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13:21

朱祁钰:朱瞻基厌恶他,朱祁镇恼恨他,活了28岁留下两个待解谜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28岁那年,朱祁钰死得突然,死得沉默。他曾是救过大明的皇帝,却连个正经帝号都被剥夺。
从郕王到景帝,从景帝到“戾帝”,他留下两个疑问,始终没人能解释清楚。



这个皇帝,一开始就没被承认朱祁钰生得晚,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母亲吴氏。
按理说,皇帝的儿子,身份不低,问题出在他出生的背景上。
朱祁钰的母亲,不是皇后,也没多少记录,说白了地位低,有人说她原是朱高煦旧部家眷,后来归入宫廷,被宣宗看上。
这个说法在史书里没有直接定论,但从结果看,朱祁钰小时候根本没进过宫。
他出生在外宫,童年也不在皇宫度过,直到宣宗快死那年,才突然把他接进来,封了个“郕王”。

封王不是恩宠,是安置。
长子朱祁镇早就立了,太孙身份清清楚楚,稳得很,朱祁钰这个“弟弟”,就是安排个体面身份,别闹出皇族血统无处安放的笑话。
但问题就出在这时候接进宫了。
宣宗没几天就驾崩。皇位传给朱祁镇。这个时候朱祁钰刚进宫,还没认清楚谁说话算数。
他没被允许进内廷,不参与议政,也没给什么兵权,养在边上。
朱祁镇也没把这个弟弟放在眼里。宫里人看得更清楚,这是个没靠山、没实权的小王爷。
可谁都没想到,六年后,风向彻底变了。

那一年,土木堡出事了。
瓦剌发兵,朱祁镇亲征,结果被俘。王振陪着陪着,把皇帝也赔了进去。
北京空了。皇帝不在,朝廷怎么办?
有人想立太子。可太子年幼,无法号令。也有人想立朱祁镇之子,让孙太后摄政。结果太后翻脸。
她直接点名朱祁钰,说国家不能无主,皇帝不在,弟弟得顶上。
局势混乱,没时间吵,于是朱祁钰被推了出来,登基称帝,年号“景泰”。

他不是通过继承上来的,是被形势逼出来的。说得再直白一点——他是“临时顶岗”。
这个开头,就埋下了所有的火药。
朱祁镇没死。他在敌营里活得好好的。那他回来怎么办?皇位谁让?
没人回答这个问题,朱祁钰也不准备回答。

他救了这个国家,却没保住这个位置朱祁钰正式登基,朝堂上,元老大臣于谦站出来支持他,这个名字不能忽视,没有于谦,就没有景泰朝的安稳局面。
朱祁钰刚上来,北边战线一片混乱,于谦亲自整军,守北京。
瓦剌数次试探,没能攻破,朝中彻查王振旧部,抓了不少通敌嫌疑人。

这一仗稳住了大明。
朱祁钰做了两个重要决定:
一,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不许朝臣与其接触;二,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
这两步棋,不能回头。
你说他怕朱祁镇回来?当然怕,只要朱祁镇在,自己的皇位就不稳。
立子为太子,是要堵嘴的,他知道朝里有不少人始终觉得朱祁镇是“正统”,朱祁钰是“权宜之主”。
立子,是要告诉他们:这朝代,我接下去了。
可问题是,天不帮他,太子朱见济体弱多病,只活了几岁,孩子死了,继承人没了,朱祁钰开始犹豫了。

他想换太子,想再找个血脉延续自己那一脉,可宫中选来选去,不合适。
这个时候,有人开始议论:是不是该让朱祁镇回位?
可皇帝活着被废,是违礼的;废太子死了,皇位就悬着;朝中左右摇摆,谁都不敢先表态。
就在这个时候,夺门之变发生了。

朱祁镇翻脸夺位,一场精准算计的复仇朱祁镇在南宫被关了七年,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他不是在等自由,他在等机会。
朝中旧臣不少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沉默,不代表忠心变了。
朱祁钰能控制局势,只因为手里有于谦、有军队、有皇位。

