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9 02:29

明代莱芜第二个进士吴鸿洙履历探究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科举制度破壁而出,以“取士不问家世”的革新精神,打破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门第藩篱。这一制度不仅重塑了古代中国的选官体系,更将“学识”与“国运”紧密绑定——开科取士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效能,关乎王朝的兴旺发达。因此,自科举创立之初,历代王朝便对科举档案极为重视,从唐代的“登科记”到明代的“乡试录”“会试录”“登科录”“三代履历”“齿录”,一套完整的档案体系逐渐成型,为后世留存了海量一手史料,钢城区颜庄街道南港吴氏家族作为莱芜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家族,为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吴鸿洙的生平考辨,埋下了关键线索。


一、科举档案的分量:从“国家政审”到“家族荣耀”的历史载体

明代科举档案绝非简单的“考试记录”,而是兼具“国家政审”与“个人履历”双重属性的官方文书,其严谨性与详细度远超同期其他文献。

(一)档案体系的完整性:记录一生的“官方简历”

明代科举档案涵盖士子从备考到登科的全流程信息,核心包括四类:
乡试录、会试录、齿录、登科录都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产物,以下是它们的简单解释:

- 乡试录:是各省乡试录取试卷的择优选编。内容包括主持考试官员的信息、三场考试题目、中式举人名单及部分中式文选,相当于乡试中举者的“成果展示册”。


- 会试录:由礼部在会试结束后刊发,内容与乡试录类似,有主持考试官员信息、考试题目、中式举人名单及优秀文选,是会试结果的官方记录。


- 齿录 :是同科举人或同榜进士个人简况和社会关系的汇编,包含姓名、籍贯、生年、家庭背景、科举名次等信息,类似现在的个人履历表。


- 登科录:是科举考试中殿试文件的汇编,记载了殿试中进士的相关信息,如姓名、籍贯、年岁、名次等,是进士身份的官方证明。



(二)档案的历史价值:超越族谱的“一手史料”

相较于族谱,科举档案的优势极为明显:族谱多侧重“家族世系”,仅记姓名、官职,极少记载生辰、具体履历,而科举档案则详细到“年月日”“具体名次”“家庭成员细节”,成为研究古代名人的核心依据。

以莱芜地方史研究为例,2016年原莱芜市政协编纂的《莱芜明清进士》、同年出版的《莱芜记忆丛书·古今人物篇》,虽为权威地方史料,却均未记载吴鸿洙的具体出生日期——并非编撰者疏漏,而是当时未发现吴鸿洙的科举“三代履历”,只能依据族谱、方志的碎片化信息整理。直至这份“三代履历”被发现,其上明确标注“吴鸿洙,明嘉靖庚申年四月初五日生”(公元1560年),才首次为其生辰提供官方文献支撑。





据此推算:
吴鸿洙个人信息整理
一、基础信息
- 姓名:吴鸿洙
- 字:文衢
- 号:凤城
- 籍贯: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
- 户籍类型:军籍
- 科举身份:国子生(应试时身份)
- 科举科目:易经
- 家族排行:家族第八世,兄弟中排行第二
- 出身时家庭状况:具庆下(中进士时父母均健在)

二、家族亲属情况
(一)祖辈(始迁祖至七世)
- 始迁祖、二世:名讳失考
- 三世:吴拯
- 四世:吴江(天顺三年己卯科举人,有传)
- 五世:吴梦弼
- 六世:吴善继
- 七世:吴来朝(岁贡,有传),母亲为段氏

