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给戚夫人留了三条活路,戚夫人:我偏不走,结果被做成人彘
公元前194年十二月,吕后将汉惠帝找来,说要带他看个“好东西”。汉惠帝不疑有他,跟着吕后一路走到了茅房。
汉惠帝疑惑了,问道:“母后,茅房里能有什么好东西?”
吕后神秘地说道:“你打开门看看就知道了。”
结果汉惠帝看到了此生难忘的一幕,一个没有手足的“生物”被装在水缸里。
汉惠帝吓了一跳,问道:“母后,这是何物?”
吕后笑了,笑得很邪魅:“看不出来吗?这是戚夫人,不过现在应该叫人彘才对。你看她现在的样子多有趣。”
汉惠帝只说了一句“母后如此残暴,我这个做儿子的有何颜面坐在龙椅之上?”说完,汉惠帝便晕倒过去。
其实,刘邦当初已经预料到了吕后不会放过戚夫人的,并且为戚夫人准备了三条活路,然而戚夫人却一条都没选,偏偏要选死路,实在是令人无语。
那么,吕后为何要如此对待戚夫人?刘邦又为戚夫人安排了哪三条活路呢?
“喜新厌旧”的刘邦对于刘邦这人,历史上的评价一向是褒贬不一。其他的事情可能有争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刘邦这人乃是一十足“渣男”。
他的感情太“泛滥”了,而且他还缺乏责任心。
刘邦光后宫有名分的嫔妃都有数十人,而宫里宫外没名分的女子更是成百上千。
比如其长子刘肥,就是其早年还是亭长的时候,与同村的张寡妇所生。刘邦当上皇帝后,便与张寡妇断绝了来往,只是将儿子刘肥接走,给了张寡妇一笔金银。
刘邦的薄情寡义可见一斑。
而刘邦在对待吕后的时候,一样尽显“渣男”本质。
刚结婚那会,刘邦对吕后还是很疼爱的。毕竟他四十好几的人了,迟迟娶不到老婆,成了村里的笑话。毕竟古代讲究“无后为大”,刘邦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很罕见的。
倒不是刘邦不愿意娶妻,事实上他的女人缘不是一般的好。只可惜没人愿意将闺女嫁给他,毕竟刘邦这人是出了名的懒,从来不打理家务,又赚不到啥钱,谁嫁给他那就等着受罪吧。
也不知道吕后的父亲吕公当时是怎么想的,竟然一眼相中了刘邦,硬是要将自家闺女许配给他。
就这样,四十好几的刘邦,迎娶了二十出头的吕后,二人相差20岁左右。怎么看都是刘邦赚大发了。
新婚宴尔,夫妻二人的感情也挺不错的,育有一儿一女,算是子女双全。
可惜刘邦就不是个过日子的人,结婚之后,他依旧不做家务,不事劳作,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在一起。家庭的重担全靠吕后一个人扛着。
后来刘邦犯事,自己躲进深山老林里去了,这可害苦了吕后。官府找不到刘邦,只得抓吕后抵罪。吕后在牢狱里吃了不少苦头,后来还是萧何、曹参上下打点,才将吕后给救了出来。
再后来,刘邦起兵反秦,整天在外面打仗,夫妻二人几年都见不上一面,吕后整天还要担惊受怕的。
好不容易熬出头,刘邦战胜项羽,当上了皇帝,吕后却发现,刘邦身边早已没了自己的位置。
当时的刘邦,光宠妃就有好几个,其他不算得宠的嫔妃也有数十人。即便是不得宠的嫔妃,也比吕后年轻、貌美数倍,此时的吕后年老色衰,她拿什么和这些嫔妃比?
而在刘邦的一众宠妃中,刘邦最喜欢的当数戚夫人了。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面对项羽的追兵,刘邦只得仓皇逃窜。途中,得到了戚夫人的帮助,才躲过了追兵。
此后,刘邦在戚夫人家中养伤,数月下来,二人的感情已经发展到如胶似漆的地步。于是刘邦将戚夫人带了回去,并封为嫔妃。
此后,戚夫人便取代了吕后原本的位置,陪伴在刘邦左右。尤其是等刘邦登基后,更是一天见不到戚夫人,就浑身难受。
至于吕后,要不是其地位已经无法撼动,刘邦是不介意废了吕后,立戚夫人为皇后的。
刘邦薄情寡义到此等地步,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渣男”一枚。
戚夫人的野心看过宫斗剧的人应该知道,有时候后宫的争斗远胜朝堂。毕竟朝堂上的利益盘根错节,只要适当妥协,总能维持一定的平衡。
但是后宫不一样,嫔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争夺皇帝的宠爱。皇帝喜欢这个妃子多一分,那么对其他妃子的喜爱就会少一分。
戚夫人既然能够在刘邦的后宫之中杀出重围,成为最得宠的妃子,自然是有野心的。
其实她的终极目标是皇后的宝座。只可惜当时的皇后是吕后。
吕后与那群开国功臣都是旧识,不少人与她有着很深的交情,更别说还有樊哙这种妹夫。加上楚汉争霸后期,吕后长期在萧何的辅佐下处理后方事务,掌握了一定的权力。这样有权力有背景的皇后,可不是戚夫人这种只有圣眷的宠妃可比的。
但是戚夫人不甘心就这么认命,于是她另辟蹊径,决定推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坐上太子之位。
而此举也为她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戚夫人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那么自己也就有了争夺皇后之位得了本钱,
