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富察皇后有多美?难怪乾隆一生不忘!
人们对于皇帝的印象似乎总是多情而无情,影视剧中也总把乾隆刻画成“风流天子”。但历史上乾隆的感情生活是什么样的?乾隆的第一任富察皇后,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乾隆帝直到八十岁都念念不忘?
图 | 影视剧《延禧攻略》剧照
富察氏出身满洲镶黄旗,是八大姓之一的名门,十六岁时嫁给当时十七岁的皇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图 | 影视剧《延禧攻略》剧照
少年夫妻,感情甚笃。成婚三年,富察氏诞下一儿一女,十九岁时就儿女双全,与乾隆关系也很融洽。
雍正亲自给两人的儿子赐名“永琏”,琏是在宗庙中负责盛放黍稷等粮食的器皿,也有江山社稷之意,可见雍正帝的看重之意。
公元1736年,二十四岁的富察氏因乾隆即位被册立为皇后,按清宫惯例绘制朝服像,以彰显中宫威仪。
图绘孝贤纯皇后全身上下装饰精美,为现存清代皇后朝服像中细节最完备的作品之一。
图 | 清·《孝贤纯皇后朝服像》轴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她虽为大家闺秀,却并不爱奢华珠宝,更好清淡素雅。《清史稿》赞其“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两人的感情并未随着乾隆登基有所变化。乾隆曾读过康熙帝所撰写的《清文鉴》,看到过一篇小故事,大意是满洲人入关前物资匮乏,做衣服时会用鹿尾杂毛代替金丝作为装饰。
某次出猎,乾隆忆起此事,随口跟皇后提了一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宫后,富察皇后便给乾隆做了一个鹿尾代替金丝线的荷包。乾隆特别珍爱,随身携带数十年。
图 | 清·孝贤皇后绣荷包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更难得的是,某次乾隆身患疥疮,需疗养百余日,富察皇后在这三个多月中一直住在乾隆寝殿外的临时小屋,亲自侍疾,悉心照料。
史书中,这些点点滴滴的日常是乾隆与富察皇后情深意笃的不二体现。
但好景不长。永琏九岁时,疾病带走了这个承载了无数期待的孩子,也带走了富察氏的精气神。
七年后,她再得子永琮,乾隆与皇后将其视若珍宝,可孩子不到两岁,又因天花离世。
接连丧子让富察氏身心俱疲。乾隆十三年东巡,他想带皇后散心,可登泰山后,富察氏在济南染疾。她不愿耽误众人行程,坚持返京,却在德州上船后,愈加病重,三月十一日逝于舟中。
乾隆痛彻心扉,当夜写下“朱琴已断弦”的挽诗,赐谥号“孝贤”。乾隆一生作诗万余,唯悼念富察皇后的百余首诗最情真意切。
早知失子兼亡母, 何必当初盼梦熊。
(乾隆《大行皇后移殡观德殿感怀追旧情不自禁再成长律以志哀悼》)
他命长春宫保留皇后生前陈设,每年忌辰必往凭吊,一坐半天,坚持四十余年。那艘载过皇后的青雀舫,也被乾隆不惜代价运入京城留存。
重华宫(乾隆皇子时的居所)里,一对雍正帝当年赐予的新婚大柜始终未动,柜中静静存放着富察氏的数件遗物。据民国《故宫物品点查报告》记载,其中有她亲手绣制的荷包、日常手巾、香袋,还有手串、绣花枕头、各色旗头箍等。
图 | 明·花梨木嵌螺钿玉石人物图顶竖柜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些琐碎的日常物件,承载着少年夫妻的点滴记忆,成了乾隆余生凭吊的寄托。
乾隆四度南巡不入济南,怕触景生情;八十岁时仍会在她坟前落泪,盼早日相聚。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乾隆《孝贤皇后陵酹酒》)
释文:你走之后发生了太多事,一时难以说尽,他们说我能活到一百岁,这样算来,我们还有二十年就能相见。等盛夏寒冬的不眠之夜,再向你慢慢说吧。
图 | 清·乾隆皇帝朝服像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五十一年后,乾隆驾崩,终与他念念一生的皇后重逢。当年富察皇后给乾隆绣的荷包,现在在博物馆,其中夹着乾隆亲笔写的小纸条,上面满满是对富察皇后的不舍与思念。
何事顿悲成旧物,音尘满眼泪潸然。(乾隆《御制诗二集卷四》)
博物馆的灯光下,荷包与字条静静相对。丝线褪色,人事已非。三百年流转,帝王将相的功过早已淡去,唯有这份爱,依旧温热。
总监制:张筱曼
监制:邓莫南
责编:彭锋、韩丹
撰稿:李唯嘉
编辑:刘梦迪、李唯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