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驾崩,到朱棣篡位,大明亲王们在这四年里都经历了什么?
前言: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南京金川门外,燕庶人朱棣终于见到了他的亲弟弟:周庶人朱橚。自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被抓,到如今重获自由,遭受了百般折磨的朱橚百感交集,握着兄长的手痛哭流涕。上虑朝廷事急加害周、齐二王,遣骑兵千余驰往卫之。周王初不知上所遣,仓卒惶怖。既知乃喜曰: “我不死矣!”来见,上出迎之。周王见上,拜且哭。上亦哭,感动左右。周王曰: “奸恶屠戮我兄弟,赖大兄救我。今日相见,真再生也。”言讫复哭,哭不止,上慰止之。—《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燕庶人朱棣剧照
那么在洪武朝风光无限的大明亲王们,在建文朝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权势熏天的洪武亲王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即位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初七日,朱元璋下旨封建诸王,其中次子朱樉封秦王,第三子朱棡封晋王,第四子朱棣封燕王,第五子朱橚封吴王,第六子朱桢封楚王,第七子朱榑封齐王,第八子朱梓封潭王,第九子朱杞封赵王,第十子朱檀封鲁王,侄孙朱守谦封靖江王,目的是让他们“勤民奉天,藩辅帝室”。
少年燕王剧照
到了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由于天象异常,平遥县儒学训导、浙江宁海人叶伯巨进了一封《奉诏陈言疏》,里面涉及到了三个核心问题:“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其中分封太侈这一条惹得朱元璋大怒,甚至想亲手射死叶伯巨,我们来看看他都说了什么。
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那么洪武年间的亲王都享受了怎么样的待遇呢?
亲王府邸根据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工部尚书张允所制定的规制,王城高度达二丈九尺五寸,近10米高。护城河阔十五丈,深三丈,也就是宽度超过45米,深度有9米多。
明代亲王府
王府之内有仿效皇宫三大殿所修建的承运殿、圜殿、存心殿,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和皇太子东宫的规制完全一样。
以最早竣工的太原晋王府为例,明代亲王府的标准大小为“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也就是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660米,总面积约为现在北京故宫的百分之四十五。
亲王护卫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朱元璋下旨设立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王府设三护卫,每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每所设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
明制每个千户所合计一千一百二十人,三护卫总人数接近一万七千人。所谓的围子手,就是“围宿军”的俗称,两个千户所两千两百四十人。这样一算,和《明史》记载明初亲王护卫甲士“多者至万九千人”完全符合。
晋王朱棡剧照
不但如此,像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这样的成年亲王,更拥有节制本省军事的大权。
丙辰,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今上(即燕王)节制。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永著于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凶狠的建文削藩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终年三十八岁,谥曰懿文。当年九月,其子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与朱允炆剧照
对于朱允炆来说,他的那些手握重兵的叔父们,已经不再是拱卫皇室的藩屏,反而成为了皇帝宝座的最大威胁,因此他和东宫官属们早就定下了武力削藩的决心。然而在面对皇祖父之时,朱允炆将自己的真面目隐藏的很好。
太祖语太孙曰: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孙曰:“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无以易此矣。”—《皇明史窃卷三·革除记》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谥曰“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当时的在外亲王名单如下:
西安的秦王朱尚炳(次子秦愍王朱樉长子)、太原的晋王朱济熺(第三子晋恭王朱棡长子)、北平的燕王朱棣(第四子)、开封的周王朱橚(第五子)、武昌的楚王朱桢(第六子)、青州的齐王朱榑(第七子)、成都的蜀王朱椿(第十一子)、荆州的湘王朱柏(第十二子)、大同的代王朱桂(第十三子)、甘州的肃王朱楧(第十四子)、广宁的辽王朱植(第十五子)、宁夏的庆王朱栴(第十六子)、大宁的宁王朱权(第十七子)、云南的岷王朱楩(第十八子)、宣府的谷王朱橞(第十九子)。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那么这些在洪武朝威风八面的大明亲王们,到了建文朝都会经历些什么呢?
