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归还的中国首块领土,面积比香港大五倍,如今发展如何?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4年12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这一刻,香港的未来尘埃落定,英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中国。
很多人可能认为香港是英国归还中国的第一块领土,这其实是个常见误区。在香港回归的十三年前,英国已经将一块面积更大的领土归还了中国。
这块领土就是威海卫。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相对,共扼渤海咽喉,是北京和天津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强行租借威海卫,租期与俄租旅大、德租胶澳、法租广州湾相同,均为25年。然而1923年租期届满后,英国并没有归还的意思。
威海卫的归还过程并不顺利。我国政府早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时就提出归还要求,但英国以“俄国仍占旅顺、德国仍占胶州湾”为由拒绝单独归还。
直到1924年,经过艰难谈判,英国才勉强同意归还。但当时英国国内对此存在巨大分歧,部分官员坚决反对归还,认为威海卫是英国在远东的重要海军基地。
谈判过程中,英国曾提出“永久租借刘公岛”的无理要求,被我国坚决拒绝。最终达成的协议是:英国归还威海卫全部陆地与海域,只保留刘公岛上的海军设施十年使用权。
1930年4月18日,中英正式签署《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10月1日,我国正式接收威海卫,结束了英国32年的殖民统治。
威海卫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根据历史资料,威海卫租借地包括威海全湾及湾内各岛屿与沿岸10英里地方,陆地面积约64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陆地面积的60%左右。
但英国归还的不仅仅是威海卫租借地,还包括整个威海地区。整个威海地区的面积实际上达到约280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陆地面积的2.5倍多。
虽然精确的“五倍”说法可能有争议,但毫无疑问,威海地区的面积远大于香港。更重要的是,威海卫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是渤海海峡的咽喉要地,守卫着京畿重地的门户。
归还后的威海卫发展道路并不平坦。1930年代,威海经济以渔业、盐业和少量工业为主,发展相对滞后。1938年日军占领威海,使这座城市再次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威海成为海军基地,经济发展仍然缓慢。改革开放后,威海才真正迎来发展机遇。1984年,威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7年,威海升级为地级市,开启了快速发展历程。
今天的威海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海洋城市,拥有海洋产业、旅游业、制造业等多种经济支柱。2024年,威海市GDP总量已超过4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2万元,位居全国前列。
威海的发展被称为“北方深圳现象”。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威海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海洋资源丰富。
威海是中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拥有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里聚集了众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高科技企业。
威海还是中国对韩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凭借地理接近的优势,威海建立了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吸引了大量韩资企业投资兴业。
旅游业也是威海的重要经济支柱。刘公岛、成山头、乳山银滩等景点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威海的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香港面积约1106平方公里,人口约750万。威海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万。从人口密度看,香港每平方公里约6800人,威海只有不到1100人。
经济结构上,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90%。威海则是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第二产业占比更高。
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威海则作为普通地级市,完全融入内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香港是国际大都会,威海则是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海洋城市。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共同丰富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
英国归还威海卫和香港的历史给我们许多启示。国力强弱是国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1920年代中国国力薄弱,英国虽然归还威海卫,但仍保留多项特权。
1997年香港回归时,中国已经实行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主权回归。
“一国两制”方针展现了巨大生命力。香港回归后保持繁荣稳定,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2023年,香港交易所IPO募资额重登全球榜首,资产管理规模逼近4万亿美元。
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从威海卫到香港,中国始终坚持收回被占领土的立场。这种坚持为后来澳门回归以及解决其他领土问题创造了先例。
威海刘公岛上,曾经飘扬的米字旗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碧海蓝天和游客的笑语。远处的码头停靠着即将启航的渡轮,船上载着的不是殖民官员,而是向往大海的游客。
历史从未忘记这片土地的故事,但它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归还威海卫:作为威海卫行政长官的庄士敦|澎湃新闻——参考来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