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20:52

她将司令员藏在枣堆,日军尝枣甜想全拉走,她瞥见儿子后施计




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8年冬天,山东乐陵大常村,天冷得能把人骨头冻碎。日军突然进村扫荡,村民们四处躲避。
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没跑,她站在自家院里烧水做饭,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实际上,她家屋里正藏着八路军东进抗战纵队的司令员萧华。
日军进院要搜,她不慌,把人藏进枣堆。鬼子尝了几颗枣,直说甜,想全拉走。
她一眼瞥到儿子进了院,心里一紧,随手摔锅、砸窗,那一声响把鬼子引开了方向。

司令员得救了,孩子也脱险了。可她连口气都没喘,转身又去生火烧饭。这个女人,后来被称作“革命妈妈”。
可那天,她只是个六个孩子的妈,一个从没进过战场的农妇。
她是童养媳出身,却成了整个根据地最硬的后方1891年,她出生在山东乐陵刘玉亭村,名字叫刘相会。9岁就被送去当童养媳,嫁到大常村,丈夫是个聋哑人。
家穷得揭不开锅,一年到头吃不上白面,她照样撑起了六个孩子的生活。后来大家都叫她“常大娘”,不是因为她年纪大,是因为她有担当。

1938年,八路军挺进冀鲁边区抗日,她毫不犹豫把家开成了“堡垒户”。兵来吃饭,她做。兵伤了,她照顾。兵要去前线,她送行。
一天最多要做17顿饭,从早到晚没停过。锅台就是她的阵地,饭锅一响,整个根据地的后勤就稳了。
组织干事袁宝贵生了严重的疥疮,全身流脓。没人敢靠近,她一句话没说,抱上炕,一剪刀剪开衣服,用草灰水给他泡身子,熬药喂饭,照料了15天。
袁宝贵恢复后,说她是“比亲娘还亲的妈”。她不识字,不懂战术,可她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兵在,我家就不能塌。

枣堆藏人、地道藏命,她用整个家给了八路军一条生路1938年冬,日军突袭大常村,八路军司令萧华正在常大娘家开会,情况紧急,其他干部撤了,他没来得及走。大娘抬头看了一眼天,说:“藏枣堆里去。”
枣堆是她早就准备好的,一层枣一层干草,最上面盖着麻袋。她把萧华藏进去,又把麻袋拍平,装作没事。
几分钟后,日军冲进院子,一边翻一边尝枣,说枣甜,要拉走。她眼角瞟到二儿子常树芬进了院,心里一紧,随手把锅摔了,水泼了一地,又砸碎窗户朝外一指:“贼跑了!”鬼子被引开,她儿子趁乱逃了,萧华也躲过一劫。
她没哭也没笑,蹲下把锅扶起来,接着烧水。

1942年,冀鲁边区形势更紧,党组织决定在她家挖地道。她没说一个“不”字。晚上点灯做饭,白天挖土倒土。
她二儿子和女儿挖,丈夫聋哑,腰上绑根绳子拉信号,幼子放哨。60米长的地道,1.2米高,0.8米宽,设了五个出口,灶台底、猪圈后、石槽底,全是机关。
最多一天藏了120人,枪支弹药、文件物资一个不少。她一边做饭,一边转移伤员,熟得像赶集一样。
张子斌伤重来不及转移,她拿被子一裹,说是儿子染病怕传染,伪军不敢靠近。她又送了几个鸡蛋,敌人笑着走了。

她没读过兵法,可她知道什么叫“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她抗住酷刑不松口,死前入党,活着就是一面旗帜后来,汉奸告密,日军又来。她被拖出去,枪托打肩膀,头撞墙,逼她交代地道。她咬牙不说一句。昏过去几次,醒来还是不吭声。
牙掉了,头破了,回家后第一件事是烧水做饭。她说:“兵还得吃。”
她家成了战士口中的“老槐树底下”。其实她家院里根本没槐树,大家说她就是那棵槐树,大得能遮风挡雨,硬得能挡子弹藏命。

1945年,渤海区地委送来一面锦旗:“向在八年抗战中立下不朽功勋的革命妈妈常大娘致敬。”她接过旗没说话,转身继续种地。
三个儿子,一个被鬼子抓去当劳工,一个参加青年救国会,一个成了解放德州的“十七勇士”。她从不拿出来炫耀。
新中国成立后,她当了三届人大代表。1956年大旱,她带人打井,打出了全县第一口深井。她说:“我不识字,但我知道人该往哪儿使劲。”
她讲革命故事讲得简单,但大家爱听。她说:“我不懂大道理,就讲我怎么藏人、怎么做饭、怎么挨打。”

1972年,她病重,县里干部来看她,她拉着手说:“我想入党。”81岁,在病床上宣誓,交了第一笔党费。她说:“这一辈子,算圆了。”
1974年11月27日,她在老家枣林中去世,83岁。
大家把她葬在那片枣林里,那是她当年藏过人的地方,也是她一生最硬的阵地。
她没上过战场,却救过战士;她不懂武器,却藏过枪支;她不识字,却一生守信。
她走的时候,没带走什么,可她留下的是整个根据地都忘不了的“常大娘”。
参考资料:
乐陵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常大娘之家被命名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09-15 09:00·闪电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她将司令员藏在枣堆,日军尝枣甜想全拉走,她瞥见儿子后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