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23:02

傅作义起义时,坚决不从的2位兵团司令,最后结局如何?

1949年1月,北平。“傅总司令,这仗打到这个份上,我们认了。但要我们放下武器,跟对面和谈,恕难从命!”说话的人语气决绝,眼神里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傅作义看着眼前这两位黄埔出身的兵团司令,心里暗叹一声,知道最难的一关,还是来了。
古老的北平城,已是风声鹤唳。城外,林彪、罗荣桓率领的百万大军,像一圈铁桶,把这座千年古都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六十万国民党守军军心浮动,而老百姓们,早已厌倦了枪炮声,只盼着能过上安生日子。作为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手里的牌,其实已经不多了。打?是死路一条。守?也只是多耗些时日,最终还是城破人亡。这盘棋,他已经下到了死局。

摆在傅作义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和谈。为了保全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也为了手下几十万弟兄的性命,他秘密派人与解放军接触。他的女儿傅冬菊,作为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也在其中穿针引线,不断给他传递着和平的希望。傅作义本人并非愚忠之辈,他掂量得很清楚,国民党的大势已去,老蒋远在南京,根本指望不上。最终,他下定了决心,接受和平改编。
然而,要让手下所有人都听他的,可没那么容易。他手下有四个兵团,其中第4兵团司令李文和第9兵团司令石觉,都是老蒋的嫡系,黄埔军校毕业,骨子里就刻着“忠于校长”的烙印。让他们跟着自己这个“杂牌”将领向共产党投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傅作义心里有数,所以在开会宣布决定前,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人各有志,想走的,他派飞机送。
果不其然,当傅作义在高级将领会议上摊牌时,李文和石觉当场就炸了锅。他们坚决反对,声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傅作义没有强迫他们,只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就这样,在北平和平解放的前夜,李文和石觉带着少数亲信,登上了飞往南京的飞机,离开了这个即将迎来新生的城市。这个选择,成了他们人生命运的巨大分水岭。从那一刻起,两个人的后半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先说李文。这位黄埔一期生,对蒋介石的忠诚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他飞回南京后,并没有得到什么重用,心里不是滋味,便跑去西安投奔自己的老上级胡宗南。胡宗南倒是挺看重他,让他当了第5兵团司令。可好景不长,仅仅几个月后,解放军就解放了西安,李文只得跟着胡宗南的部队一路南撤,最后被堵在了四川。
有意思的是,到了成都,胡宗南眼看大势已去,自己先坐飞机跑去了台湾,把几十万大军的烂摊子直接丢给了李文。这下,李文彻底傻眼了。身边的将领劝他也学裴昌会,起义算了。李文起初还嘴硬,说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结果没过几天,他的部队就被解放军打得七零八落。现实面前,再硬的骨头也得低头。12月27日,李文通电起义,接受了解放军的改编。
你以为故事到这就完了?那可太小看这位了。被送到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改造后,李文心里越想越憋屈,总觉得对不起“校长”。1950年,他瞅准一个机会,竟然又跑了!他一路辗转到了香港,最后在1951年去了台湾,再次投入了蒋介石的怀抱。可惜,此时的老蒋对他这种几经波折、还起义过的将领,已经没什么信任可言了。只给了他一个“国防部”中将高参的闲职,后来又挂了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衔,算是养老。李文的后半生,就在这种不被重用的失意中度过,1977年在台北病逝。

与李文的颠沛流离相比,另一位兵团司令石觉的命运,简直可以用“福将”来形容。他同样是黄埔出身,三期生,是汤恩伯的爱将。当年离开北平后,他立刻就投奔了汤恩伯,被任命为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后来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在日记里把汤恩伯骂得狗血淋头,却唯独对石觉青眼有加,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失败不是他的错。
石觉随后被派去守舟山群岛。随着解放军空军力量的迅速崛起,舟山成了下一个目标,眼看又是个死局。可就在这时,蒋介石力排众议,下令舟山守军全部撤往台湾。这个决定在当时被很多人反对,包括石觉自己。但老蒋异常坚决,硬是把石觉的十几万大军安全撤回了台湾。石觉因此又一次毫发无伤,全身而退。这运气,简直好得有些不讲道理了。
到了台湾,石觉的仕途更是顺风顺水。他深得蒋介石信任,历任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官等要职,一路高升,1959年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晚年的石觉,远离了政治纷争,一门心思扑在了推广太极拳上,还担任了台湾太极拳协会的理事长,过得相当惬意。1986年,他在台北病逝,享年78岁。回顾他的一生,从东北战场到北平围城,再到舟山撤退,每一次都能在最危险的关头化险为夷,不得不说,这个“福将”的名头,他当之无愧。

值得一提的是,傅作义手下另外两位兵团司令的结局也颇具戏剧性。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在北平和平解放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是我党早就安插在国民党高层的秘密党员,人家是“回家”了。而另一位,第11兵团司令孙兰峰,表面上同意起义,背地里却偷偷溜了。结果他跑到绥远,没过多久,他投奔的董其武也率部起义了,孙兰峰又一次“被动”起义。这一次,他没再折腾,选择了接受命运的安排。
同一座围城,同一个岔路口,四位兵团司令,做出了四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李文和石觉选择了忠于旧主,侯镜如选择了忠于信仰,孙兰峰则在摇摆后顺应了时势。他们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立场不同,最终也导向了各自迥异的人生结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的犹豫而停留,而那些关键时刻的抉择,往往就定格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傅作义起义时,坚决不从的2位兵团司令,最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