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人生不成功,请君读读郑板桥
1742年,50岁的郑板桥,在仕途上挣扎多年后,终于谋得了一个七品县令的职位。
此后十几年,他从这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却始终只是一个小县令,哪怕他工作做得很好,勤政爱民,很得民心。
可是,他一直不懂得阿谀奉承,不懂得“和光同尘”,对于看不惯的,绝不曲意逢迎,不管你多么有权势地位,绝不惯着。
终于,他被污蔑,丢了官职。
此时的郑板桥,做官多年,他也想通了,既然不适合,那就不干了。
于是,郑板桥收拾行囊,连人带物,三头毛驴就将他拉走了。
他感慨:
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
郑板桥离开的时候,无数乡民前来送行,老郑停下脚步,取出纸笔,倚在路旁石头上,挥毫泼墨,画了一幅墨竹图。
画完之后,赋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写完,扬长而去,官场少了一个郑燮,可是艺术史上,郑板桥闪闪发光。
62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此后,他不入官场,断绝入仕的念头,只想在喜欢的事情里,安顿好自己的人生。
011693年冬日,满天大雪的一天,扬州兴化,一个孩子呱呱坠地。
父亲为他取名为燮,字克柔,希望他的人生之路,能和和顺顺。
多年后,他为自己取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号:板桥。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扬州八怪的灵魂人物。
都说贱名好养活,所以小时候,大家都叫他“麻丫头”。
他出生的那一年,八大山人68岁,苦瓜和尚52岁,都是大名鼎鼎的在世艺术家。
可刚出生的郑板桥,还在那个贫穷、艰苦的家里,哭哭啼啼。
三岁的时候,母亲撒手而去,年幼的郑板桥,以为母亲睡着了,他哭着喊着叫母亲,习惯性地往妈妈怀里钻。
可是,母亲一动不动,他这才懂得地安安静静地靠在母亲身边。
这是郑板桥人生的开端,充满不幸和痛苦,家中除了不断的灾难,就只有茅屋两间。
母亲去世后,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后妈,这是郑板桥的幸运,因为后妈对他呵护有加,犹如生母。
在他贫穷的童年生活里,投下了一抹温暖的光。
郑板桥六岁的时候,父亲郑之本办起了私塾,以此谋生,郑板桥也顺理成章地进了学校,开始学习。
最初影响他人生的,还有他的外公,外公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隐士,唯一的女儿去世后,便将所有爱都给了郑板桥,教他诗词歌赋。
在那个年代,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就是科举考试。
年幼的时候,郑板桥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科考,他读四书五经,学写八股文。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金榜题名,进入仕途。
这是一条主流的路。
年幼的郑板桥,只能沿着这条路走,因为他还太小,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02除了读书学习,郑板桥还喜欢画画。
郑板桥的故乡兴化,如诗如画:
吾家家在烟波里,绕秋城,藕花芦叶,渺然无际。
在兴化,处处都是水乡泽国,到处都是竹影婆娑。
秋深风起时,坐在草堂窗户下读书的郑板桥,迎着窗户传来的阳光,抬眼望去,窗户纸上一片竹影。
郑板桥就拿着笔,对着窗户描画起来。
这就是他最初画画的老师。
12岁的时候,郑板桥到真州毛家桥学习,这里遍地竹子,翠竹片片,郑板桥怎么也画不完。
除了画竹,他还喜欢画兰,种了很多兰花,经常对着兰花,边看边画。
然而,对于年幼的郑板桥来说,画画只是一种爱好。
他最主要的时间,还是用来学习科考,可是,他哪怕一直考,也一直没考上。
为了谋生,他也走上讲台,成了一名私塾先生。
父亲病重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郑板桥的科考之路,却总也听不见回音。
他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在疏枝密叶之间浮动,画意萌动,郑板桥就开始画。
1722年,郑板桥30岁。
这一年,康熙去世,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也去世,而郑板桥,还一事无成。
辛苦科考多年,却还是秀才也没捞到一个。
父亲去世后,生活越发艰难,他不得不变卖家中藏书,以便还债。
可书卖完了,债还没还完,他感慨说:
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
回首人生,三十年匆匆而过。
古人云,三十而立,可三十岁的郑板桥,一无所有,怎么也立不起来。
他决定,外出闯荡,说不定能为自己的人生谋一个出路。
巧的是,在他决定外出谋求出路的时候,他也考上了秀才。
可是,一个酸秀才,毫无用处,只是提醒他,科考有望。
实际上,从他考取秀才,到他真正做官,还有几十年。
03离开家乡,郑板桥四处游历,一边寻求进入仕途的机会,希望能得到一些举荐,一边读书画画,精进自己。
1725年,郑板桥回到扬州,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科考当中。
他不喜欢那些科考必考之书,但为了考试,他不得不去读。
没钱了,就去卖书卖画。
1731年,郑板桥结发妻子因病去世,十六年患难与共,而今一朝离去,郑板桥备受打击。
