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从才人到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男权主导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一位女性打破了 “女子不得干政” 的千年铁律,她以女子之身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定国策,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武则天 —— 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有人说她狠辣无情,为夺权不惜牺牲骨肉;也有人赞她雄才大略,执政期间国泰民安。今天,我们就拨开历史的迷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聊聊这位传奇女皇跌宕起伏的一生。一、少女入宫:深宫之中的 “武才人”公元 624 年,武则天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武士彟原本是商人,后来在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起兵时立下功劳,被封为应国公,家族地位也随之提升。不过,在重视 “门第” 的唐朝,商人出身的武士彟一家,始终没能完全融入顶级贵族圈子。
武则天 14 岁那年,因其容貌秀丽,被唐太宗李世民选中,召入宫中,封为 “才人”(唐朝后宫嫔妃的等级之一,地位不算高),还被赐了个封号 ——“武媚”,这也是后来 “武媚娘” 这个称呼的由来。
刚入宫的武则天,或许也曾对皇宫生活充满期待,但深宫里的日子远没有想象中轻松。唐太宗身边有长孙皇后这样贤德的妻子,还有众多年轻貌美的嫔妃,武则天的 “才人” 身份,让她在后宫中显得十分不起眼。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叫 “狮子骢”,没人能驯服它。年轻的武则天站出来说:“要驯服这匹马,需要三样东西:铁鞭、铁棍、匕首。不服就用铁鞭抽,再不服就用铁棍打,还不服就用匕首杀了它。” 这番话让唐太宗觉得她胆识过人,但也隐约觉得这个女子太过狠厉,此后对她始终保持着距离。
在宫中当了 12 年才人,武则天始终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爱,也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公元 649 年,唐太宗去世,按照唐朝规矩,没有子女的嫔妃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武则天也不得不离开皇宫,踏入了清冷的寺庙。这一年,她 25 岁,看似人生已经走到了 “终点”,但谁也没想到,感业寺的这段日子,反而成了她人生的 “转折点”。
二、感业寺涅槃:与唐高宗的 “再续前缘”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则天,并没有真正 “断情绝爱”。早在唐太宗晚年,她就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产生了感情。李治性格温和,与强势的唐太宗不同,他被武则天的聪慧和独特气质吸引,而武则天也看出李治或许是自己重回皇宫的 “希望”。
唐太宗去世一周年时,李治按照习俗到感业寺上香,与武则天重逢。两人相见后,回忆起过去的情愫,都十分伤感。这一幕被当时的王皇后看在眼里。王皇后出身名门,但一直没有生下孩子,在后宫中受到萧淑妃的排挤。为了打压萧淑妃,王皇后主动向李治提议,把武则天接回宫中。她以为武则天出身不高,又曾是尼姑,容易控制,却没想到自己这一举动,相当于 “引狼入室”。
公元 651 年,武则天离开感业寺,重新入宫。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不起眼的才人,而是带着 “复仇” 和 “夺权” 的目标回来的。入宫后,武则天很快就凭借着李治的宠爱,以及自己的智谋,站稳了脚跟。她对王皇后十分恭敬,暗地里却不断积蓄力量,还生下了一个女儿。
关于这个女儿的死因,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 “谜案”:据说有一次王皇后去看望武则天的女儿,离开后,武则天趁没人注意,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后嫁祸给王皇后。李治得知后,十分愤怒,从此对王皇后彻底失望,萌生了 “废后” 的想法。虽然这个说法是否真实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件事成为了武则天扳倒王皇后的关键一步。
三、皇后之路:“废王立武” 背后的权力博弈“废王立武” 的想法一提出来,就遭到了朝廷中 “元老派” 大臣的强烈反对,为首的是长孙无忌(唐太宗的大舅子,李治的舅舅)和褚遂良。这些大臣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是 “先帝所立”,不能轻易废除;而武则天出身低微,又曾是先帝的才人,根本没有资格当皇后。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李治一开始有些退缩,但武则天却坚定地站在他身边,不断劝说他:“皇权在陛下手中,废立皇后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听外人的意见?” 同时,武则天还暗中拉拢了一批对长孙无忌不满的官员,比如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让他们在朝堂上为自己说话。
公元 655 年,李治不顾元老派的反对,正式下旨废除王皇后和萧淑妃,将她们打入冷宫,随后册封武则天为皇后。不久后,武则天又设计陷害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要么将他们流放,要么将他们赐死,彻底清除了朝堂上的 “反对派”。这一年,武则天 31 岁,她不仅成为了唐朝的皇后,还开始逐渐参与朝政,为后来的 “掌权” 打下了基础。
