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到底是哪里?
相信看到标题的读者会觉得无语,但您先别急。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考古学话题,也一直在牵动着无数历史学家们的心。
说是最早的“中国”似乎不太严谨,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名词最早的“华夏”到底在哪里?
有句名言,人尽皆知:“上下五千年”,但是我们的考古发掘最早拥有国家属性的上古遗迹只有以下:距今约3800——3500年左右的二里头遗址、距今4300——39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距今4200——3800年的石峁遗址等寥寥数个候选名单。
虽然大部分普通群众都知道殷墟二里头青铜器震古烁今,但将它视作华夏文明的源头显然并不现实。
先说说博主的观点和猜测:我觉得陕西石峁和山西陶寺就是传说中的“华”和“夏”。从地理层面上讲,陕西境内的华山附近一直被认为是上古时期华族的发源地,而山西地区在古时常被称作是“夏地”,夏县的名称由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华山
先说作为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稳定的人口规模、足够大的疆域面积 ,先进的文明制度和较大阶级差异、最重要的是有稳定的“货币”。
拿陶寺来分析。陶寺地处汾河附近的平原,自古土地肥沃利于农耕。遗址面积约为260万平方米,这种城市规模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无疑需要大量的人口和时间才能建造完成。并历经早、中、晚三个阶段逐渐发展扩张。
陶寺遗址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合范铸造的青铜器,来自长江流域的玉琮和玉兽面,带有汉字雏形文字的陶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施。种种迹象都表明,当时的陶寺古国拥有着先进的生产水平和不俗的财力物力。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礼器和乐器实物,对后世的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陶寺发现的陶制乐器和铜铃
那么,刚才说的一个国家需要稳定的“货币”又该如何作答呢?很简单,那就是“盐”。盐在古代一直是硬通货,控制了一个地方盐的供应渠道就等于控制了这个地方的人。所以一直以来盐都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后世的蜀地能偏安一隅也与当地产盐能自给自足密不可分。
运城盐湖
发达的制盐业会汇聚大量的流动人口,五湖四海的货物会用盐来进行贸易。而距离陶寺遗址仅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就是后世影响深远的运城盐湖。当时晋南地区仅有陶寺一个庞然大物,又有黄河和太行山两道天堑,控制盐湖简直易如反掌。
再说说石峁,面积425万平方米比陶寺还要大一半的面积。它与陶寺宛如一对双生子般,几乎同时诞生又同时消亡。
石峁神像
在石峁发现大量手工制品,海量的玉器和精美繁复的神像石雕、完善的城墙防御系统、数万枚精细的骨针、世界最早的口弦琴、卜骨(早期用甲骨占卜)、彩色壁画和陶鹰。艺术仿佛融入了这座史前都城,无时无刻不在向后世的人们展示着它那昔日的繁华。
石峁发现的精美玉器
如果说陶寺是礼乐之邦,那么石峁更是像传说中的“圣城”。这里的种种迹象都表明,宗教的交融与发展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顶峰。这里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织的地方,遗迹内的大量石雕纹饰都有着浓烈的阿尔泰地区特色。石峁还有着发达的畜牧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山羊和绵羊的遗骸。这座史前巨城还有着许多谜团并未解开,也许不久的将来考古学家会带给我们更加震撼的考古发现 。
回头看,石峁与陶寺走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却也有着紧密的交流。
文明就像一条大河,由无数细小的支流相互汇聚并不断壮大。考古的意义在于寻找历史的真相,并警醒后世的人们文明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