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仍用中国四千年前就淘汰的产物
苏妲己是商朝末年商纣王的宠妃,历史和传说里都少不了她的身影。不过,她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历史上说法不一,争议也挺大。在正史里,苏妲己就是个普通的妃子,没啥详细记录。她的名字出现得不多,顶多是跟纣王的暴政挂个钩。但到了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封神演义》,她就彻底变了个样,被写成了九尾狐精,附身在苏氏女儿身上,用妖术迷惑纣王,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炮烙之刑、挖比干的心这些残忍事儿,都被安在她头上,成了“红颜祸水”的典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那时候社会动荡,农业刚发展起来,老百姓靠种地吃饭,宫廷里却奢靡得不行。纣王喜欢喝酒作乐,建鹿台、挖酒池,整天沉迷享乐。苏妲己作为他的宠妃,自然就站在了风口浪尖。
民间传说,筷子是苏妲己发明的。有一天宫里上了一道烫嘴的菜,苏妲己急中生智,从头上拔下两根簪子夹菜给纣王吃,后来就演变成了筷子。虽然这听着像段子,但筷子确实在商朝有了雏形。考古学家在殷墟挖出过青铜筷子,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人用类似的东西吃饭了。
苏妲己到底是不是祸国妖女?史学家觉得,这多半是后人给她泼的脏水。商朝灭亡主要是因为纣王自己作死,搞暴政、压榨百姓,惹得大家造反。苏妲己顶多是个陪衬,被放大了负面形象。
那位美国专家说:“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仍用中国四千年前就淘汰的产物。”他说的“产物”就是刀叉。没错,中国人老早就用过刀叉,后来却扔了,转而用筷子。
考古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用骨头做的刀叉吃饭。齐家文化遗址里出土过骨叉,专门用来叉肉或者处理大块食物。那时候人吃东西简单粗暴,肉烤熟了就直接上手或者用工具叉着啃,跟现在西餐有点像。但到了商周时期,情况变了。
商朝到周朝,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了大转变。农业发展,人口增加,粮食不够吃,厨师们开始把食材切得碎碎的,这样煮起来快、省柴火。饭菜从大块肉变成了汤汤水水的小份菜,刀叉就不太好使了。筷子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两根小棍子,灵活又好用。
考古证据显示,商朝时已经有了青铜筷子,长度比现在长,主要是厨房里用。到了周朝,竹子、木头做的筷子开始流行,普通人也能用得起。筷子轻便、便宜,还能对付各种食物,不管是夹肉还是挑面条,都没问题。刀叉太笨重,适合切大块肉,对付汤羹就抓瞎了。
孔子那会儿,儒家思想开始抬头,讲究和平、礼仪。孔子觉得,吃饭不能带刀子上桌,太暴力,跟杀戮沾边。筷子就不同了,简单朴素,吃起来斯文,挺符合儒家的调调。所以,筷子不光是工具,还成了文化符号,慢慢把刀叉挤出了历史舞台。
再看看西方,他们为啥一直用刀叉?欧洲中世纪吃饭主要是大块大块的肉和面包,得现场切。贵族带把小刀,吃的时候自己动手,叉子后来才流行起来。11世纪,拜占庭公主把叉子带到威尼斯,大家还觉得这玩意儿太矫情,教士甚至说叉子是亵渎上帝。到16世纪,叉子才在意大利站稳脚跟,18世纪传到英国和美国,成了标配。
中西饮食差异挺明显,中国菜讲究切好上桌,刀工细腻,炒、蒸、煮啥都有,吃的时候直接下筷子就行。西方肉端上来是整块,面包也是大个儿,刀叉正好派上用场。美国专家这话,其实是感慨中国早早就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餐具,而西方还在用老套路。
筷子淘汰刀叉,不是因为刀叉不好,而是中国饮食变了,文化也变了。专家这话有点夸张,但确实提醒我们,东西方的路子不一样,各有各的逻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打进朝歌,纣王自焚死了。史书上说,苏妲己被抓住后处死了,没啥具体细节。《封神演义》里更夸张,说她是狐妖,被姜子牙砍了头。
商朝没了,但筷子留了下来。到了汉朝,米饭成了主食,筷子用得更广。汉代人吃饭讲究效率,筷子夹啥都快,连汤里的菜都能捞起来。后来到了唐宋菜系越来越丰富,川菜、粤菜、火锅、饺子啥的都出来了,筷子功不可没。火锅里那薄薄的肉片,筷子一夹一涮,简单又方便。
筷子还不光是吃饭用的,它还有文化味儿。“筷子”跟“快”谐音,寓意好,过节送筷子就是送祝福。后来传到日本、韩国、越南,各地还改良了样式。日本筷子短一点,适合吃鱼;韩国用金属的,耐用又结实。中国筷子最经典,竹木为主,朴实又实用。
反过来,西方刀叉也没啥变化。中世纪啥样,现在差不多还是啥样。肉还是大块,面包还是大个儿,刀叉挺合适。两种餐具没高低之分,就是饮食习惯不同。中国人早早淘汰刀叉,不是看不起它,而是找到更好的选择。
那位美国专家的话,虽然有点调侃的意思,但也点出了文化差异的妙处。筷子在中国用了四千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西方还在用刀叉,也没啥不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