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19:54

一个家庭顶级的富贵:祖上厚德,子孙厚道

一人富,不算富;一家富,才算富。
一代富,不算富,代代富,才算富。
我们遇见再多的人,做了再大的事业,赚了再多的钱,归根结底,就是和家人一起奋斗,一起享福。
家庭,是贯穿人的一生,血脉,福气,原动力,对未来的期待等,都在其中。
如何才能让家庭富贵呢?道理很简单,就是祖上厚德,子孙厚道。

01
北宋时,有一个叫范仲淹的官员,到地方,治理有方,被百姓爱戴;在京城,敢于直言,不畏强权。
他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无数人传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他来建立家族义庄,把自己的财富捐出来,购买田地等,和家族里的富人一起,救助穷苦的人。
他过世之后,其儿子继续经营义庄,也把家庭的学风拉起来。有一个儿子还做了宰相,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到了清代,雍正八年正月十五日,沙县知县摆宴席,招待地方名人,一起过元宵节。
知县出了一个上联:上元月不明,点数盏灯,与乾坤壮色。
在场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应对,挝耳揉腮。
忽然,衙门口有人击鼓。
衙役把击鼓的人喊过来,原来是一个孩子。知县见证,说:“大胆,随意击鼓。”
孩子从容应对:“我有下联:惊蛰雷未起,击三通鼓,代天地振威。”
大家一片叫好。
原来,这孩子是范仲淹家第三十一代孙范振纲。
知县态度转了一个大弯,对范振纲毕恭毕敬:“范家的子孙,可敬可佩。”说完,给了十两银子奖金,又让人培养其读书。
范振纲后来中了进士,为官四十余年。
作为有德之人的子孙,个个都很骄傲。并且会自觉去维护祖上的德行,避免给祖上蒙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宋代司马光说:“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把德行留给子孙,家庭的富贵就往下传了。
因此,作为长辈,应该“厚德”。也印证了“厚德载物”这个成语。
家庭的德行多了,就可以承载积蓄,可以堂堂正正地赚钱,可以名满天下,被群众爱戴。
厚德也不难,就是在自家富有的时候,把福气分享给周围的人,不局限于自己的子孙。
也许祖上给他人的好处,一时半会得不到回报,但是多年后,子孙会得到回报。
做人,善有善报。莫说因果无人问,远在子孙近在身。

02
在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祖祖辈辈都是做布匹生意。
男人负责进货,卖货,到集市上摆摊;女人做裁缝,帮人做衣服。
这户人家,红了百年之久。
到了九十年代,家业落到一个年轻人身上。
年轻人把家里的店铺、生意,都转移到县城。也做布匹生意,但是不做衣服,而是做窗帘。
在房子很好卖的几十年里,这一家人,又盆满钵满。
只是稍微改了改祖上的做法,子孙就富贵了。这不是运气好,而是“顺应了天道”。
如果子孙只知道抱着祖辈的家业,按照祖训去做,那么家业可能会干不下去。毕竟社会在发展,天在变。
比方说,瓦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走红;但是到现在,就不太行了。尤其是传统的瓦匠,都跟不上现代化的工序,也不会用机械。
变天了,那就跟着变。积极求变,家业就一直推陈出新,在社会的风口上。
总有一部分瓦匠,他们从农村走出来,后来考了资格证,学会了用叉车、电子水平仪等,还可以活跃在工地上。
顺天道,就是跟着社会的发展趋势,积极改进家业;或者去进入新兴的行业。不要墨守成规。
顺天道,还可以是跟季节的变化走,去做买卖,发展种植养殖等。时令,就是命令。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
除了顺天道,还要顺地道,人道。这就是厚道。“厚”在这里,是动词,富有、殷实、优待的意思。
什么是地道?房子要高一些,就要地基牢固一些;大树要高一些,根基要深一些;人要远走高飞,就要知识多,底气足。
子孙,不要一开始就享受祖辈的东西,而是自己往下扎根。多读几本书,多去体验生活,参加社会建设等。
选择一块最适合自己的土壤,一个最好发展的城市。工作稳住了,爱情也有了。然后更进一步,借助祖辈的托底,就顺风顺水。
什么是人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就是了。
一个人吃独食,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学会与人分享,合作,有钱一起赚。
当然,也把祖辈的德行,发扬光大,从而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周围的人都帮一把,什么困难都会解决,什么大钱都可赚。

03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说法:“一个有蜜蜂聚集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这样的地方,热闹,安全,物产丰富,体现团结协作。
鲁迅先生说过:“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做好家庭的文章,就让家人如蜜蜂一样,勤劳,勇敢,合作,慢慢积累甜蜜的生活。也把蜂蜜,变成他人的财富。
家庭追求富贵,不是盯着钱看,做守财奴,而是几代人接力,一家人搭配。
祖上厚德,富及子孙;子孙厚道,蒸蒸日上。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家庭顶级的富贵:祖上厚德,子孙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