成为皇后之后,武则天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当时李治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目眩,无法处理朝政,就把很多事情交给武则天打理。武则天处理政务条理清晰,判断准确,比李治还要果断,很快就赢得了大臣们的认可。史书上记载,当时大臣们上奏的事情,李治都会先问:“这件事武则天怎么看?” 久而久之,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 “二圣临朝” 的局面 —— 皇宫里同时坐着两个 “统治者”,一个是皇帝李治,一个是皇后武则天。
四、登基称帝:“武周” 王朝的建立公元 683 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太子李显即位,也就是唐中宗。但李显性格软弱,登基后不久就想提拔自己的岳父当宰相,还说 “我就是把天下给了他,也没什么不可以”。这句话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她立刻以 “昏庸无能” 为由,废黜了李显,改立李旦为皇帝,也就是唐睿宗。
李旦比李显更胆小,登基后几乎没有任何实权,所有朝政都由武则天说了算。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满足于 “垂帘听政”,她想要的是整个帝国的最高权力 —— 皇帝之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则天做了很多准备:她先是改革官制,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然后又通过 “告密” 制度,打压反对自己的人,让朝野上下都对她敬畏有加;还命人编造了很多 “祥瑞” 的故事,比如 “洛水出宝图”,说这是 “上天让武则天当皇帝” 的征兆。
公元 690 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一群大臣和百姓联名 “请愿”,请求武则天登基称帝。唐睿宗李旦也很识趣,主动提出 “禅位” 给武则天。最终,武则天 “顺应天意”,正式登基,改国号为 “周”,定都洛阳,史称 “武周”。这一年,武则天 67 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
登基后的武则天,并没有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 “祸国殃民”,反而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能力。她重视人才,开创了 “殿试” 和 “武举” 制度,让更多出身贫寒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当官;她鼓励农业生产,减免赋税,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安稳;她还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唐朝的疆域。在她执政期间,唐朝的人口从 380 万户增加到 615 万户,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后来的 “开元盛世”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晚年岁月:从 “皇帝” 到 “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当了 15 年皇帝,到了晚年,她也面临着一个难题:皇位传给谁?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姓李),还是传给自己的侄子(姓武)?
武家的侄子们纷纷劝说武则天:“天下是武家的,当然要传给武家人。” 而大臣狄仁杰则劝她说:“侄子和儿子哪个更亲?陛下百年之后,儿子会把您供奉在宗庙里,侄子却不会把姑姑供奉在自家祠堂里。” 武则天听后,陷入了沉思。最终,她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李显,也就是之前被她废黜的唐中宗。
公元 705 年,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机发动 “神龙革命”,率领士兵入宫,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恢复了 “唐” 的国号。同年 12 月,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去世,享年 82 岁。
临终前,武则天留下了一道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还要求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她还命人在乾陵前立了一块 “无字碑”,碑上没有刻任何文字。有人说,这是因为武则天觉得自己的功过太多,无法用文字概括;也有人说,她是想让后人来评价自己的一生。
结语:功过自有后人评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从一个 14 岁入宫的才人,经历了感业寺的清冷、后宫的争斗、朝堂的博弈,最终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她执政期间,有过狠辣的手段,也有过卓越的政绩;她打破了男权社会的束缚,却也因 “女子称帝” 遭到了很多非议。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骂她 “牝鸡司晨”“狠毒无情”,也有人赞她 “雄才大略”“治国有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武则天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她告诉我们,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女性也可以拥有远大的抱负和出色的能力,也可以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正如她乾陵前的无字碑一样,她的功过,或许不需要刻意去定义,因为历史自有公论,后人自有评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