一旦这三样出问题,旧人就会回头。
朱见济去世后,朱祁钰急着找接班人。选来选去没落定,朝廷就开始出现分裂声音。
有人暗中和南宫递信,有人重启宫中传言,开始鼓吹“迎回正统”。
朱祁镇并不急,他知道,只要不出手,朱祁钰自己也撑不住。
真正的转折,在于兵部尚书徐有贞。
他原是景帝所用,却在夺门之变前夕,突然倒戈,夜里与石亨、曹吉祥策划行动,兵不血刃打开东华门。朱祁镇直接进宫,夺门成功。
没有反抗,没有流血,这场“政变”,实际上更像一次政权交接。
景帝反应不过来,也没人帮他反应。
夺门之后,于谦被杀,石亨掌兵,徐有贞重用,宫中肃清。

朱祁钰被打回原形,从皇帝变回郕王,连个封号都没保住。
朱祁镇亲自下诏,废其帝号,谥号为“戾”。
戾,不是个好字,在明代谥法中,“戾”代表性情乖张,行为乖僻,德行失常。
这个评价,几乎是羞辱。
更残忍的,是对其寿陵的处理,朱祁钰在位期间为自己修了一座帝陵,规格与明宣宗、明英宗一致。
夺门之后,朱祁镇下令将其陵寝改建为王陵,原有的石刻、神道全部撤除,连死后的尊严都不给他留。
朱祁镇在敌营吃苦,被废、被囚,他从不掩饰自己恼恨的对象,不是孙太后,不是于谦,就是那个在他出事后“抢了皇位”的弟弟。

历史讲义气,但权力不讲,朱祁钰一旦动手立子,就已经把自己放在朱祁镇的对立面上,结果就是,朱祁镇一上位,第一件事不是稳定朝政,而是清算这个弟弟。
景泰年间的所有诏令,全部废除。太子之位重新确立,朝中人事洗牌,景帝不再被提。
他曾经是皇帝,却被当成没当过皇帝。
这样的一笔账,算得清楚,也记得彻底。

死因成谜,墓志无语朱祁钰死于夺门之变后的第三个月。
史书记载,卒于“病重不治”。但没有写病名,没有写诊断,连“沉疴日久”都没提一句,这反而更让人怀疑。

他被软禁在西苑,吃什么、喝什么、有没有药、有没有御医,全都没资料,人就在一天夜里死了。
28岁,不算年长,身体本无重疾,为什么死得这么快?死得这么“刚好”?
这是第一个谜。
是不是有人动了手?是不是有人下令不给药?是不是故意让他撑不下去?
这些问题,没人能回答。
宫廷记载只说“郕王薨”,下葬时也不是按帝王规制走的,下旨的是朱祁镇,谥号“戾王”,不设皇陵、不立庙号、不进祀大典,就这样,埋了。

第二个谜,是关于他母亲吴氏。
吴氏身份一直模糊,史书只称其为“吴贤妃”。没有确切记载她生前的地位,也没说明她死后葬在哪里。
按理说,皇帝的生母,如果没有罪责,应该有一座妃陵,至少有个封号。可吴氏什么都没有。
连她是不是进了明十三陵,都没人说得清。
有人推测她是来自朱高煦旧属,被明宣宗纳入后宫。也有人说她地位卑微,不便公开。
朱祁钰从小被养在宫外,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小寻认为,吴氏之谜,可能是朱祁钰整个政治命运的根子。
她的出身决定了朱祁钰一开始没资格竞争皇位,也决定了他永远是“次等的儿子”。

她没被记入太庙,他的死也成了历史空白。
唯一留下的,是一座“景泰陵”。
本名不叫这个,是后人称呼的。现在在北京香山西侧,还能看见陵址遗迹,简朴,荒凉,没有牌坊,没有石像。
连地下宫殿都没有完整留下。
一个做过皇帝的人,居然连个完整的帝陵都没保住。
他是明朝唯一没有正式庙号却登过基的帝王,也是唯一死后被“降格”埋葬的皇帝。
朱祁钰,这个名字被抹去了几十年,直到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才被追封为帝,谥号“景泰”,重新列入帝王谱。
但那个时候,他已经死了二十多年。

被人争抢过的皇位,被人夺走过的权力,被人遗忘过的名字,到最后什么都没了,只剩两个谜团,被草埋着。
你说他该不该登基?你说他值不值得死得那样快?你说这个朝代到底欠了他一句什么话?
小寻想说,权力场上,没有真情义。谁坐上去,谁就该知道那张椅子底下有多少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祁钰:朱瞻基厌恶他,朱祁镇恼恨他,活了28岁留下两个待解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