削爵废黜秦王、晋王相继去世后,在世亲王之中身份最尊、年龄最长、威望最高之人,自然是燕王朱棣。
对于如何对付燕王,朝堂之上有过一次争论。兵部尚书齐泰认为应该擒贼先擒王,直接对燕王下手,则其余诸王不足道哉。太常寺卿黄子澄则认为朱棣平时伪装得很好,朝廷抓不到他什么把柄,应该从他的羽翼开始剪除。
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 “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黄子澄剧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的名义,率领大军北上,途经袭开封之时突袭周王府,将周王朱橚、世子朱有燉在内的宫眷全部拿下,然后削爵废为庶人。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相继被削爵废为庶人。二人一个曾随燕王出塞,另一个与朱棣同为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女婿。此外不甘受辱的湘王朱柏愤而自尽,彻底撕下了建文君臣伪善的假面目。
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谥曰戾。—《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湘王朱柏剧照
六月,岷王朱楩也被削爵废为庶人。
被逼造反干掉周王之后,朱棣向朝堂上奏,对朱允炆提出了劝诫:“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也就是陛下此举对得起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吗?
此后建文君臣虽对亲王们没有逼迫过甚,但却集中力量准备收拾燕王。当年年底,燕王府燕山三护卫被打乱建制,悉数调往开平前线备边。与此同时,工部侍郎张昺调任北平布政使,河南卫指挥佥事谢贵、普定卫指挥佥事张信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目的则是“察燕阴事”。
复召齐泰问曰: “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 泰对曰: “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燕王朱棣剧照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朝廷策反了燕王府长史葛诚、护卫指挥卢振。三月,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分别率大军入驻开平、临清和山海关,对北平形成了一个环形包围圈。
在朝廷的极限施压之下,燕王朱棣终于忍无可忍,在当年七月举兵造反,称“奉天靖难”。远在南京的建文朝廷动作很快,立刻宣布“削燕属籍”,并且命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北上平叛。
而在击败耿炳文之后,朱棣抓住空档期迅速北上大宁,救出了因违抗朝廷诏令而被软禁的宁王朱权。燕、宁二藩合兵一处,最终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杀入京师南京,逼死了建文帝朱允炆,诛杀了齐泰、黄子澄等奸臣。
弃国南下靖难之初,燕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了北平附近的州县,封国宣府的谷王朱橞大惊失色,他不敢与四哥为敌,于是率领护卫军士弃国南下,一路逃回了京师。
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橞剧照
可笑在燕军兵临京师之际,朱允炆竟然一面让朱橞负责金川门城防,一面又让他出城求和,结果直接被朱棣策反,献了城门,将燕军引入城内。
谷王南逃之后,朝廷又给辽东的辽王朱植、大宁的宁王朱权下诏,让他们南下。结果宁王不奉诏,只有辽王放弃军队,从海路返回京师。战后辽王因此遭到清算,被削去护卫,改迁荆州。
建文中,靖难兵起,召植及宁王权还京。植渡海归朝,改封荆州。永乐元年入朝,帝以植初贰于已,嫌之。—《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坐观成败在建文朝廷的骚操作之下,原先的十五位戍边亲王,只剩下了六位: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楚王朱桢、蜀王朱椿、肃王朱楧、庆王朱栴。其中肃王为了避嫌,还自请将封国从甘州(今甘肃张掖)内迁至兰州。
长兴侯耿炳文剧照
说实话,这六位亲王手下的护卫军,都经历过长期的战火考验,战斗力并不见得弱于燕王护卫。事实上早在耿炳文兵败真定之时,监察御史康郁就曾经上书朝廷,请皇帝下旨让德高望重的楚王和蜀王出山辅政,同时劝燕王罢兵。可惜朱允炆既不信任叔父们,诸王也不会出来趟这趟浑水。
九月朔,监察御史康郁上言:“...伏愿兴灭继绝,释齐王之囚,封湘王之墓,还周王于京师,迎楚、蜀为周公,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以罢干戈,以敦亲戚,天下不胜幸甚!”疏上,帝不能用。—《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结语:开国之初宗室孱弱,朱元璋封建诸王以拱卫皇室,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在开国武臣几乎被屠杀干净之后,正是沿边诸王挑起了对抗北元的重任。同样的,朝局稳定之后削藩,也无可厚非。
奇就奇在建文君臣为何视亲王们为仇敌,连一条生路都不想给?靖难之后朱棣同样也削藩,但他的手段相对来说就很春风化雨,我削的是你的护卫,荣华富贵依然给你。不过也不难理解,文官们对政敌的手段一向都是赶尽杀绝,只不过这一次踢到了铁板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