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8:14

他是抗日英雄,一辈子娶了40个老婆,83岁去世,为何 44 年后才下葬

这位抗日将领早在 1977 年便已离世,享年 83 岁,遗体却在殡仪馆搁置了整整 44 年,才终于得以入土为安。为何一位战功赫赫的军人,身后事会历经如此波折?要解开这个谜团,得从他充满矛盾与传奇的一生说起。
2021 年深秋,重庆福果山生命纪念园里,一场特殊的下葬仪式悄然举行。墓碑上镌刻的 “范绍增” 三个字,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等待

从 “家族弃子” 到袍哥骨干:野劲里藏着侠义骨1894 年,范绍增出生在四川大竹县清河乡的一个富裕家庭,祖父曾是当地村长,家境优渥本应让他走上 “规规矩矩” 的路,可他偏是个 “逆子”。自幼对笔墨纸砚毫无兴趣,却天天泡在茶馆里,听得书先生讲的英雄好汉故事,眼里满是向往。这般贪玩本不算大事,可他后来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仅输光零花钱,还欠下一堆债务。

父亲气得用棍棒反复教训,希望能打醒这个 “败家子”,可范绍增的性子比顽石还硬,依旧我行我素。家族长辈忍无可忍,甚至私下商议要将他 “活埋”,免得继续丢家族的脸。万幸的是,哥哥跪在长辈面前苦苦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这段极端的经历,没让他收敛野性,反倒养出了一股 “不服管” 的韧劲儿 —— 而这股劲儿,后来成了他在江湖中立足的资本。
成年后,范绍增加入了川渝地区的袍哥组织。这一民间秘密会社讲究 “侠义互助”,颇似古代的江湖门派,正合了他骨子里的 “英雄情结”。本以为他只是混口饭吃,没想到他豪爽仗义的性子极对袍哥的规矩,加上脑子灵活、做事果断,短短几年便从普通成员一路晋升为当地袍哥的骨干。在袍哥的日子里,他攒下了遍布川渝的人脉,更在组织管理中练出了带兵的底子 —— 谁也没料到,这个曾被家族放弃的少年,未来会在抗日战场上让日军闻风丧胆。
川军悍将的铁血抗战:击毙日军首位师团长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队纷纷开赴前线。彼时已是川军地方将领的范绍增,主动向上级请战:“国家都快没了,还怕什么困难?” 当时的川军装备极差,不少士兵连像样的步枪都没有,粮草补给更是跟不上,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去凶多吉少,可范绍增半点犹豫都没有,带着手下的四川子弟兵踏上了前线。


1939 年,范绍增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 88 军军长。这支部队由川军改编而成,士兵多是农民出身,初期战斗力并不强。范绍增上任后,亲自抓训练、严整军纪,白天和士兵一起摸爬滚打,晚上研究战术,硬生生把这支部队打造成了能征善战的 “劲旅”。


真正让他名震全国的,是 1942 年 5 月的浙江金华战役。当时,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亲率部队推进,此人素有 “悍将” 之称,双手沾满了中国军民的鲜血。范绍增早已摸清日军的行军路线,提前在必经之路上布下了密集的地雷阵。战斗打响后,酒井直次的座车触发地雷,当场被炸身亡。这是日军侵华以来,首位阵亡的师团长级将领,消息传出后震动全国,连日军的《大东亚战争全史》中都专门记载了这一事件。
整个抗战期间,范绍增几乎从未离开过前线。淞沪会战中,他率部死守阵地,打退日军多次冲锋;浙赣会战里,他身先士卒,带着士兵和日军展开白刃战。手下的士兵常说:“跟着范军长打鬼子,心里踏实 —— 他永远冲在最前面。”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做到身先士卒的将领不少,但像范绍增这样,从袍哥出身却始终坚守前线、战功赫赫的,实属罕见。他的军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打实的拼杀换来的。
争议与顺应:44 位妻妾与晚年的选择