(二)兄弟辈(八世)
- 兄:吴鸿渐(贡生)
- 弟:吴鸿功(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
(三)配偶与子女辈(九世)
- 配偶:张氏
- 长子:吴暐(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进士)
- 次子:吴晖(万历四十年壬子科举人)
- 三子:吴㬇
根据其履历继续整理如下:
- 万历七年(1579年,19岁):以山东乡试第三十九名考中举人,明代举人平均考取年龄约25岁,19岁中举的他,在当时莱芜士子中堪称“青年俊秀”,其答卷还被选为“乡试试卷范文”,在山东各府县学传播;
- 万历十四年(1586年,26岁):赴京参加会试,获第一百十七名,继而在殿试中取得二甲第十二名的佳绩,赐进士出身,初授工部观政(明代进士的“中央政务实习期”,需跟随工部官员学习政务流程);
- 万历十四年-二十一年(1586-1593年,26-33岁):历任工部屯田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都水司郎中,期间督建天寿山陵寝修缮工程、西山边防堡垒加固工程、京城重城雉堞翻新工程,均圆满完工;
- 万历十九年(1591年,31岁):受朝廷委派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官,需与主考官共同拟定考题、阅卷评分,选拔该省举人;
-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33岁):升任浙江右参议,分管该省漕运事务,负责江南粮米经运河输往京城的调度;
-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36岁):擢升浙江兵备副使,驻台州,主管该地区海防与军政,防御倭寇残余势力;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38岁):朝廷拟调任其为山西岢岚兵备,负责该地区边防,因浙江百姓请愿留任,改升浙江参政,同年进京参加元旦朝贺,归乡途中病逝。

二、“身后三证”的价值:行状、墓志铭、墓表的史料意义

科举档案虽为官方权威,但要完整还原古代名人的生平、品性与时代背景,还需依赖“身后三证”——行状、墓志铭、墓表。这三类私人文书,是逝者亲友基于亲身经历与了解撰写的“立体传记”,填补了官方档案“重履历、轻细节”的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一)三类文书的核心定义与功能

1. 行状:又称“行述”“事略”,是逝者去世后,由亲属、门生或挚友撰写的生平简介。其核心功能是“纪实”,内容涵盖逝者的家世渊源、生平经历、性格品行、治政功绩(或治学成就),甚至包括具体事迹与他人评价。行状的撰写者多为与逝者关系密切者,掌握大量一手信息,且无需迎合官方审查,记载往往更真实、生动,既是对逝者一生的总结,也是后续撰写墓志铭、墓表的基础素材,更是研究逝者私德与社会关系的关键依据。
2. 墓志铭:由“志”与“铭”两部分组成,“志”是散文体的生平记述,详细记载逝者的生卒年、家世、履历、事迹;“铭”是韵文形式的悼念赞颂,多为四字或六字韵句,概括逝者品格与贡献。墓志铭通常刻于石碑,随逝者一同埋入墓穴,因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外界干扰少,保存相对完整,成为后世考证逝者生平的“实物证据”,其记载的生辰、卒年、墓葬位置等信息,往往能与科举档案、方志形成互证。
3. 墓表:立在逝者墓前的石碑刻文,与墓志铭内容相近,但更侧重“表彰”与“传播”。墓表的受众是后世凭吊者,因此语言更简洁凝练,重点突出逝者的社会贡献与家族荣光,部分墓表还会记载家族世系与后代情况,补充家族史细节。与墓志铭不同,墓表暴露于地表,易受自然侵蚀(如风雨、风化)与人为破坏(如战乱、盗墓),存世量相对较少,但一旦留存,便能直观反映逝者的社会地位与当时的公众评价。

三、历史的遗憾:吴氏家族的劫难与“身后三证”的缺失

对吴鸿洙而言,“身后三证”的价值尤为关键——若其行状、墓志铭、墓表得以留存,他的生辰争议、治政细节本可早有定论。但明末的一场家族劫难,让这些珍贵史料彻底湮没,成为莱芜地方史研究的一大遗憾。


(一)明末劫难:典籍尽毁的家族悲剧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山东,莱芜因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成为清军重点进攻目标。当时,南港吴氏家族早已成为莱芜望族,居住在莱芜东门外(今莱芜区东关一带),家族子弟积极响应莱芜知县冯守礼的号召,参与“莱芜保卫战”——家族中成年男丁拿起兵器,协助明军守城;成为当地抗清的重要力量。

