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小女儿张怀敏,活到98岁仍健在,曾为大哥张学良代写回忆录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前言:2000 年深秋,90 岁的张怀敏正对着台灯整理一叠泛黄的手稿,纸页边缘已经发脆,上面的字迹歪扭却有力。
这些是大哥张学良被软禁期间写下的日记,在他移居美国前用一个旧皮箱装着交给了她。
此刻她握着放大镜逐字辨认,忽然在某一页停住 ——小妹今日寄来杏仁糖。
想起沈阳帅府的冬天,她的眼眶一下就发热了。
作为张作霖最疼爱的小女儿,张怀敏的人生始终绕不开两个男人——父亲张作霖与大哥张学良。
她出生时东北正处于张作霖势力的鼎盛期,帅府里有专门的私塾,她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先生读《论语》。
但父亲总爱在课后把她抱到膝头,用满语教她唱家乡的民谣。
那时帅府的厨师会做她最爱的冰糖葫芦,用奉天特产的山里红,裹上厚厚的糖浆,晶莹剔透地插在草靶上。
然而这种甜蜜的记忆,在她 4 岁那年戛然而止。
随着皇姑屯的爆炸声传到帅府,张怀敏看见母亲寿夫人把自己的首饰往匣子里塞。
她后来才知道,原来那爆炸声是父亲乘坐的专列被日军炸毁,而父亲再也回不来了。
大哥张学良从北平赶回沈阳那天帅府的灯笼全换成了白的,他穿着军装走进灵堂,路过假山时对躲在石后的张怀敏轻声说,小妹别怕,有大哥在。
1937 年,张怀敏走进北平辅仁大学家政系的课堂,同学多是锦衣玉食的官宦子女,她却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旗袍。
同班的孙多慈后来成了画家,那时总爱拉着她在操场散步,画素描时尤其喜欢描摹她腕间那只旧银锁。
此时承诺好好照顾自己的大哥已在浙江奉化被软禁,每逢北平桃花开,张怀敏会捡些花瓣夹在信里托人辗转送去,
明知多半到不了他手上,但还是坚持了好些年。
1956 年,她终于等到了机会, 获准去新竹井上温泉探视张学良,她带着儿子翟鲁宁还有大哥爱吃的酱肘子。
隔着铁丝网她看见张学良头发已白,穿件洗旧的中山装,张学良接过肘子笑着说,还是小妹记得我的口味。
这样的探视持续了三十多年,地点换过台北、高雄等地,但是每次都有特务在场,二人每次交流都不敢多说什么。
后来张怀敏学会了用暗语交流,只要张学良提起家里的老槐树,其实是问西安事变的旧部近况。
而张怀敏谈及自己的孩子学习问题,实际上是说东北同乡在台湾过得安好。
1964 年,赵四小姐正式与张学良结婚,张怀敏前去道贺,席间张学良悄悄对她说,我写了些东西,想留给后人看。
从那时起,她每次探视都会带一个空白本子,把大哥口述的往事记下来,回家后再誊写到专门的稿纸上。
1990年,张学良终于恢复自由,此时张怀敏已经整理出近十万字的记录,
里面有他对九一八事变的反思,他提到那天夜里,其实自己在医院看电影,接到电话说日军开火,当时竟以为是小冲突。
也有被软禁时的日常,张学良每天临摹书法,写坏了三百多支毛笔。
一直到1995年张学良决定去美国,临行前把所有手稿交给她,并一再嘱咐,这些东西只有你能看懂。
后来张怀敏花了五年时间,将日记、口述和史料对照,整理出《张学良口述实录》,书中特意保留了大哥写错的字,说这才是真实的他。
如今张怀敏住在台北的一栋老楼里,客厅墙上挂着父亲张作霖的照片,旁边是大哥张学良与她的合影。
去年生日时,孙子从沈阳寄来一盒真空包装的冰糖葫芦,
味道虽不如当年帅府的地道,却让她想起那个抱着自己唱民谣的父亲,和那个在假山后对她说 有大哥在的少年。
作为张作霖子女中唯一健在的人,张怀敏常对来访者说,历史就像老树皮,得一层一层剥才看得清。
她整理的手稿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研究民国史的重要资料,而她自己的故事恰是那段动荡历史的缩影,
从帅府的锦衣玉食到乱世的颠沛流离,从亲情的温暖到历史的沉重,最终都沉淀在张怀敏平静的叙述里。
参考资料:《张作霖家族档案》(辽宁省档案馆编,1999 年)
《张学良口述实录》(张怀敏整理,2002 年)
《东北易帜前后》(沈云龙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 年)
《辅仁大学校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