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普及后,未来考古学家该挖啥?骨灰里藏着新答案
现在咱们身边选火葬的人越来越多,不像以前,土葬和厚葬是主流,也正因如此,现在才有那么多古墓能让考古学家研究,甚至成了网络小说的热门题材。可从1950年代开始,咱们国家提倡火葬,2002年后火化率也稳定下来,遗体变骨灰,墓室变骨灰盒,这就让人犯嘀咕了:未来考古学家还能挖啥?
骨灰能当研究材料?很多人觉得考古就是挖墓,其实不是这样。
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广着呢,居址、手工业作坊、军事遗迹这些都算,墓葬只是其中一部分。
不过咱们还是先说说墓葬相关的,古代其实也有火葬,就像《权力的游戏》里多斯拉克人的做法,但古代火葬和现在差别大了。
古代多是露天火葬,温度没那么高,对有机物燃烧不充分,有的还能保存遗骨。
现在的火化是19世纪出现的,用密封熔炉,温度能到800~1200℃,软组织基本烧没了,骨骼会收缩、扭曲、断裂,最后剩灰白色骨片和牙齿。
不同地区习俗不一样,有的会把这些磨成粉给家属,有的就保留骨片牙齿形态。
去年看台剧《俗女养成记》,女主想完成祖母“骨灰撒大海”的遗愿,抱着骨灰盒在海边崩溃,吐槽“一支支的骨头怎么撒?打水漂吗?”,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没把骨片牙齿研碎的缘故。
说实话,当时看这段我还笑了,后来才发现,这没研碎的骨头,居然能给未来考古学家留线索。
本来想,烧过的骨头肯定没啥用了,但后来发现不是。
就算火化了,部分骨骼还在,未来考古学家想鉴定体质特征,也不是没可能。
虽然骨骼尺寸会缩水扭曲,但像骨折后的骨痂、特殊病理改变、大关节面形态这些非测量性特征,说不定还能提供体质信息。
不过我觉得,这研究难度肯定比完整遗骨大,毕竟很多信息都被高温破坏了。
未来还用挖墓吗?聊完骨灰本身,咱们再琢磨个事儿:未来考古学家还需要费劲挖墓吗?毕竟现在火葬了,墓的形式也变了。
把视角拉到城市尺度就能发现,火葬没怎么改变丧葬习俗。
大型公墓还是在城市外或边缘,不像有些新石器遗址,会把死者埋在屋里,尤其是夭折的孩子;死者遗骸前还是要立碑;大多时候还是埋在土里;特定日子大家还是会带祭品上坟。
老实讲,这些文化上的延续,比骨头本身还重要,未来的人看这些,就能知道咱们和一两千年前的当地人很相似。
再往远了说,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也很关键。
考古学靠物质资料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学主要靠文献。
要是一个时代文献多、物质资料少,历史学作用就大,反过来也一样。
比如商和商之前,文献少,考古学就很重要;明清文献多,考古学涉及就少。
如此看来,未来考古学家要不要挖21世纪的墓地,得看文献保存得好不好。
咱们要是给后世留够文献,说不定他们看咱们,就像咱们看明清一样,没必要费劲发掘了。
毕竟发掘又费人又费钱还辛苦,能靠文献了解,谁还愿意折腾呢?
火葬带来的新变化其实咱们不用替未来考古学家操心,他们有得研究。
反而火葬取代土葬,对咱们现在的影响更大。
你看,黑猩猩幼崽夭折后,妈妈会把遗体放肩膀上,照常生活、梳毛,持续好几天;印尼部分地区有“Ma’neneritual”习俗,每年把亲人遗体从墓里挖出来,给穿衣打扮,就像对方还是家里人。
亲人离开是种丧失,大家会发明各种仪式接受事实,死者遗骸往往成了情感寄托。
《红楼梦》里晴雯死前把红指甲留给贾宝玉,电视剧小说里主角把亲友头发放进吊坠盒,都是这个道理。
一方面是情感寄托的需求,一方面火葬普及,最近就出现把骨灰做日用品的情况。
比如和釉料混合做碗盘、花瓶,有钱的还会提取骨灰里的碳做钻石。
说实话,这种做法挺新鲜的,既保留了和亲人的“联结”,又符合火葬的趋势,但我觉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毕竟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还挺深。
火葬是工业化世界的产物,全世界火葬历史都短,所以带来的问题还很多,远不止未来考古学家饭碗这事儿。
咱们现在正处在习俗转变的大潮里,至于未来会怎样,只能尽量推迟被火化的那天,亲自去见证了。
总的来说,火葬没让考古学走到头,反而给它拓展了新方向,不管是火化遗骸还是丧葬习俗,都有研究价值。
而咱们面对殡葬变化,理性看待就好,毕竟适合当下需求、能寄托情感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