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饷优渥:清代绿营武官收入情况如何?与八旗武官相比有何区别?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俸禄和兵饷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持将官和常备军开销的固定经费。清军在入关前主要的军事力量为八旗军。在入关后,由于八旗军数量过少,不得不建立绿营军以补八旗军事力量之不足,随着八旗、绿营常备兵制度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的军队俸禄和兵饷体系也建立了起来,绿营做为清王朝武力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容质疑,至少有清一代的大部分战役都有绿营的身影,若不辅以绿营,八旗军也很难奏功。而绿营的武员更是绿营军的支柱,下面就来说说绿营武员的收入情况。
绿营将领的薪俸。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为提督,统辖一省的绿营兵,提督之下按顺序依次为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包括京师巡捕营)。而其俸薪分为俸银、薪银、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等项,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动。
在顺治元年,各级将领只有俸银和薪银两项。顺治五年,又在俸银和薪银的基础上加支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案衣家伙银三项,遂使各级将领的俸薪大为提高,这个薪俸标准至顺治到乾隆初年几乎就没有变过,根据顺治初年官员品级罗列如下(据雍正朝《大清会典》、《清会典事例》、《清世祖实录》)。
提督加左右都督(正一品):俸银95.812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80两、心红纸张银200两、案衣家伙银100两,共计一年719.812两。
总兵加左右都督(正一品):俸银95.812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40两、心红纸张银160两、案衣家伙银60两,共计一年599.812两。
注:关于此职的薪俸是我推测而来,根据《清世祖实录》,总兵加左右都督衔薪俸总计为599.312两,远不如同为正一品的提督加左右都督,所以大胆推测总兵加左右都督俸银和薪银是按正一品标准发放,而其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案衣什物银是按从一品标准发放,数目大致能和《清世祖实录》对上。
总兵加都督同知(从一品):俸银81.694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40两、心红纸张银160两、案衣家伙银60两,共计一年585.694两。
总兵加都督佥事(正二品):俸银67.576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40两、心红纸张银160两、案衣家伙银60两,共计一年571.576两。
副将(从二品):俸银53.458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72两、心红纸张银108两、案衣家伙银50两,共计一年427.458两。
参将(正三品):俸银39.34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48两、心红纸张银36两、案衣家伙银24两,共计一年267.34两。
游击(从三品):俸银39.34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36两、心红纸张银36两、案衣家伙银24两,共计一年255.34两。
都司(从三品):俸银39.34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18两、心红纸张银24两、案衣家伙银16两,共计一年217.34两。
守备(从四品):俸银27.394两、薪银72两、蔬菜烛炭银12两、心红纸张银12两、案衣家伙银8两,共计一年131.394两。
