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过曾国藩的命,按说高官厚禄不愁,然而到死都是一个五品知州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光绪三年晚秋时节,一个官员从就任地南京辞职回到老家湖南,他逆流而上,自洞庭湖转入湘江,途径铜官山,因触景伤情停船登岸。然而他无暇欣赏美景,反而一下子想到了二十三年的那一幕,也就是咸丰四年,他从这个地方奋身一跳,救起了曾国藩。这一跳不得了,被后世人们称为“援一人而援天下”,也有说“如果没有当日奋身一跃,不知稍后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曾国藩靖港之败投水自尽的故事可谓世人皆知,而救他之人却被历史所遗忘,他的名字叫章寿麟,也是御史本文要讲的主人公。
章寿麟在铜官山停留许久,为了纪念当年的故事,他提笔画下了七幅画,取名为《铜官感旧图》,此时的章寿麟还是一个在官场上无足轻重的小卒子,但他的《铜官感旧图》一下子在湘军集团高层中引起了争论,舆论直指死去的曾国藩。
章寿麟并非是偶然救起了曾国藩咸丰四年三月下旬,曾国藩决定攻打靖港前,就已经有了与太平军决一死战的想法。他给幕僚李元度与陈士杰口授遗书,称自己一旦战死,就按此向朝廷汇报。
两人一见曾国藩这架势,就知道他要拼命,预感到情况不妙,请求随军同行,但是被曾国藩拒绝。李元度预料到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于是便暗中私授同为幕僚的章寿麟,让他悄悄躲进曾国藩的后舱,一旦发现意外,第一时间就要保住曾国藩。
不出李元度所料,靖港一战湘军大败,曾国藩情急之下跳进湘江,亲兵当即下水营救,曾国藩气得破口大骂,命令放手。章寿麟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曾国藩就往船上拖,曾国藩死活不上船,章寿麟就骗他说:我刚从长沙赶来,湘潭那边已经打了胜仗,援军马上抵达。
曾国藩信以为真,这才放弃了寻死的念头,章寿麟马上托起曾国藩上了船。上船后,章寿麟立即将曾国藩用快船紧急驶往罗泽南军营,再由行营返回长沙。
曾国藩到了长沙一问,才发现上了章寿麟的当,于是又要寻死。他将营中所有的大小事务交给正在湖南巡抚手下为幕的左宗棠,决定择日赴死。
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四月二十九日,湘潭还真的打了胜仗,消灭太平军主力一万余人,长沙的的处境转危为安,有了这次转机,曾国藩就放弃了寻死的想法,赶紧给朝廷上了报喜的奏折。
从整个过程来看,章寿麟是早有准备的,绝非事起仓促而救下曾国藩的。按说有了如此大功,他日后的仕途前程应该是一片光明,但遗憾的是,曾国藩似乎忘了这件事。
曾国藩为何没有提拔救命恩人?同治三年收复金陵后,曾国藩拜相封侯,湘军将领也是论功行赏,就连很多低级武官和士兵也得到了提拔。而当时的章寿麟却还是个泰州知州,在此后的岁月中,章寿麟也没有被提拔,直到曾国藩去世的那一年,仍然在五品的知州任上。
章寿麟自己有没有怨气呢?显然也是有的,就在曾国藩去世的五年后,对仕途心灰意冷的他,决定辞官归隐回湖南老家养老,开篇提到的场景,正是章寿麟回乡途中发生的。
曾国藩去世之前,湘军集团乃至整个官场上似乎也都忘记了章寿麟,也没有人提及这件事。章寿麟觉得委屈,就在《铜官感旧图》题文,并邀请左宗棠、李元度、王闿运等多位大佬品鉴。
此举马上引起共鸣,在湘军集团内部和官场上掀起一股怀旧风,众多名人围绕《铜官感旧图》写文赋诗,题词作曲,总计多达两百余篇。章寿麟的儿子将这些文字整理成四册书,题名《铜官感旧图题咏册》,并公开出版发行。
此时曾国藩已去世多年,再度评论此事已没有多少顾忌,也确实有人为章寿麟鸣不平,说曾国藩忘恩负义,对救命恩人过于吝啬薄情。但很多对内情并不清楚,只有少数人才能得窥其中之原委。
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李元度,他对曾国藩其实也是颇有微词,但对此事的评价还是客观的。在他看来,曾国藩之所以没有提拔章寿麟,主要是有几个原因:
其一、章寿麟本人具有名士之风,骨子里有着读书人那种清高的气节,在曾国藩看来,主动给他高官做,可能会让章寿麟觉得不舒服,认为是当年救命的回报,不符合君子取之有道的思想。
其二、章寿麟本人也从来没有主动站出来要官,哪怕他是通过别人向曾国藩转述,也是很有可能获得提拔重用的,所以每次出缺的官职中,都没有轮到章寿麟。
其三、曾国藩没有办法主动报答章寿麟。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主动给章寿麟官做,那么当年跳水就成了政治作秀,既然是真想死,就不应该报答他,不但不能报答,反而要责怪章寿麟,这就曾国藩内心的苦处,一般人自然是无法理解的。
除了李元度,左宗棠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曾国藩为了保持精神价值的纯洁,不会拿国家权力来作个人交易,更不会拿顶戴当做私人奖品。他没有提拔章寿麟,没有什么忘恩负义之说。
御史也认为,章寿麟所在意的并不是曾国藩真要提拔重用他,所怪者是曾国藩对此事从来没有表过态。就像送礼一样,我可以不收,但你不能不送,说到底就是一个虚荣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