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深处的权力与遗憾: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一生
十三岁入宫:选秀台上的幸运儿道光五年(1825 年)的春天,紫禁城的红墙内迎来了一批新的秀女。在一众妙龄女子中,一位身着淡蓝色旗装的少女格外引人注目,她身姿窈窕,眉眼清秀,举手投足间带着满洲贵族的端庄气度。她就是来自满洲正蓝旗的博尔济吉特氏,父亲是刑部高官,先祖世代效忠清廷,算得上是根正苗红的世家女子。这一年,博尔济吉特氏刚满十三岁,而道光帝已经四十三岁。此时的道光帝登基不久,正急于充实后宫、开枝散叶。或许是看中了博尔济吉特氏的家世背景,或许是被她那份超越年龄的沉静所吸引,道光帝当场就选中了她,封为 “静贵人”,让她直接住进了东西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对于一个刚入宫的秀女来说,一进宫就获得 “贵人” 的位分,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起点。要知道,清代后宫等级森严,从答应、常在、贵人到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每一级的晋升都难如登天。博尔济吉特氏能有这样的开局,足以看出道光帝对她的初步认可。
初入宫廷的博尔济吉特氏,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生存智慧。她深知 “伴君如伴虎” 的道理,从不争风吃醋,对待皇后和其他高位份的妃嫔始终恭敬有加,对待宫中的太监宫女也宽厚温和。更重要的是,她很快就怀上了龙胎 —— 这在母以子贵的后宫中,是站稳脚跟的关键。
道光六年(1826 年),博尔济吉特氏生下了皇次子奕纲。道光帝龙颜大悦,立刻下旨将她晋封为 “静嫔”。可惜的是,这个孩子福薄,仅仅存活了四个月就夭折了。痛失爱子的博尔济吉特氏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很快调整状态,继续侍奉道光帝。或许是这份坚韧打动了道光帝,也或许是念及她生育有功,就在奕纲夭折的同一年,道光帝又将她晋封为 “静妃”。
从贵人到嫔再到妃,博尔济吉特氏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这样的晋升速度,在整个道光朝的后妃中都极为罕见。这背后,除了道光帝的宠爱,更多的是她自身的智慧和隐忍。她知道,在后宫之中,只有牢牢抓住皇帝的心,并且不断为皇室开枝散叶,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生育高峰:从妃位到贵妃的进阶路成为静妃后的博尔济吉特氏,进入了人生的生育高峰期。道光九年(1829 年),她生下了皇三子奕继。然而,命运再次给她沉重一击 —— 这个孩子比他的哥哥更短命,出生仅一个月就夭折了。
连续失去两个儿子,对任何一个母亲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但博尔济吉特氏没有被击垮。她明白,在后宫中,眼泪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只有继续生育,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道光十年(1830 年),她生下了皇六女;道光十二年(1832 年),她终于又生下了一个皇子,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皇六子奕䜣。
奕䜣的出生,让博尔济吉特氏彻底稳住了阵脚。道光帝对这个活泼聪慧的儿子十分喜爱,对博尔济吉特氏也更加恩宠。道光十三年(1833 年),道光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慎成皇后病逝,后宫主位空缺。就在这一年,道光帝下旨将博尔济吉特氏晋封为 “静贵妃”,位分仅次于当时刚被册封为皇贵妃的孝全成皇后。
此时的博尔济吉特氏,已经成为后宫中地位极高的妃嫔。但她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谨慎低调。尤其是在对待孝全成皇后的态度上,她始终保持着绝对的恭敬。孝全成皇后是道光帝最宠爱的女人,出身名门,容貌出众,而且很有才干。博尔济吉特氏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孝全成皇后在道光帝心中的地位,所以她从不与孝全成皇后争宠,反而处处维护,两人的关系相当和睦。
这种和睦的关系,不仅让博尔济吉特氏在后宫中赢得了好名声,也为她后来的人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道光二十年(1840 年),孝全成皇后突然病逝,年仅三十三岁。关于她的死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病逝,也有人说是因为触怒了太后而被赐死,但真相至今不得而知。
孝全成皇后的去世,让道光帝悲痛欲绝。他下令辍朝九日,亲自为皇后主持丧礼,并且决定不再立后。此时的后宫,需要一位有威望、有能力的妃嫔来主持事务。而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凭借着多年的资历、稳定的生育记录以及良好的口碑,自然成为了最佳人选。
