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沐氏家族与呈贡的渊源
呈贡沐氏墓地
明代呈贡县位于云南府城近郊,整个明代,作为朝廷统治云南代表的沐氏家族与呈贡颇有渊源。
洪武十四年(1381)腊月,傅友德、蓝玉、沐英三位征南将军首先取得曲靖白石江战役胜利,消灭了梁王十万军队,接着蓝玉、沐英进驻昆明,第二年年初三将军进而攻下大理,其他地方如丽江、金齿、临安等路府州县相继而下或归附。然后废除元朝“路”一级设置,改设府州县,中庆路改为云南府,作为云南首府,设置云南都指挥使司管理军队及屯垦,云南布政使司管理民政,后来设置云南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监狱。三司建立标志着明朝对云南的统治正式开始。
云南基本平定,傅友德、蓝玉回京复命,沐英被留守,养父洪武帝说:“沐英啊,你先留镇云南,省得那些夷人反叛无常,等云南彻底平稳,时机成熟你再回京。”但是从此沐英及子孙就回不了京,世代世袭镇守云南,直到永历十五年(1661)七月,末代黔国公、沐英十二孙沐天波追随永历帝在缅甸殉难为止。
一、呈贡称为“营”的村落,是沐英军屯民屯之所
沐英留镇云南,几十万明军、三司及府州县官员的吃饭问题就凸显出来:怎么办?他想到了历史上的军屯。云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非常适宜种植,但因为耕作方式落后,作物产量不高,何不先军屯然后移民屯垦?
于是在洪武十九年(1386)上疏朝廷:“云南土地很宽广,但是多数荒芜,应该进行屯垦,命令军队开耕,生产粮食,以备军政长久之需”。朝廷批准他的建议,军屯开展起来了,但是光军队屯垦还远远不够,于是大量的江南、江淮、湖广民人,先在南京柳树湾高石坎集结,再分批入滇,沿交通沿线分布到云南各地,补充到卫、所、屯、营。先后有上百万移民相继到来,安家立业,世代相传。
单说呈贡,就有缪家营、郎家营、吴家营、王家营、柏枝营、回回营等等军屯民屯之所,他们的祖先都是跟随三位征滇将军而来的先头部队,稍后百万移民中的一部分,也补充到了呈贡的卫、所、屯、营。
二、沐昂过呈贡县
深冬僰地似春时,堤上惊看柳軃丝。
阳气渐回冰雪候,东风吹绽杏桃姿。
白鸥泛泛明沙渚,黄鸟关关在树枝。
自愧青年才薄劣,功名当可效囊锥。
注释:
僰bò地:“僰”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称,汉朝时,滇有“滇僰”、邛都有“邛僰”,又有“僰道”。汉朝以后,“僰”不见于记载。宋朝时,大理国主体民族称作“僰人”或“白人”。元朝后,“僰人”或“白人”被学者贬称为“僰夷”或“白夷”。此处指“滇地”,表明明朝初期滇池周边仍然有较多的少数民族生活。
軃duǒ:垂下。
囊锥:成语“囊追露颖”省略语,比喻显露才华。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中毛遂的故事,原文是:“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和“毛遂自荐”意思相近。
解读:
深冬,在北方或省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冷”,但是在云南,在昆明,四季如春。沐昂作此诗的目的,一是描绘滇池东南岸云南府呈贡县深冬春暖,柳丝低垂,桃杏展蕊,阳气渐回,海鸥翩飞,黄鸟鸣唱的美景;其二,以此激励自己不能辜负大好时光,要早日“脱颖而出”,为国效力。
初步判断此诗作于沐昂初入滇之时。沐昂大约在永乐二年(1404),二哥沐晟从云南到首都南京入朝觐见新皇帝永乐帝朱棣,朝廷同时派遣沐昂“奉使云南,遂命留守”,原本在首都任职的沐晟三弟沐昂被朝廷调往云南,协助沐晟镇滇。此昂此时二十五岁,故诗中自称“青年”。 职务是府军左卫指挥佥事。
沐昂
三、中庄出了个黔国贺太夫人
沐氏家族还在呈贡县境内开辟勋庄——朝廷赐给的庄田,主要有上庄、中庄、下庄,位于今昆明高铁站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一带。
庄田安排有大管庄、小管庄、火头等作为管理人员,庄民作为耕农,每年向沐氏上交谷物、特产等。
就在中庄,明嘉靖年间还出了一位“黔国公夫人”贺氏,她是中庄乡绅贺家大女儿,沐英六世孙黔国公沐绍勋先后娶了朱氏、李氏二房夫人,都没有子嗣,后来到寺里求签,暗示迎娶中庄贺氏女子,儿孙绕膝——有民间故事演绎成为签言:“力口贝氏女,口王工贝人。沐府贤良妇,绕膝尽儿孙。”
沐绍勋迎娶贺氏之后,生育沐朝辅、沐朝弼兄弟,先后承袭黔国公。
沐绍勋与贺氏女夫妻感情深厚,夫唱妇随,如鱼得水,其乐无穷。贺氏夫人恪尽妇职,沐府一切家务亲身办理,事上临下,秩序井然。李太夫人最爱她,二人情投意合,亲如姐妹。黔国公沐绍勋也夸赞道:“使吾无内顾之忧,得尽心于国事者,赖有贺氏良佐也!”
