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而是确实不能拍
中国历史剧,从汉唐宋拍到明清,甚至连五代十国都能凑出一堆“王朝的女人”和“皇帝的男人”。唯独元朝,总像被刻意跳过的章节,偶尔露个脸,也多是配角或者背景板。
不是编剧们历史书没翻到那一页,而是元朝这段历史,真不是你想拍就能拍,想拍好更是难上加难。
到底是什么原因?
讲不好,也演不出评价一部历史剧好不好看,很多时候看的不是故事多复杂、场景多恢弘,而是观众能不能“共情”:能不能代入主角的情绪,站在他的立场上哭一场、笑一场、骂一场。
可元朝这段历史,偏偏就是让人“共情失败”的典型。
元朝推行的是“四等人制”,简单说就是: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最底层。
这个制度不是潜规则,是写进法律的硬规定。
汉族人要是生活在元朝,按今天大多数人的祖籍分布,大概率是“南人”,也就是当年南宋统治下的百姓,是整个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
蒙古人打死南人,最多赔几头牛;南人撞了蒙古人,轻则刺字,重则砍头。这种赤裸裸的等级制度,放在现代观众面前,很难不让人心里发毛。
这就带来一个尴尬问题:你要拍剧,总得有个主角吧?那主角是蒙古贵族,观众看着不自在,觉得“压迫者”不配当主角。
要是主角是汉人,那得演多惨?天天被欺负、被排挤、被侮辱,整部剧从头压抑到尾,谁受得了?
历史剧不是苦情剧,没有情绪高潮,没有逆袭爽感,连最基本的“正义感”都无处安放。
观众坐在沙发上看剧,不是为了体验“活在最底层,还没法翻身”的痛苦。
一部剧拍下来,观众不是被剧情感动,而是被历史压得喘不过气,这样的作品,注定难以赢得市场。
所以不是没人想拍,而是想拍也得考虑观众能不能看得进去。
史料缺、皇陵没、逻辑乱但就算编剧们咬牙写下去了,想做点严谨考据、还原历史,也很快就会发现:元朝这段历史,真的是“无米之炊”。
元朝98年历史,换了11个皇帝,平均不到9年一位。宫廷政变、内斗频发,皇帝不是被毒死就是被逼退,政权稳定性极差。
而且蒙古传统重武轻文,入主中原后,也没有建立起像唐宋明那样完善的史官制度。很多重大事件根本没人记,或者记得含糊不清。
《元史》是明朝朱元璋下令赶工编的,整整一部史书,用了一年几个月就写完。
你可以想象它的质量,史学界公认,《元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混乱的一部,错漏百出,前言不搭后语。
连《明史》都吐槽《元史》“传闻异辞,莫能详考”。
更悲剧的是,元朝皇帝实行的是“密葬”制度。皇帝一死,尸体运回草原,万马踏平,不立碑、不建陵。
到今天为止,我们连一座元朝皇帝的陵墓都没挖出来。没有考古实物做辅助,编剧想写个“皇帝是怎么死的”,都得靠猜。
你说你想拍成历史正剧,那得有史可依;想拍成考据剧,那得有墓可考。
结果史没有,墓也没有,逻辑还乱成一锅粥。编剧写着写着就会崩溃:这不是创作,这是玄学。
所以你会发现,元朝在影视剧里多数只出现一个人:忽必烈。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史料稍微多点,形象也相对正面。
而忽必烈之后的皇帝?一个个都像被历史“删号”了,连最基本的性格都没法写。你让编剧怎么从无中生有?
文化隔阂太深,拍出来也可能“过不了审”元朝和中原王朝的区别,不只是民族身份,而是从骨子里就有一条“文化鸿沟”。
这种差异,不但让观众难以理解,也让审查机制高度敏感。
举个例子,蒙古草原传统中有个“收继婚制”。
啥意思?兄弟死了,弟弟娶嫂子;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庶母。
这在草原文化里是为了保留部族财产、维持血缘稳定,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中原儒家文化里,这直接就触碰了“伦理底线”。
你想象一下,如果拍元朝宫廷剧,必须得还原这种习俗,那观众能接受吗?舆论能接受吗?审查能通过吗?
不还原吧,那就不是历史剧了,是“架空玄幻”;还原了吧,分分钟变成舆论风暴。
还有很多蒙古贵族的生活方式,比如饮血、剥皮、草原惩罚方式,放在现代荧幕上,不是“血腥”就是“野蛮”。
一旦呈现得不够克制,就容易引发争议;呈现得太克制,又丧失了历史真实感。
更别说语言、服饰、礼仪、信仰系统这些文化细节,几乎处处与中原传统背道而驰。观众看不懂,文化认同感低,拍出来等于白拍。
清朝可以“汉化”,拍出来像明朝续集;元朝不行,它就是与众不同,拍得太像中原不真实,拍得太像草原观众接受不了。
用一句话概括:元朝的文化设定,天然就是“影视剧禁区”。不是不能演,是演了容易“全军覆没”。
观众不爱看,谁敢砸钱?影视剧说到底是个产业,拍戏不是为了考古,是为了赚钱。而元朝题材,在资本市场眼里,就是个“高风险低回报”的地雷。
一部正经的历史剧,从剧本到服装、从演员到后期,少说也得上亿投资。
你要拍个明清剧,观众有基础认知,收视能预估;拍个唐宋剧,画面好看,文化底蕴足,观众愿意追;可元朝呢?一听就劝退。
你跟投资人说:“我们想拍一部以蒙古贵族为主角的历史正剧,讲的是他们怎么治理南人、维护统治。”你猜对方怎么说?“你拍吧,我不投。”
甚至平台也会犹豫。元朝既没有“宫斗戏”那种抓马剧情,也没有“武将逆袭”那种爽文节奏,更没有观众熟悉的大IP作支撑。
你拍出来卖给谁?平台怕播了没人看,还得赔钱。
当然,也不是说元朝题材完全不能拍。元曲、元杂剧这些文化元素,倒是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比如《梦华录》借鉴元杂剧的结构,反响不错。但那是“元代文化”,不是“元代政治”,避开了敏感点,抓住了情感点,观众能看得下去。
所以说,元朝历史剧不是没人写剧本,而是没人敢砸钱。资本不是历史爱好者,它只看回报率。
结尾元朝历史剧的“缺席”,不是一时兴起的问题,而是情感、史料、文化、市场四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作者怕写不下去,投资人怕赔本,审查机制怕文化冲突,观众怕看不懂。唯一不怕的,是那段历史本身,它依旧真实存在、沉默不语。
真正的问题不是“为什么没人拍”,而是“我们是否已经做好接受它的准备”。
当我们能坦然面对那段压抑的历史,能理性讨论文化差异带来的震撼,能不把商业成败当作唯一指标,也许那时候,元朝才会真正出现在荧幕上。
而在那之前,元朝只能继续留在史书里,做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