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蠢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感觉“蠢人”越来越多,但这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变笨了”的问题,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认知偏差1. 认知偏差:我们更容易注意到“愚蠢”
负面偏见,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更倾向于关注和记住负面、危险或令人恼火的信息。一个聪明人的安静行为很难引起你的注意,但一个“蠢人”在公共场合的喧哗或网络上的荒谬言论会立刻抓住你的眼球并被你记住。
达克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指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无能,因此会非常自信地发表错误言论、做出错误决定。这种“无知者无畏”的现象,会让他们显得格外“刺眼”。
幸存者偏差,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信息和舆论场中,往往是那些最极端、最反智、最煽动性的声音最容易获得传播和关注(因为能引发争议),而大多数理性、温和的声音则沉默了下去,形成了“沉默的螺旋”。这给你造成了“蠢人遍地”的错觉。
2. 信息环境的巨变
信息过载,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轰炸,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谣言、伪科学和片面观点。普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一一核实每一条信息的真伪,很容易被误导或只接受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
算法茧房与回音壁效应,社交媒体和推荐算法会不断推送你感兴趣和认同的内容,将你包裹在一个过滤泡泡里。在这个泡泡里,你的观点被不断重复和强化,你会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当你偶尔看到泡泡外截然不同的观点时,可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愚蠢,而对方看你也一样。
门槛消失,人人都有麦克风:过去,发表观点需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专业媒体,有一定的筛选门槛。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即时发布任何内容。这固然促进了言论自由,但也让大量未经思考、缺乏依据的言论得以公开传播,使得“愚蠢”的表现被无限放大。
3. 社会与教育因素
“表演性”取代“实质性”:在某些领域,社会风气更鼓励“快速成功”、“吸引流量”,而不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入的思考。能言善辩、善于包装可能比真才实学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回报,这变相鼓励了一种浮夸和浅薄的风气。
专业化分工:社会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可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但在其他领域则完全是门外汉。一个杰出的程序员可能对医学一无所知,并因此相信某些养生谣言。这在其专业领域外会显得“很蠢”,但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4. 定义问题:什么是“蠢”?
我们有时会错误地将以下情况定义为“蠢”:
· 观点不同:对方只是持有和你不同的价值观或立场,这并不等于愚蠢。
· 知识盲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不知道某件事不等于愚蠢。
· 情绪化表达:人在情绪激动时,很难做出理性的表达和判断,这更多是情绪管理问题。
总结
所以,感觉“蠢人”越来越多,并不是人类的智商在下降,而是因为:
1. 能见度变高了:互联网让各种言论(包括愚蠢的)无处遁形,大量曝光。
2. 我们更敏感了:大脑的负面偏见让我们更容易记住它们。
3. 环境助长了它:算法茧房、信息过载和流量至上的风气,让反智和极端言论更容易传播。
4.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让人们难以有效分辨信息的真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