千总(正六品):俸银14.964两、薪银33.35两,共计一年48.314两。
把总(正七品):俸银12.471两、薪银23.529两,共计一年36两。
《清会典事例》记载的俸银和薪银标准
蔬菜烛炭银、案衣家伙银、心红纸张银标准
至乾隆十八年,乾隆帝深感提督、总兵官等职加衔不一,俸禄标准十分混乱,在改定品级的同时,一律按照品级发放俸禄,即所谓的“按品定俸”,并将提督品级改为从一品,总兵品级改为正二品,并裁去“案衣家伙银”,乾隆帝这次的改定俸禄标准,明显让绿营的待遇较低不少,这一标准从此就没有删改过,成为铁律。
《清会典事例》
乾隆帝改定后标准如下:
提督(从一品):俸银81.693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80两、心红纸张银200两,共计一年605.693两。
总兵(正二品):俸银67.575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40两、心红纸张银160两,共计一年511.575两。
副将(从二品):俸银53.457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72两、心红纸张银108两,共计一年377.457两。
参将(正三品):俸银39.339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48两、心红纸张银36两,共计一年243.339两。
游击(从三品):俸银39.339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36两、心红纸张银36两,共计一年231.339两。
都司(正四品):俸银27.393两、薪银72两、蔬菜烛炭银18两、心红纸张银24两,共计一年143.393两。
守备(正五品):俸银18.75两、薪银48两、蔬菜烛炭银12两、心红纸张银12两,共计一年90.75两。
千总(从六品):俸银14.964两、薪银33.35两,共计一年48.314两。
把总(正七品):俸银12.471两、薪银23.529两,共计一年36两。
乾隆朝《户部则例》
根据上述数据,绿营将领的薪俸水平明显是偏低的,以提督为例,基本的俸银只有81两,每月不过得银6两多,尽管在正俸之外还有薪银、心红纸张银、蔬菜烛炭银等补贴,还是偏低。
由亲丁名粮到养廉银的转变。亲丁名粮低薪制带来严重的后果,绿营将领效力疆场,但俸薪又偏低,于是乎一个个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影占、虚冒兵额,以求更多的侵占粮饷。于是乎在康熙四十二年,根据湖广总督的建议正式在湖广试行“亲丁名粮”制度,允许将领占有一定的空粮名额,等于是对虚冒兵额的承认和限定。当时在湖广实行的标准是:提督80名,总兵官60名,副将30名,参将20名,游击15名,都司10名,守备8名,千总5名,把总4名。所食空粮均为“步粮”,就是说上述将领可以领取相应数量的绿营步兵粮饷,比如提督就可以占有80名步兵一年的粮饷。
康熙四十二年湖广一带亲丁名粮标准
《清会典事例》
但康熙帝毕竟只是在湖广试行该制度,对其他省份未曾议定,其他省份所食的亲丁名粮那是相当的混乱嚣张,比如浙江“兵千名,食空粮者,则有五百名,所存五百名,亦仅充数而已,俱非可用者”。多一份空额,则少一名实在兵丁,亲丁名粮的紊乱,直接影响到绿营兵的战斗力。
《清圣祖实录》
因此,在雍正八年,应河道总督田文镜的之请,清廷对各省绿营的“亲丁名粮”开始全面清理,以求整齐划一。
《清世宗实录·卷九十一》:武弁养赡家口仆从,名粮之外,别无所资。若但给以步粮,恐不敷用。请自提督至守备马步各半,千总马一步四,把总马一步三,著为定额,各省一体遵行。从之。
《清世宗实录》
雍正八年所定的“亲丁名粮”的数额与康熙四十二年所定的相同,有所不同的是,规定了将官占有马粮、步粮的比例和外委千把总的名粮,标准如下(所列数据从左到右分别为名粮数额,马兵、步兵、守兵比例,具体发放饷银数量):
绿营马兵年收入为24两,绿营步兵年收入为18两,绿营步兵年收入为12两。
直省绿营亲丁名粮数额
提督:80人,马步各半,1580两。
总兵:60人,马步各半,1260两。
副将:30人,马步各半,630两。
参将:20人,马步各半,420两。
游击:15人,马七步八,312两。
都司:10人,马步各半,210两。
守备:8人,马步各半,158两。
千总:5人,马一步四,96两。
把总:4人,马一步三,78两。
外委千把总:1人,步粮,18两。
《清会典事例》