这场保卫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莱芜城破后,清军对吴氏家族展开报复:位于东乡的吴氏宗祠(即吴来朝生祠,后改为吴氏家庙,供奉吴氏历代祖先与吴来朝、吴鸿洙等有功名者的牌位)被焚毁,祠内珍藏的家族典籍被付之一炬;家族居住的宅院遭劫掠后也被烧毁,大量生活用品、文书档案化为灰烬。

这种缺失直接导致清代至近现代的莱芜地方史研究陷入困境:《莱芜县志》(康熙版、宣统版,民国版)仅能记载吴鸿洙的官职与科举名次,对其生辰、治政细节语焉不详;2016年出版的《莱芜明清进士》《莱芜记忆丛书·古今人物篇》,也因缺乏“身后三证”的佐证,无法确认其生辰,只能在相关条目下留白。














四、史料的重逢:周如砥《行状》揭开历史真相


就在吴鸿洙生辰成为“历史悬案”、治政细节模糊不清时,即墨周氏家族的传世文献——国子监祭酒周如砥的《周太史文集》,为研究提供了关键突破,其中收录的《浙江参政凤城吴公行状》,不仅是吴鸿洙现存唯一的“身后三证”,更成为还原其生平真相的核心文献。

(一)《行状》原文摘录:核心信息的权威记载


(节选自周如砥《周太史文集·卷六·浙江参政凤城吴公行状》)

“公讳鸿洙,字文衢,号凤城,莱芜吴氏。其先世自枣强迁莱,三世祖拯公始劝学,四世祖江公举天顺己卯乡试,家声渐振。公父来朝公,仕至荣河知县,有惠政,民为立生祠。
公生于嘉靖丁巳四月五日,少颖异,十岁能属文,作《春日赋》,长老惊叹,谓‘此儿当兴吾里’。隆庆丁卯,年十岁,就傅,日记数千言,未尝遗忘。万历己卯,年二十二,举山东乡试第三十九名。丙戌,年二十九,登进士第,殿试二甲第十二名,授工部屯田司主事。
在工部,督天寿山陵寝、西山工程、京城重城,凡三大工。公制节谨度,裁汰冗费,省水衡钱数十万计,司空(工部尚书)倚为左右手。辛卯,迁营缮司员外郎,寻迁都水司郎中。壬辰,典四川乡试,所取多知名士,时称‘得士盛’。
癸巳,擢浙江右参议,督漕运。浙漕积弊久,公尽祛之,粮艘如期至,民不苦役。丙申,擢浙江兵备副使,备兵台州。时倭患初平,朝议开宁波贡市,公上疏曰:‘倭贡非贡,实窥我海疆。今边备未固,若许贡市,必启衅端,东南之祸无已。’疏入,下部议,竟寝其议。
丁酉,拟移备山西岢岚,浙民闻之,扶老携幼遮道留公,哭声震郊野。抚按疏闻,上从民望,命公留任,升浙江参政。戊戌,公赴京朝贺,道经莱芜,省亲,遂感疾。十月十九日,卒于家,距生年四十有一。
公性孝友,事父母谨,与兄鸿渐、弟鸿功相友爱,未尝有间言。居官清廉,自奉俭约,所得俸禄,多周族党之贫者。卒后,家无余财,惟书数千卷而已。浙人思之,为立生祠于西湖之滨。
余与公同举己卯乡试,相知最深;弟鸿功与余弟如纶同举己丑会试,两家世交,无不通问。公之行事,余所知最真,故为之状,以俟史馆采择。”








(二)周氏三兄弟:即墨科举世家的代表

《行状》撰写者周如砥,来自与莱芜吴氏齐名的即墨周氏家族,该家族以科举兴盛闻名,其中“周氏三兄弟”(周如纶、周如京、周如砥)是核心代表,三人履历均载于《即墨县志》《山东通志》,具体如下:

- 周如纶:字叔音,号日观,周如砥族兄。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丙戌科进士,位列三甲第八十名。历任湖广襄阳知县、工部都水司主事、山西代州兵备佥事,任内以“勤政、刚正”闻名,曾上疏直言科场舞弊弊端,获朝廷采纳;
-周如砥:周如砥(1550—1615),字季平,号砺斋,明代山东即墨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明朝最高学府负责人)赠礼部右侍郎,谥文穆。

- 周如京:周如砥胞弟。早年与兄长共同学业,17岁补即墨县学弟子员,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与周如砥同赴山东乡试,一同考中举人。后多次赴京参加会试,均未及第,最终以举人身份任河南光州学正,主管当地教育事务;

(三)两大家族的深厚联结:以“同科之谊”织就的信任网络

莱芜吴氏与即墨周氏的交情,根植于科举制度下的“同科之谊”(同科录取的考生,古代官场最核心的人脉关系),这种联结历经多代,成为两家族互信的坚实基础:

1. 乡试同年之谊:万历七年(1579年),吴鸿洙与周如砥、周如京同赴山东乡试,三人一同考中举人,成为“同科举子”,此后便有书信往来,交流学业与仕途感悟;

2. 会试同年之谊:万历十四年(1586年),吴鸿洙与周如纶同登丙戌科进士榜,再添“同科进士”情谊,两人在京城任职期间(吴鸿洙在工部,周如纶在工部都水司),曾多次协作处理政务;万历十七年(1589年),吴鸿功(吴鸿洙弟)与周如砥同中己丑科进士,延续了两家族的科举交集。

3. 世交传承之谊:因多层“同年”关系,两家族往来密切——吴鸿洙任浙江参政时,曾推荐周如砥之子周元亨入国子监学习;周如砥任国子监祭酒后,也多次在朝堂提及吴鸿洙的治政功绩,称其“有古循吏风”。这种超越科举的家族情谊。

吴鸿洙逝后形态,由其世交周如砥亲笔记录,且获吴氏家族首肯,可信度极高。研究时应以该形态记载为核心,结合过往留存资料,整理其大事迹如下。
吴鸿洙生平核心信息与大事记
一、核心信息

- 生辰:明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年四月初五日(1557年)

- 忌日: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年十月十九日(1598年)

- 享年:41周岁

二、简明大事记

1.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0岁) 生于今颜庄街道南港村耕读世家。

2. 1567年(隆庆元年,10岁) 作《春日赋》显文才,拜师苦读,过目不忘。

3. 1579年(万历七年,22岁) 中山东乡试第三十九名举人。

4. 1586年(万历十四年,29岁) 登进士第,殿试二甲第十二名,初授工部观政。

5. 1586-1593年(万历十四年-二十一年,29-36岁) 任工部多职,主持天寿山陵寝等三大工程,节省经费数十万两。

6. 1591年(万历十九年,34岁) 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官,革新阅卷,选拔大量寒门士子。

7.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36岁) 任浙江右参议,整治漕运积弊,漕丁立“德政碑”。

8. 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39岁) 任浙江兵备副使,力阻宁波倭贡,保全东南海防。

9.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40岁) 因浙江百姓请愿,留任浙江参政。

10.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41岁) 赴京朝贺后归乡,于十月十九日病逝,浙人立生祠纪念。

11.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 追赠“中宪大夫”。

12.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约) 崇祀乡贤。

此番对吴鸿洙生平及莱芜科举相关史料的探究,既是以“兼听”之态梳理脉络,以“斟酌”之心考辨细节,也盼这份梳理能为后世研究者打开一扇小窗——或助其更快触摸莱芜古代科举文化的肌理,或为其后续考证提供些许参照。愿这微小的努力,能汇入研究莱芜地方文脉的长河,让这片土地上的科举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读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代莱芜第二个进士吴鸿洙履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