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国自称世界第一,派军队对中国不宣而战,结果被打的全军覆没
一个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强国,满怀信心地对中国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结果却灰头土脸、几乎全军覆没的故事。这个国家,就是17世纪的荷兰。
而这场鲜为人知的大海战,则发生在咱们中国的明朝末年。
很多人一提到明朝末年,脑子里浮现的可能都是内忧外患、国力衰微的景象。
确实,当时的明王朝正面临着农民起义和后金崛起的双重压力,可以说是风雨飘摇。
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卫国战争,却结结实实地给当时不可一世的西方海上霸主上了一课。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得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个大航海时代。
“海上马车夫”的野望17世纪,绝对是属于荷兰的世纪。这个欧洲小国通过其发达的造船业和全球贸易,迅速崛起,成为了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和商业霸主。
他们的商船遍布全球各大洋,从香料群岛到美洲新大陆,到处都能看到荷兰三色旗的影子。
因为他们几乎垄断了当时世界的海上运输,所以人们给他们起了一个非常响亮的绰号“海上马车夫”。
当上了“世界第一”,荷兰人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他们建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机构,更像一个拥有自己军队、可以对外宣战和签订条约的“准国家”。
在掌控了东南亚的香料贸易后,他们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东方一个古老而富庶的帝国大明王朝。
在荷兰人看来,中国拥有亿万人口和数不清的丝绸、瓷器与茶叶,是一个无法估量的巨大市场。
只要能打开中国的大门,财富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
然而,当时的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管控极严,这让一心想来发大财的荷兰人处处碰壁。
他们多次派出船队,试图通过谈判和行贿的方式,让明朝官员同意他们自由贸易,但都遭到了拒绝。软的不行,这位“海上霸主”就决定来硬的了。
他们认为,凭借自己装备精良的炮舰,足以摧毁明朝那看似不堪一击的水师,用炮火逼迫中国打开国门。于是,一场由荷兰人单方面挑起的战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突袭厦门公元1633年,也就是明朝崇祯六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总督汉斯·普特曼斯,亲自率领一支由13艘装备精良的武装战舰组成的舰队,气势汹汹地驶向了中国福建沿海。
他们的计划很简单粗暴:先用武力给明朝一个下马威,然后再逼着地方官员上谈判桌。
7月12日,这支荷兰舰队在没有发出任何警告,也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突然对明朝水师的驻地厦门发动了偷袭。
当时,明朝福建水师的主力正在外出巡航,港内防御松懈,停泊的大多是商船和一些小型巡逻船。
荷兰战舰凭借其火炮的巨大优势,对着港内的船只一通猛轰,一时间,厦门港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明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数十艘船只被烧毁或击沉。
这次不宣而战的偷袭,让普特曼斯和他的荷兰舰队尝到了甜头。他们觉得明朝水师果然不堪一击。
随后,普特曼斯一面封锁厦门和漳州沿海,劫掠过往商船,一面派人向明朝福建地方官员发出最后通牒,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贸易条件,要求明朝只能和他们做生意,否则就要将战争进行到底。这种傲慢无礼的行径,彻底激怒了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
尽管朝廷内部正被各种麻烦事搞得焦头烂额,但面对外敌的公然入侵和挑衅,崇祯帝的态度异常坚决:下令福建巡抚邹维琏,务必将入侵的“红夷”(当时对荷兰人的称呼)全部剿灭。
一场关乎国威的大战,已是箭在弦上。
料罗湾决战接到皇帝的命令后,福建当局开始紧急备战。而在这场战争中,一个关键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当时的郑芝龙,既是明朝的将领,也是东南沿海实力最强的海上枭雄。
荷兰人的入侵,严重损害了他在海上贸易的利益。
因此,在朝廷的征召下,郑芝龙迅速集结了自己的庞大舰队,准备与荷兰人决一死战。
普特曼斯对明军的集结似乎并不在意,他甚至还联合了与郑芝龙为敌的海盗刘香,企图一举摧毁明朝水师。
双方的力量在福建金门岛东南的料罗湾一带对峙,决战一触即发。
1633年10月22日,决战的日子到来了。郑芝龙根据风向和荷兰舰队的布阵,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火船战术。他将100多艘小船装满了干柴和硫磺等易燃物,埋伏在上风口。
战斗打响后,郑芝龙一声令下,这些火船顺着风势,如同一支支燃烧的利箭,飞快地冲向荷兰舰队。
荷兰人虽然船坚炮利,但他们的战舰体型笨重,在狭窄的海湾里机动不便。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火船,他们顿时阵脚大乱。
很快,几艘荷兰战舰就被火船黏住,熊熊大火迅速吞噬了船体,引爆了船上的弹药库,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最终战局荷兰舰队的阵型瞬间被撕开一个巨大的口子。紧接着,郑芝龙亲率主力舰队全线出击,对陷入混乱和火海的荷兰战舰展开围攻。明军的战船虽然在火炮上不如对方,但胜在数量众多且机动灵活。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荷兰舰队彻底崩溃。最终,荷兰人被击沉、焚毁了5艘主力战舰,另有1艘被俘获,普特曼斯本人则带着残余的几艘船狼狈逃回了台湾。
自诩世界第一的荷兰海军,在料罗湾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惨败,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