而京师巡捕营的军官的“亲丁名粮”数额又与直省绿营军官的有所不同,列举如下(乾隆朝《户部则例》没有提督、总兵、副将的数据):
参将:20人,马八守十二,336两。
游击:15人,马六守九,198两。
守备:8人,马三守五,132两。
千总:5人,马一守四,96两。
把总:4人,马一守三,60两。
外委千总、外委把总:1人,步粮,18两。
乾隆朝《户部则例》
上面列举的只是雍正八年的通例,在一定程度上,清廷也允许一些地区因地制宜,所谓“有不得不因地制宜之势”。比如福建,守备以上军官“亲丁名粮”的标准就是马四步六。
《明清史料》
养廉银改革
“亲丁名粮”的数目远远超过了俸薪的数目,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前成为绿营将领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亲丁名将”毕竟是限制将领任意虚冒兵额应付措施,虽然有效提高了绿营将领的待遇,但是却保留了数万名空额,这就造成了清军兵力的严重不足。乾隆四十六年,清高宗决定彻底废除“亲丁名粮”,将原有给将领空额全部挑补实兵,补充绿营营伍,充实军事力量。这轮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裁名粮六万五千一百四十三名”,增加绿营实在兵丁52412名。
《石渠余纪》
此时清廷国库存银达到了7000多万两,财政状况还算不错。为了不降低绿营将领的待遇,乾隆帝决定对绿营各级将领每年发放武职养廉,以养廉银代替“亲丁名粮”,这样就可以在提高绿营将领待遇的同时增加兵员规模,提高绿营整体战斗力,“官员既无拮据,而各省又增兵力,于行伍大有裨益”。而养廉银又分为三类,分别为直省绿营官员养廉、京师巡捕营官员养廉、边疆绿营官员养廉。
直省绿营官员养廉提督2000两,总兵1500两,副将800两,参将500两,游击400两,都司260两,守备200两,千总120两,把总90两,外委千总、外委把总18两。
京师巡捕营绿营官员养廉提督880两,副将900两,参将600两,游击500两,都司300两,守备240两,千总140两,把总100两,外委20两。
边疆绿营官员养廉考虑到边疆服役辛苦,乾隆帝认为应该提高边疆军人的待遇,所以边疆绿营武官的养廉银远远高于直省和京师的绿营官员。
新疆:乌鲁木齐提督2800两,伊犁、巴里坤总兵2100两,玛纳斯、哈密副将1200两,参将800两,游击600两,都司380两,守备320两,千总180两,把总120两,外委28两。
云南:提督2500两,腾越镇总兵1600两,龙陵协副将900两,游击450两,都司300两,守备260两,千总140两,把总100两,外委22两。
四川:游击550两,都司340两,守备260两,千总160两,把总120两,外委28两。
《钦定八旗通志》
以武职养廉代替亲丁名粮,对填补绿营的缺额和整肃军政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增加了清廷的财政负担,乾隆时期由于国库存银高达7000多万两,支出200万余两的八旗、绿营武职养廉确实算不得高昂,但清朝走下坡路,尤其是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之后,清朝面临财政危机,就很要命了,后人不免抱怨。另一方面,从下文看来,养廉银原意是培养官员廉洁,但随着清廷军政败坏,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九》:武官役使兵丁,势所不免。其时建议者因库藏充盈,奏添武官养廉,裁撤名粮,在彼时原系核实办理,但自裁撤之后,未必能禁止天下武官不复役使兵丁,而骤添此项养廉百余万,初由耗羡项下给发,继因耗羡无存,遂致动用地丁正项。国家经费有常,因一时库藏充盈,不思久远之计,遽行添设,一年百余万两,三十余年计之即三千余万两。
《清朝续文献通考》
例马银绿营在俸薪、养廉银待遇之外,还有例马银,此项即清廷给绿营官员设定的拥有马匹的额度。根据《户部则例》,提督20匹,总兵16匹,副将12匹,参将8匹,游击6匹,都司、守备4匹,千总、把总2司,这些马匹的草料银两由清廷发放,但不少将领的马匹数量并没有这么多,所以这些银两还是能进入绿营武官的口袋中。
乾隆朝《户部则例》
如《循化厅志》记载,当地绿营参将例马8匹,“春、冬每匹每月支料豆九斗,草六十束,每束折价银一分;夏、秋每匹每月支小干银九钱”。
《循化厅志》记载的例马银
战时补贴出征行装银所谓“出征行装银”,普遍在出征前发放,用于官兵购置被服、装备或补贴家用。绿营的出征行装银相对于八旗分为两种,为出征赏银和出征借银,出征借银是为了弥补出征赏银的不足,一般来说出征赏银是“按品级赏给二年俸银”,借银则绿营各官各有标准。