在次子沐朝弼与侄子争夺黔国公继承权问题上,贺氏坚守国法家规,严厉教训次子,让家族不至纷乱。
隆庆四年(1570)八月十九日,贺太夫人去世,孙子沐昌祚为祖母建“懿亲坊”,立于呈贡老城北门地,荣耀贺太夫人故里,使之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隆庆五年(1571)三月,朝廷赐给贺太夫人二坛葬祭,葬于南京观音山[今将军山]祖墓地。
四、四代人安葬在王家营龙山及七娘坟
据康熙《呈贡县志》卷一·古迹附墓冢:“沐将军墓:洪武沐英裔讳详,后袭国公[笔者按:沐详军职金腾参将,没有承袭黔国公],上有祠堂、翁仲、石马、石亭,树木阴翳,人俱游玩焉。今废,仅存坟墓石碑。”光绪《续修呈贡县志》卷二·古迹也有类似记载。据雍正三年《呈贡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此处即有“龙山花坞”之称,明初为云南最高统治者沐英家族的庄田和营地,一直到清初沐氏庄田才改属吴三桂。
今昆明行政中心东、省科技馆西、朝云街与锦绣大街之间,有一片空地,一个亭子,下面是一座赑屃碑:沐英五世孙沐详神道碑,由明代云南永昌名人张志淳撰文。其子沐崧、其孙沐绍勤等三辈人安葬于此。沐崧、沐绍勤墓志铭,由大文豪杨慎撰写。这一片区域,就是沐氏家族龙山墓地,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
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及2006年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金、银、铜、铁、锡、玉、陶等文物,丰富了明代云南历史内涵,其中金莲花冠、镶红蓝宝石金冠两件文物成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龙山墓地以北一千三百米、呈贡区春城财富中心是沐氏家族七娘坟墓地。2006年10月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发掘,清理墓葬24座,墓主人皆为沐氏家族成员,主要有沐英七世孙沐绍勚、八世孙沐朝相、沐朝宣墓志铭及锡、铁、铜、石、陶瓷、玉等随葬品,通过碑文释读,判断为沐英七世孙沐绍勚一支墓地。
沐详及其子孙主要以金腾参将军职,世袭镇守永昌(今保山)、腾冲。其中沐朝相还考取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科武举人。
五、末代黔国公沐天波豁免上马郎村民饷银
崇祯十二年(1639),呈贡县上马郎庄下属村庄上马郎、刘家营、松子园、小营、马寨子、西播村(溪波村)、广南卫、观音寺、一朵云、老毛村等村民,状告呈贡县加征村民钱粮,理由是:上马郎一带,土地本来就贫瘠,村民贫穷,原本缴纳松果,都还吃力,又无田亩生产粮食,被不安好心之人撺掇拨弄,一些村民开始外逃。
沐天波调查此事后,下令呈贡县依照白龙潭、五喇两个村庄例子,免除上马郎等村子加征的饷银。救民纾难。有《钦差镇守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太子太傅黔国公沐为分豁救命事》碑为证。
此碑现存呈贡区七甸街道办事处小松子园云龙寺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