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中,他甚至想要出家修行,可是,对科举的希望,依然激烈着他。
终于,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考中了举人。
几年后,参加进士考试,郑板桥榜上有名,并且名列前茅。
几十年努力,终于看见了回报。
44岁的郑板桥,很开心,当即画了一幅画。
可是,因为没有靠山,容貌也不出众,郑板桥空有一个进士名头,连官位都混不到一个。
他不死心,继续留在京城,广交朋友,希望能得到贵人相助。
可是,没有贵人。
他等了一年,还是没有人帮他,走投无路的郑板桥,像斗败的公鸡一样,回到了家乡,卖画为生。
虽然没能得到一官半职,但进士及第的头衔,还是让郑板桥的画水涨船高。
春风不太得意的郑板桥,和自己中意的小女孩饶氏成婚,这时候,郑板桥45岁,饶氏19岁。
他的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书法上,他开创了“六分半书”。
汉隶被成为八分书,郑板桥喜欢八分书,他在原先的基础上,融合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甚至还加入了兰竹画意。
他的书法,大大小小,歪歪倒倒,参差错落,肥瘦相间。
看起来是书,却也像画。
反正,就是很怪。
让人一看,就很“郑板桥”。
他自称这种书法为“六分半书”。
这是独属于郑板桥自己的艺术风格。
著名艺术家李鱓一看,惊喜地赞道:“是能自立门户者。”
041741年,郑板桥遇见了赏识他的伯乐。
49岁的郑板桥,迎来了他的机会,奔赴北京,候补官缺。
第二年,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官位,成了范县县令。
这一年,郑板桥五十岁。
五十知天命,50岁的郑板桥,也等到了他的“天命”。
范县人口一万多,交通闭塞,物资匮乏。
郑板桥一边改善民生,也活得自得其乐,他经常到乡下去玩,农民不认识他,相互扶杖聊天。
有时候累了,就在田间呼呼大睡。
更为奇葩的事,上司来访,在衙门里找不到郑板桥,一打听,才知道郑板桥正在田里睡觉。
有时候,想起好友,一下子就画几幅画,送给几个朋友。
他写诗记录自己的生活:
时时作画,乱石秋苔。
时时作字,古与媚皆。
时时作诗,写乐鸣哀。
在他笔下,日子跟神仙一样。
郑板桥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收藏古董,他看到古董被当成废物,随处乱丢,觉得可惜,就花钱买回来放着。
他本想拿到扬州高价卖出,对此,郑板桥不以为耻,反而觉得很得意。
范县任期满后,郑板桥调到了潍县做县令,相比于范县,潍县发展更好,人口更多。
郑板桥的俸禄也更多。
可是,他去潍县的时候,潍县遭逢旱灾,饿殍遍野,一路上都是逃荒的人群。
为了活着,人们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
这次灾难,一直持续了五年。
郑板桥不断上书朝廷,请求朝廷赈灾,可是有些上司为了自己的政绩,竟然指责郑板桥谎报灾情。
郑板桥被批评,被记大过。
但郑板桥并不放弃,他不断将灾情上报,终于得到了回应。
为了帮助人们度过灾难,郑板桥将自己本就不多的俸禄都拿了一些出来,以工赈灾。
灾难过后,郑板桥也成了潍县人民眼中的好官。
05在潍县任县令期间,郑板桥的俸禄更多一些,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
他想给自己设计一个房子,又想到乡下买些土地,可是,他还没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宦海生涯就被迫结束了。
郑板桥一直对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看不惯,但他无力改变,只能努力独善其身。
他说:
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
丰年的时候,郑板桥不铺张浪费,灾年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应对。
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郑板桥这样的人,太耿直了,在那样的时代做官,简直是举步维艰。
他虽然也写诗拍马屁,但都有度,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对于那些他讨厌的人,他不仅不逢迎,还会讽刺。
潍县灾难过后,上司举行了一个庆功宴,许多有权利的人都来参加,郑板桥才名在外,上司要郑板桥写诗助兴。
郑板桥也不拒绝,直接开口说:
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
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是清泉。
他这诗一出,有些人脸都绿了,讽刺意味太足了。
很多人对郑板桥就怀恨在心,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直到郑板桥任期将满时,他们终于找到了机会。
污蔑郑板桥滥用职权,坑害乡绅。
官职没了,这官,郑板桥也不想做了。
对职场,他已经死心了。
既然如此,以后,就只做郑板桥。
06十几年宦海生涯,一朝归去。
从此,再也不用讨好任何人了。
几年前,郑板桥就为自己写了几个字:
难得糊涂。
他自己解释说: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确实,难得糊涂。
年近六十的时候,他就想离开官场。
1753年,郑板桥回到了兴化老家。
随后,郑板桥来到扬州,卖画为生。
