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15:41

治中是什么官?品级不算高,但全国就两个且任职门槛很高

有一位山东的读者后台私信,说他们家的族谱上有一位先祖在道光时期担任过治中,因为对清代的官制不是很了解,希望御史单独写一篇文章,重点介绍一下治中是一个什么职务。

御史写了很多关于清代官制的文章,上至大学士尚书,下至知府、知县,乃至未入流,可以说九品十八级几乎都写全了,现在看来,还真是有遗落的地方。这位粉丝朋友所提到的治中,还有未曾提到的府丞就是唯二两个没有写过的。
府丞和治中属于最稀缺性的岗位清入主中原后,沿袭明制采取“两京制”,定顺天府、奉天府为京府,其最高行政长官为顺天府伊和奉天府尹。因其属于京府,所以级别要高于直省各府,为朝廷直属单位,府尹级别为正三品。
顺天府、奉天府字面上看起来与一般的府并无多大差别,但是在职官设置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是辖区大,比如顺天府,下辖四路厅二十四州县,是一般府的三至四倍;其次是官员级别高,不管是长官还是佐贰官,都比一般的府要高;第三是任职门槛高,长官一般尚书、侍郎兼任,部分佐贰也必须是科甲出身。

顺天府、奉天府的官员配置情况基本相同,为了行文方便,御史就以顺天府为例进行说明。
直省各府的佐贰官只有同知、通判两种,而顺天府因事务繁重,所配备的佐贰官则有府丞、治中、通判。也就是说,全国只有顺天府、奉天府设府丞和治中,而且人数也都是各一人。
可能有读者会问,顺天府不是也有同知吗,怎么就不算佐贰呢?
这是因为,顺天府下属的四个同知,都是四路厅的一把手,行政编制一半属于顺天府,一半属于直隶总督,无论是任命还是升调,顺天府尹都必须和直隶总督商议,故而同知并非是顺天府的佐贰。

府丞额设一员,汉缺,秩正四品,比直省知府还要高半级,与道员同属一个档次。别看府丞是佐贰官,但在清代官制中,对府丞的任职资格很高,规定必须是科甲出身者方能开列具题。御史在此前的文章中说科甲出身者例不任佐贰,现在来看还是大意了,两京府的府丞就是现成的案例。
府丞不仅要科甲出身,而且都是由京官提拔上去的,按例,府丞出缺,例由六科给事中、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补授,也可由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升任。
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也可在翰林院侍读、侍讲,司经局洗马、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左右春坊赞善改授。总之不管是什么职务升任府丞,必须清一色是京官,地方官没有资格升任府丞。
治中额设一员,汉缺、秩正五品,与四路厅和外府同知级别相同,因其四路厅同知皆不在顺天府办公,所以单独设立治中一职辅助府尹办公。

清初时期,顺天府初设治中三员,顺治六年裁去二员。按清代官制,治中一般是由正一品官荫生除,或由京府通判、知州、盐运司运副、盐课司提举升任。相对而言,治中的任职资格比府丞要低一等,地方官也可以升任。
府丞、治中具体的工作是什么?清代沿袭明制,在各省专门设立学政(雍正以前是提学道)管理学校、科举事务。但是清初时期,直隶省不设学政,由顺天府丞兼提督学政衔,这也是府丞必须是科甲出身的缘故。
府丞一职的设置初衷就是分管学校、教育的方面官,乾隆五十八年,直隶增设学政专管学务,于是取消了府丞的兼衔。此后,府丞的工作就比较轻松了,只是管理所属州县童生赴考之事。此外,府丞还管理顺天府所设的金台书院和义学。

从始至终,府丞都不涉及地方行政事务,所以乾隆以后,府丞基本上属于闲职。
治中和外府佐贰同知就十分相似了,主管地方民事,凡是辖区内的州县钱粮、户籍、田土等事皆管。事实上,顺天府尹很多时候都是由尚书、侍郎兼任,他们本身就有很多部务需要处理,根本没有时间去管理顺天府事。
真正处理顺天府事务的还是治中,一般性的行政事务治中就可以单独处理,如遇有重大情事,才会汇报给顺天府尹。所以治中的办公场所就在顺天府衙门,并设经承四人、典史四人协助办理各项事务。
治中以下的通判和外府一样也是正六品官,但是和府丞一样,通判也是方面官,清初时称“马政通判”、“军匠通判”,分管马政、军匠二事。清中期,顺天府通判的职能有所转变,分管词讼、礼仪等事务。

通过以上介绍不难发现,治中在清代文职系统中,已经属于中高级官员了,而且具备京官的属性,如果晋升,可以提拔为通政司副使或大理寺少卿,这样的待遇,可比外省的道员和知府强多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中是什么官?品级不算高,但全国就两个且任职门槛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