退一步说,即便刘邦依然不愿意立她为皇后,但是一旦自己儿子继位,那么她就是太后了。至于吕后,到时候还不是随意拿捏。
于是她使出浑身解数怂恿刘邦,让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这人缺点不少,其中之一就是二更软。经不起戚夫人的软磨硬施,加上他自己也挺喜欢刘如意的,觉得刘如意的性格像自己,于是答应了戚夫人的请求。
然而有个问题,当时刘邦已经立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这刘盈便是后来的汉惠帝。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戚夫人的野心最终是失败了。
吕后对于刘邦早已死心,因此对于戚夫人的得宠,她毫不在意。但是龙有逆鳞,而吕后的逆鳞便是儿子刘盈。谁敢打刘盈的主意,休怪吕后无情了。
刘邦原本觉得他是皇帝,废立太子这种事情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当他在朝堂上说出此事的时候,意外地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尤其是御史中丞周昌,直接喊出了“陛下如果做出此等废长立幼的事情,那么请从臣的尸骸上踏过去吧!”这样的话。
毕竟刘邦能坐上皇位,全靠这帮功臣,汉初的朝堂实际上是皇帝与功臣共治天下。很多事情,如果得不到功臣们的支持,刘邦这个皇帝也不敢独断专行。
不过刘邦不打算就这么放弃了,毕竟他从心底里就不喜欢刘盈这个软弱的皇子,当初是因为和项羽争夺天下,胜负难料。为了以防万一,才立刘盈为太子,好安抚人心的。现在危机解除,他自然更看好像自己的刘如意一些。
只不过刘邦还没来得及施展后手,吕后先出招了,她采取张良的建议,招揽到了“商山四皓”。
那可是四位有名的名士,刘邦数次招揽,都被对方拒绝了。现在对方一同出山辅佐刘盈,说明刘盈背后的力量已经很强大了,即便是自己这个皇帝都要忌惮。
犹豫再三,刘邦最终打消了年头,放弃了易储的想法。
虽然事情告一段落了,但是戚夫人此举已经彻底得罪了吕后,以吕后的心胸,戚夫人母子二人的结局可想而知。
刘邦安排的三条活路为了防患于未然,刘邦特意为戚夫人准备了三条活路。
这第一条活路,就是让戚夫人修复与吕后的关系。
虽然吕后在历史上给人的感觉是大权独揽的女强人形象,其实她这人是很容易被感情左右的。他做的很多事情一点也不理性,全凭自己的好恶。
刘邦毕竟和吕后相处了这么多年,对于自己的这个妻子还是知根知底的。
于是在易储失败后,戚夫人整天在刘邦面前以泪洗面。刘邦看着自己的宠妃,以交代后事的口吻说道:“以后你要像对待我一样,尽心侍奉吕后,将她当作自己的主人对待。”
刘邦的用意很明显,只要戚夫人认怂,让吕后发泄出了心中的不满。再低调做人,慢慢修复二人的关系。到时候再大打感情牌,以吕后的性格,肯定不会为难戚夫人的。
这第二条活路,则是让刘如意就藩。
刘如意早早地就被刘邦封为赵王,只是因为年纪尚小,加上刘邦有易储的心思,所以迟迟没有就藩。
但是当易储之事已经不可能之后,刘邦立刻安排刘如意去赵地就藩。
汉初诸侯王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一旦刘如意就藩,戚夫人跟着去赵地。到时候就算吕后想对戚夫人下手,也鞭长莫及,无能为力。
即便那时候刘邦不在了,即便吕后权势惊人,但是也不敢公然对诸侯王用兵的。
毕竟刘邦在除掉一个个异姓诸侯王后,又分封了一堆刘姓诸侯王。吕后要是敢公然用兵,必定会刺激到其他诸侯王,一个诸侯王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是一堆诸侯王联合起来,即便是朝廷也吃不消。
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说,只要戚夫人和刘如意老老实实待在封地,自然能保住性命。
这第三条活路,则是汉惠帝。
虽然刘邦不喜欢汉惠帝刘盈,觉得此子性格太软弱仁善了。但是不得不承认,刘盈这样的性格,使得他会庇护戚夫人母子。
只不过因为汉惠帝要面对的是自己蛮横的母亲,他到底能为这对母子做到什么地步,刘邦也心里没底。
甭管怎么说,这三条活路加起来,足以确保戚夫人母子安度余生了。
只可惜戚夫人压根就不听刘邦的,他既没有设法修复与吕后的关系,也没有跟随刘如意前往封地。这就导致了在刘邦去世后,吕后开始对她打压。
吕后将她幽禁起来,只让他传仆人的衣服,还要她干粗活。
因为顾忌汉惠帝的感受,吕后倒没有下死手,只是想要出一出心中的恶气罢了。
谁知戚夫人一点都没有惶恐和痛苦,没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歌词还在讽刺吕后。
这下她彻底激怒了吕后,气昏头的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不过戚夫人落得如此下场管不得别人,刘邦为她安排了三条活路,她一条都没有采纳,最后还特意去激怒吕后。没见过谁这么“作死”的,他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也就管不得别人了。
参考资料:
《史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