为何要打仗?了解一战和二战背后的逻辑,才知道三战为何而战!
战争这事儿,说到底总有深层原因,一战二战那些纠葛,如今在全球摩擦中隐约重现,三战会不会就这么来了?
列强争锋:一战前的欧洲暗流
十九世纪末,欧洲工业化浪潮汹涌,各国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生产力飞速提升,但这也让资源需求急剧膨胀。英国、法国、德国这些老牌强国开始抢夺殖民地,非洲和亚洲的矿产、橡胶、石油成了香饽饽。
德国统一后实力大增,野心也跟着膨胀, 威廉二世推动海军扩张,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工业革命带来的钢铁产量激增,德国从1870年的600万吨飙到1913年的1700万吨,而英国却从800万吨降到760万吨,这直接加剧了竞争。
各国为了自保,纷纷拉帮结派,形成同盟体系。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法国、俄罗斯和英国则结成协约国,这些条约像一张网,一旦有事儿就全扯进来。军备竞赛更是一触即发,德国的“大海军”计划让英国坐不住,1906年推出无畏舰,德国紧随其后,到1914年英国有29艘,德国有17艘。
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国家主义情绪高涨,塞尔维亚人反对奥匈统治,秘密组织“黑手社”活跃其中。奥斯曼帝国衰落,地区真空让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摩擦不断。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让塞尔维亚领土扩大50%,但也埋下隐患。
说白了,这些积累就像堆积的干柴,就等一根火柴点燃。欧洲列强间的猜忌越来越深,经济利益和民族情绪交织,任何小冲突都可能升级。工业化本该带来繁荣,却因分配不均酿成灾难。各国军队规模膨胀,德国常备军从1913年的80万增到战时的400万,法国也达400万。
殖民地争夺中,摩洛哥危机1905年和1911年两次差点开打,德国想分杯羹,法国英国联手挡住。国家主义宣传在学校和媒体泛滥,德国人喊“生存空间”,法国人忆普法战争耻辱。联盟体系本是为和平,却成了战争放大器,一旦塞尔维亚出事儿,俄罗斯支持,德国挺奥匈,法国帮俄罗斯,英国守比利时中立,全欧洲就卷进去了。
其实,经济的相互依赖本该抑制战争,但民族骄傲和军阀影响盖过了理性。1914年前,欧洲贸易额占全球40%,却挡不住这场浩劫。这些因素层层叠加,让一战从局部冲突演变为全球灾难,造成1600万死亡。
复仇扩张:二战爆发的深层根源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成了二战的种子,德国赔款330亿金马克,领土损失13%,军队限10万,莱茵兰非军事化。这让德国经济崩溃,1923年通胀让一马克面包要2000亿马克,失业率达30%。民众不满情绪高涨,纳粹党趁机崛起,希特勒1923年啤酒馆政变失败入狱,但1933年上台,利用宣传机器鼓吹种族优越和复仇。
德国重整军备,1935年恢复征兵,军队扩到55万,1936年进军莱茵兰,未遭抵抗。绥靖政策让列强退让,英国张伯伦以为“和平在我们时代”,1938年慕尼黑协定割让苏台德给德国。意大利墨索里尼效仿,1935年侵埃塞俄比亚,用毒气造成10万死亡,1936年帮西班牙佛朗哥内战。
日本军国主义上台,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满洲,伪满洲国建立,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杀害30万。轴心国1936年结盟,日本加入后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经济大萧条加剧扩张欲,美国失业2500万,德国用公共工程和军工刺激经济,失业从600万降到1939年的10万。希特勒吞并奥地利,1938年坦克开进,未遇抵抗。
1939年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分波兰,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坦克师推进,空军轰炸,波兰骑兵无力抵抗。英国法国宣战,但“假战”时期无所作为。1940年德国攻丹麦挪威,5月闪击西欧,敦刻尔克撤退33万英军。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侵苏,300万德军推进,初期俘虏300万苏军。日本1941年偷袭珍珠港,摧毁8艘战舰,2400死亡,美国参战。二战逻辑源于一战不公,条约制造怨恨,经济危机推升极端主义,同盟体系又放大冲突。
全球死亡6000万,欧洲犹太人大屠杀600万。法西斯主义强调领袖崇拜和扩张,意大利1939年侵阿尔巴尼亚,日本在亚洲推行“大东亚共荣圈”,实际掠夺资源。列强初期退让以为避战,却养虎为患。苏联工业化虽快,但斯大林清洗削弱军队,初期败退。
盟国反击从斯大林格勒转折,1943年苏军反攻,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200万盟军上岸。太平洋中途岛1942年美军胜,日本舰队损失4艘航母。战争技术进步,原子弹1945年投广岛长崎,结束日本抵抗。
这些事件环环相扣,显示战争往往从积怨爆发,扩张主义和弱势外交助长野心。看来,历史教训在于公正和平而非惩罚。二战后联合国成立,但冷战又起,显示冲突根源未除。
地缘博弈:三战潜在的全球风险
当下全球摩擦增多,资源争夺和同盟对立像一战二战重演。俄罗斯2022年对乌克兰行动,源于北约东扩,1990年后北约从16国扩到30国,俄罗斯视之为威胁。乌克兰橙色革命2004年和2014年欧迈丹事件,让亲俄政府倒台,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
冲突造成数万死亡,经济制裁让俄罗斯转向东方。台湾海峡紧张,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外部干涉,美国军售台湾武器,2023年金额190亿。中国舰队巡航,强调领土完整,台湾选举后2024年军演增加。
伊朗核问题,2015年协议后美国2018年退出,伊朗铀浓缩达60%,接近武器级。2024年中东冲突升级,以色列打击伊朗代理人,真主党哈马斯卷入。美中贸易战2018年起,美国加关税,中国反击,2023年贸易额降15%,科技领域芯片禁运,中国自研华为麒麟芯片。
地缘风险包括南海,中国维护主权,美国自由航行行动。核扩散,9国有核弹,印度巴基斯坦对峙,克什米尔冲突频发。气候变化加剧资源战,非洲水资源短缺引发部落冲突。多极化让中美俄竞争激烈,AUKUS联盟2021年针对中国,印太战略围堵。
中国“一带一路”连接60国,投资1万亿,缓解资源压力。潜在三战触发点如台湾危机,美国承诺协防,中国视红线。乌克兰若升级,北约介入可能扩大。伊朗若核突破,以色列先发制人。
经济依赖或抑制,但民族主义上升,社交媒体放大宣传。全球军费2023年2.4万亿,美国占40%。历史显示,同盟连锁和扩张欲酿祸,避免需外交对话,如中美2023年旧金山峰会缓和。看来,防范三战靠互信而非对抗,这些风险若不控,将重蹈覆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