提督:出征赏银163.386两,出征借银500两。
总兵:出征赏银135.15两,出征借银400两。
副将:出征赏银106.914两,出征借银300两。
参将:出征赏银78.678两,出征借银250两。
游击:出征赏银78.678两,出征借银200两。
都司:出征赏银54.786两,出征借银150两。
守备:出征赏银37.5两,出征借银100两。
千总:出征赏银29.928两,出征借银50两。
把总:出征赏银24.942两,出征借银50两。
外委:出征赏银15两,出征借银30两。
出征行装银标准
出征行装银无论出征路程远近,一律按上述标准发放。如果是借银,按规定要在回师之日按月从俸禄中扣除,但出征借银往往会奉旨豁免,如雍正十三年十二月,清帝就免除了在前线的绿营官兵的借银,“有千百把总及外委微员,既与兵丁一同效力疆场,当与八旗护军校、骁骑校一同沾被恩泽,著将伊所借钱粮,亦免缴还”。
《清高宗实录》
至于官兵为国战死,就直接免除借银,主打一个人死债消,“朕思兵丁捐躯行阵,情实可悯,其豫借银两,理应豁免”,乾隆帝直接下旨,命官兵阵亡或病故一律免追。
《清高宗实录》
值得一提的是,绿营官兵出征也有一定的跟役,但与八旗不同的是清廷是不支行装银的。
盐菜银和出征口粮盐菜银就相当于按月给出征官兵的食品补贴,早在雍正时期就有发放记录,至乾隆后期形成定例,根据《户部军需则例》发放标准如下:
提督:盐菜银12两,跟役24名。
总兵:盐菜银9两,跟役16名。
副将:盐菜银7.2两,跟役12名。
参将:盐菜银4.2两,跟役10名。
游击:盐菜银4.2两,跟役8名。
都司:盐菜银3两,跟役6名。
守备:盐菜银2.4两,跟役6名。
千总:盐菜银2两,跟役3名。
把总:盐菜银1.5两,跟役3名。
外委:盐菜银1.5两,跟役2名。
盐菜银发放标准
而根据《户部军需则例》,出征口粮的定例为“日支口粮米八合三勺”,如果作战任务繁重,也会增加至一升。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盐菜银的发放是有一定标准的,与八旗又不相同。首先,绿营征调官兵,未出本省是不发放盐菜银的。其次,出省以后支给盐菜,但入省界后停发。第三,如在口外作战,“加给盐菜银四钱”,进口之后停止发放。
pic/0fenfw4eumt.jpg
《户部军需则例》
当然,这些规定也有例外,如乾隆末年为了镇压湘黔苗民起义,乾隆帝就破例给本省官兵发放盐菜银,“照征兵出境之例,一体赏给盐菜,以示鼓励”。而驻扎于西藏的绿营,哪怕是不处在战斗状态,盐菜银也是照例发放,也算是清廷对驻藏官兵的体恤。
pic/yds5lvh2zt2.jpg
《卫藏通志》
pic/2mopzaytxnx.jpg
《清高宗实录》
与八旗武官待遇的比较如果仅就绿营的俸银来看,绿营比八旗逊色不少,从一品的提督仅81两多,比从一品的驻防将军180两少的多,但绿营将领除了俸银之外,又有心红纸张银、薪银、蔬菜烛炭银等项,而八旗将领一般只有薪银和心红纸张银,且只有驻防将军、都统这一类高级别将官才有。绿营将领的白银收入反而比八旗高。
pic/hgsvehlg1pc.jpg
《广州驻防事宜》记载的广州将军的总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绿营将官的养廉银也普遍比八旗将官要高,一般提督有2000两,而内地的驻防将军只有大约1500两,从白银收入看,绿营将领确实比八旗高。但八旗将领的旗地和禄米也是绿营所没有的,两者对比难度较大,应该说八旗将领在平时待遇略高于绿营将领。
而在战时绿营将领待遇更是被八旗远远甩开,以出征行装银为例,禁旅八旗都统高达360两,而提督只有163.386两,相差两倍多。且绿营将领的跟役是不支放行装银和盐菜银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综上所述,绿营将领的待遇尽管略低于八旗,但总体上来看了可谓优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年深日久,随着军政日趋腐败,实际效果越来越差,直至清末,再也无法挽回绿营败坏的局面。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清会典事例》、雍正朝《大清会典》、《钦定户部则例》、《钦定八旗通志》、《广州驻防事宜》、《清朝续文献通考》、《循化厅志》、《石渠余纪》、《卫藏通志》、《明清史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