此时的他,62岁,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已经不想再将生命浪费在官场,去应付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了。
他给自己造了绿园一座,遍植绿竹,广种幽兰,写书画画,卖画为生。
他成了一个职业书画家。
但他的灵魂,从此就有了归宿。
他解开了精神的枷锁,回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去安顿自己的灵魂。
这样的生活,也许不像做官那样风光,但就像郑板桥曾写给自己的那句话一样: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意味长。”
他抽空去了青藤书屋,那是他偶像徐渭曾经的居所,郑板桥还有一方印,上刻:
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死后一百年,才有了郑板桥。
可是,有趣的灵魂,总能跨时空相遇。
07成为职业画家后,郑板桥的画画技艺,也是日渐纯熟,踏入了他艺术的巅峰时期。
在他身边,渐渐聚集起了一批优秀的画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
郑板桥就是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
名气越来越大,来求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来求画,根本不给钱,还有一些沽名钓誉的人也来求画。
郑板桥很穷,他需要钱。
因为女儿出嫁的时候,他连嫁妆都置办不起,就画了一幅兰石图,权当嫁妆。
他题诗自嘲说: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为了能挣生活费,郑板桥对自己的画,明码标价。
他写了一个价目表: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
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总之,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妥妥的见钱眼开。
卖画不赊账,只收现钱不收礼物,大家不要耍赖皮,年纪大了,懒得奉陪。
卖画卖得如此明目张胆明码标价的,郑板桥大概是第一人。
如此真实,如此可爱。
他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不在乎别人会说此举不雅,他只想做自己。
081760年,郑板桥游历南通州,拜访他喜欢的书画家丁有煜。
期间,他住在丁有煜家中。
郑板桥喜欢丁有煜的画,尤其是丁有煜画的梅花,丁有煜有四幅梅花图,是他最喜欢和最得意的作品。
平时,丁有煜都是将这几幅图藏起来,从不轻易示人。
郑板桥来了,他拿给郑板桥看。
郑板桥一看,就深深喜欢了。
他向丁有煜求一幅,却求而不得,就找了一个机会偷偷拿了。
丁有煜发现梅花图不翼而飞,心中已然明了,却笑而不语。
郑板桥离开后,画了好多幅画送给丁有煜,但依然觉得比不上丁有煜的梅花。
就四处辗转,找了一幅丁有煜喜欢的画,送给丁有煜,还在上面写了一大段话,说自己偷了老丁的梅花图,送些画聊做补偿,但还是不够。
1765年,郑板桥七十三岁,创作精力旺盛,在一幅兰竹图上,他写:
兰不成兰,蕙不成蕙。
板桥老矣,七十三岁。
1766年,郑板桥在自己心爱的幽兰、翠竹、苍石的环抱之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拥有十足的灵性和个性的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他活着的时候,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历经百年而不灭。
他画的竹,各种各样,他说:
“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他画的兰花,偌大的宣纸上,一两丛兰花,寡瘦幽微。
他也画过梅花,画过菊花,可他画得最多的,就是兰竹石。
美好的人生,都是自己成全自己。
人生的诗意和痛苦,也不过是自己成全自己的余韵。
09每次讲完一个人物的故事,灵魂都好像做了一次畅游。
游历中,山川、湖海,一切应有尽有,最重要的,是你随时可以和那个灵魂沟通,走进他的生命,借着他的身体和眼光,重新看一看这个世界。
归来后,你会发现,你看完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生,他这一生的经历、思考、喜乐,都会让我们看到,生命,原来还可以这样。
将时间线无限拉长,也许我们如今所面临的人生困境,生活的压力,时代的焦虑,内心的迷茫,古人都早已面对过了,并且,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郑板桥在充满规矩和束缚的封建时代,依然不愿扭曲自己的个性,去迎合时代的脾气。
很多年后,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曾经有一个灵魂,在这个充满问题的世间,努力安顿自己。
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不要只是想着安顿身体,也要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安顿好自己的灵魂。
而灵魂的安定,不是物质可以换来的。
只有我们真正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灵魂的安定,才是可能的。
文|不有趣灵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