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寇残忍撕裂的老板娘!40年后惊揭:她是藏在烟火里的抗日利刃
一个茶馆老板娘,被日军残忍撕裂,几十年没人知道她是谁。直到戏台上唱响“阿庆嫂”,历史才被重新翻起一页。她不是卖茶的,她是区委书记,是情报中转站,是群众发动机,是敌人最怕却不敢认的“女人”。她死时才22岁,40年后才被认回。
这场从舞台回到现实的寻人之旅,到底揭开了怎样一段红色往事?
她不是“戏”,她是那个时代最锋利的利刃1919年,浙江鄞县江六村,一个叫陆慧卿的女孩出生,后随父母移居上海。在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她打小就不信“女儿就该三从四德”。念书、读报、进剧社,她比谁都上心。
1932年,“一二八事变”打响,她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活跃分子。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她已是上海地下文艺团体“雪影社”的骨干。
也是那时候,她改名为朱凡,一个红色的、普通的、可以隐身于街巷的代号。
改完名,她不再是喊口号的女学生,而是深入街头巷尾,化身为百姓夜校的教员,用读书、演戏、教识字发动群众抗日。很快,她在苏常太一带留下了名号:“讲义气的朱教员”。
1939年秋,朱凡进入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政治部民运科,正式从外围变成骨干。她擅长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穿行,最拿手的不是打枪,而是搞“群运”——开夜校、组妇救会、组织罢工、抗粮加赋、宣传抗日。
敌人怕她,却不知道她是谁。她的秘密多,但最大的一条是:她其实是党的干部。
1940年下半年,朱凡被正式吸收入党,很快出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横沔就是今天的沙家浜一带。
从1940年到1941年上半年,朱凡在胡肇汉眼皮底下反复“智斗”,宣传群众,转移伤兵,策反保安队,稳住游击根据地,被称为“江南的活地图”。这个胡肇汉,正是“阿庆嫂”戏里的“胡传魁”原型,时任敌伪保安大队长。
汽艇碎尸,22岁区委书记的绝笔1941年,战局突变。日军发起苏南“清乡行动”,要把敌后根据地连根拔起。中共江南游击区上级党组织下令:外来干部优先转移,保存有生力量。
朱凡说了一句话:“我是书记,我不先走。”
1941年5月,她被调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兼抗日民主政府秘书,负责江南三县交界的枫泾、金山、昆山等地。
就在1941年7月的一天,她带领干部到枫泾尼姑庵参加组织会议时,被叛徒出卖,遭到日伪军包围。
她当即掩护干部突围,自己被捕,押往日军驻地。面对敌人的刀、火、电刑,她只说一句话:“有话去问区长,我是来借馒头的。”
她不是区长,她是书记。但她一句话都不肯讲。日军最怕的就是这样的共产党人——不哭、不求、不讲。
他们没打听出一个字,恼羞成怒,用最狠的办法处死了她。
日军将她绑在汽艇后尾,用麻绳套腿,拉入昆承湖芦苇荡,来回拖拽。汽艇在水面疯狂穿梭,她的身体被活活撕开,血染满湖,年仅22岁。
没有记录她当时喊了什么,也没有留下遗体。只有村民事后在湖边找到了几块破布、一段麻绳和她随身携带的“宣传册页”。
从戏台回故乡,她终于有了名字戏台上,阿庆嫂靠一壶茶、一口词,斗倒敌人;现实中,朱凡用一口气、一身胆,干碎敌后。
可问题是,戏出名了,朱凡的真实身份却被掩盖了四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沙家浜”剧作风靡全国,“阿庆嫂”成了妇女代表。但所有人都以为那只是艺术虚构,没人知道她来自哪里,更没人知道她叫朱凡。
直到2010年前后,常熟沙家浜纪念馆的研究者发现,《沙家浜》中的诸多情节与朱凡的事迹高度吻合:
剧中阿庆嫂与胡传魁周旋,对应朱凡与胡肇汉的斗争。
剧中阿庆嫂救治伤员,对应朱凡转移伤兵。
剧中“敌伪围剿”情节,对应1941年“清乡行动”。
线索越查越清,证据越核越实。但问题是——朱凡到底是哪里人?她的亲属在哪?
2018年11月,一篇寻人文章传到宁波鄞州江六村。陆善祥老人一拍大腿:“这就是我们家的慧卿!”
他翻出祖谱、字纸、老照片,字字对得上,年年没差错。村干部一查,居然真有个烈士朱凡,登记失踪,身份不明。
2018年11月28日,《新华社》确认:“赫赫有名的阿庆嫂原型,正是宁波烈士朱凡。”
2018年12月12日,《浙江日报》公布地址:“朱凡系鄞州江六村人。”
紧接着,朱凡雕像在常熟落成,“朱凡广场”在宁波揭幕,红色讲解员、校园演讲、纪念诗歌《芦花红·芦花白》轮番展开。
她从戏台上走下来,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历史,也回到了人民中间。
参考资料:
“阿庆嫂”的老家找到了 原型朱凡被证实为鄞州区下应街道江六村人.浙江日报.2018-12-12
阿庆嫂_百度百科
朱介元:湖畔青松深切怀念朱凡烈士.抗日战争纪念网.2019-05-20
朱凡_百度百科
找到了!赫赫有名的“阿庆嫂”原型是宁波烈士朱凡.新华社.2018-11-2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