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东北军没有坚决营救张学良,37年2月就被整编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后,仍然有机会、有条件争取返回西安。只是由于东北军内部少数掌握实权的高级将领,对蒋介石的进逼,委曲求全,消极退让,放弃了争取张学良获释的条件,丧失了有利时机。东北军少数将领擅自释放被扣押的南京大员,失去了与南京谈判的筹码据曾任张学良秘书的应德田回忆,张学良送蒋介石临走前,向东北军将领说:“争取3天之内就回来,至迟也不过5天。”他在说服部下时就特别指出:“我们有东北军的力量,有三位一体的团结,还怕什么呢?……我们这里还押着南京的十几位大员呐,他们能扣我吗!他们不让我回来,我们这里能让吗!怕什么!”这段话说明,张学良也估计到最坏的情况,但认为有了南京十几位军政大员作“人质”,就能保证他安全归来。
可是他没有料到,东北军内部某些将领,在他未能回来之前,却释放了全部被扣押的南京军政大员,紧接着又放回了50架战斗机和500多名有关人员。从而使蒋介石可以毫无顾忌地放手对西安进行军事威胁和政治分化活动。
蒋介石派来包围西安的五路大军的总司令,蒋鼎文、朱绍良、陈诚、卫立煌四路全是西安放回去的。从这也可看出这些人在蒋介石左右所起的多大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东北军少数高级将领的举措失误,终于导致东北军内部的分裂,而被蒋介石分化瓦解,张学良也就失去了获释的最后保证。
东北军内部对营救张学良的策略分歧,导致互相残杀东北军内部在营救张学良的策略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进而分裂成了两个相左的派别。一种意见是“先撤兵,后救张”。他们认为在中央军步步紧逼下,应先撤兵,让出西安,然后再设法营救张学良,否则与蒋介石硬顶,势必引起大规模内战。另一种意见是“先救张,后撤兵”。坚决要求释放张学良回西安,如果中央军一再进逼,不惜打一仗。
东北军于1937年1月召开会议,决定先救张,后撤兵。但实际上并没有执行,这就引发这一主张派别的不满,他们认为有人故意阻碍营救张。
内部分歧导致内部互相残杀,主张“先撤兵,后救张”的军长王以哲被杀,支持王以哲的刘多荃等又调转枪口进军西安。另外两个师长乘机通电拥护南京。东北军在张学良离开后,已经处在混乱中。
1937年2月上旬,开封“整编东北军”会议之后,东北军除何柱国的骑兵军外,一律调离西北到江淮一带进行,从此,东北军这一武装集团也就彻底瓦解了,东北军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抗战期间,张学良对什么时候可以重获自由的问题,回答道:“一是对日抗战得到胜利之后,一是国民大会召开、蒋先生当了大总统之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