范绍增的一生,除了战功,最受争议的便是他的私人生活 —— 他一辈子娶了 44 位妻妾,这个数字即便在当时,也足以让人惊叹。其中最有名的,是被誉为 “中国美人鱼” 的奥运健将杨秀琼。1933 年的全国运动会上,杨秀琼一人包揽了女子游泳的全部 4 枚金牌,惊艳全国。1937 年,她嫁给范绍增,成为他的第 18 位妻子。
为了安置这些妻妾,范绍增在重庆南温泉修建了一座占地约 30 亩的公馆,取名 “范庄”。这座公馆是中西合璧的风格,里面不仅有卧室、客厅,还建有歌舞厅、游泳池、网球场,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小型动物园。他还特意请来外语老师、舞蹈老师,教妻妾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连杨秀琼都有专属的训练游泳池。在对待妻妾这件事上,范绍增花了不少心思,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么多妻妾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很少有争风吃醋的情况,反而能互相帮忙打理家事。有人说他 “会驭妻”,但细究起来,更多是因为他懂得公平对待 —— 每个妻妾的喜好他都记在心里,该有的尊重从不缺席,这种相处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算一种特殊的和谐。


不过,范绍增并非固守旧俗之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一夫一妻制,他主动遣散了大部分妻妾,只留下第 17 位妻子何蜀熙陪伴自己度过晚年。从拥几十位妻妾到遵守新制度,他的转变,体现了对时代变化的顺应 —— 这比很多固守封建观念的旧官僚,要清醒得多。
1949 年后,范绍增定居郑州,后来还担任了河南省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文史资料整理和地方建设。彼时的他,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和街头下棋的老人、公园里遛弯的市民没什么两样,若没人提起,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温和的老人,曾是战场上令日军胆寒的将领,也曾有过一个 “庞大” 的家庭。
44 年的等待:一场跨越两代人的和解1977 年,范绍增在郑州病逝。所有人都以为,这位老人会很快入土为安,可一场持续 44 年的 “安葬风波”,才刚刚开始。范绍增生前共育有 22 个子女,这些子女后来分散在四川、河南、重庆、广东等地,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关于父亲的安葬地,子女们很快分成了两派:


一派坚持 “落叶归根”,认为范绍增的老家在四川大竹,理应将他葬回故土,让他魂归故里;另一派则觉得,郑州是父亲晚年生活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安稳时光,葬在郑州才是对他晚年的尊重。两派各有各的理由,争执不下,始终没能达成一致。无奈之下,范绍增的遗体只能暂时存放在郑州的殡仪馆,这一放,就是 44 年。
44 年里,有些子女慢慢老去,甚至没能等到父亲下葬的那一天;有些子女从壮年步入老年,每次想起父亲的遗体还在搁置,都忍不住红了眼眶。直到 2021 年,范绍增还健在的 8 个子女,终于放下分歧,坐在一起好好谈了一次。“不能再让父亲等了”,这句话成了所有人的共识。经过反复商议,他们最终决定:将父亲安葬在重庆福果山生命纪念园 —— 这里是重庆的市级公益性殡葬园区,既不是老家四川,也不是晚年的郑州,是一个能让所有子女都接受的 “折中选择”。
2021 年 10 月,当范绍增的骨灰盒被缓缓放入墓穴时,在场的子女们都红了眼。这场迟到了 44 年的葬礼,虽然来得太晚,却终于给了这位抗日将领一个安稳的归宿。
历史的评价:功过自有时代刻度如今站在范绍增的墓碑前,回望他的一生,总能让人生出复杂的感慨。他是抗日英雄,击毙酒井直次、坚守前线的功绩,是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可他 44 位妻妾的经历,放在今天,也确实会引发争议。

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终究不能用当下的标准去硬套。范绍增生活的年代,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与现在截然不同,他的选择,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更何况,无论私人生活有多少争议,在国家危难之际,他能挺身而出,带着川军子弟兵在前线浴血奋战,这份家国情怀,是实实在在的,永远不该被忘记。


范绍增已经入土为安,他的故事,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或许再过很多年,人们提起他,依然会觉得这个人物很传奇 —— 有战功,有争议,有跨越 44 年的身后等待。但无论如何,这位抗日将领最终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而这,就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是抗日英雄,一辈子娶了40个老婆,83岁去世,为何 44 年后才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