道光二十年(1840 年),道光帝下旨晋封博尔济吉特氏为 “皇贵妃”,让她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六宫事务。这意味着,博尔济吉特氏虽然没有皇后的名分,但已经拥有了皇后的实权,成为了后宫实际上的女主人。
对于博尔济吉特氏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又一个高峰。但她心里清楚,“皇贵妃” 终究不是 “皇后”,这一字之差,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地位和荣誉。不过,她也明白,道光帝因为对孝全成皇后的深厚感情,已经不可能再立皇后,所以她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尽心尽力地打理后宫,不让道光帝操心。
抚养皇子:储位之争的暗流涌动孝全成皇后去世时,她的儿子,也就是皇四子奕詝,才刚刚十岁。道光帝看着年幼丧母的儿子,十分心疼,于是就下了一道旨意,将奕詝交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抚养。
对于博尔济吉特氏来说,这既是荣誉,也是挑战。荣誉在于,道光帝将自己最宠爱的皇后所生的儿子交给她抚养,足以看出对她的信任;挑战在于,奕詝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自己已经有了亲生儿子奕䜣,如何平衡对两个孩子的感情,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难题。
博尔济吉特氏最终选择了一碗水端平。她对奕詝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亲自督促他读书写字。同时,她也没有忽视自己的亲生儿子奕䜣,同样对他严加管教。在她的教导下,奕詝和奕䜣都健康成长起来,而且两人的关系一开始也相当不错,经常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从出身来看,奕詝是孝全成皇后所生,虽然不是嫡长子(他前面的三个哥哥都已夭折),但也算是嫡子,在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下,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奕䜣是皇贵妃所生,属于庶子,出身稍逊一筹。
但从能力来看,奕䜣显然更胜一筹。他聪明伶俐,反应敏捷,不仅读书刻苦,而且擅长骑射,颇有政治才干,深受道光帝的喜爱。而奕詝虽然也很努力,但资质相对平庸,性格也比较懦弱。
道光帝在两个儿子之间犹豫不决,这让博尔济吉特氏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作为奕䜣的亲生母亲,她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皇位,这样自己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太后,实现多年的梦想。但作为奕詝的养母,她又对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忍心看到他失望。
不过,在皇权面前,亲情终究还是要让步。博尔济吉特氏开始有意识地为奕䜣铺路。她利用自己统摄六宫的权力,在道光帝面前巧妙地夸赞奕䜣的优点,同时也没有刻意贬低奕詝,以免引起道光帝的反感。她还让奕䜣多在道光帝面前表现,无论是读书还是骑射,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
而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则给奕詝出了一个 “以仁孝取胜” 的主意。他告诉奕詝,既然在能力上比不过奕䜣,那就只能在品德上做文章,用自己的仁孝来打动道光帝。
有一次,道光帝带着奕詝和奕䜣一起去打猎。奕䜣身手矫健,捕获了很多猎物,道光帝看了十分高兴。而奕詝却一箭不发,道光帝问他为什么,奕詝回答说:“现在正是春天,鸟兽都在孕育后代,我实在不忍心伤害它们。” 道光帝听了,深受感动,连连夸赞奕詝有仁君之心。
还有一次,道光帝病重,召奕詝和奕䜣前来问话,想看看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奕䜣准备充分,对答如流,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见解。而奕詝却只是跪在地上流泪,说:“父皇一定会好起来的,我只希望父皇身体健康,不想考虑其他事情。” 道光帝听了,更加觉得奕詝孝顺,对他的好感也越来越深。
博尔济吉特氏看着这一切,心里焦急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她知道,奕䜣虽然能力出众,但在 “仁孝” 这一点上,确实比不上奕詝。而道光帝作为一个传统的君主,对 “仁孝” 看得格外重。
最终,在反复权衡之后,道光帝还是选择了奕詝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过,他对奕䜣也十分不舍,于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立储时,留下了两道诏书:一道立奕詝为皇太子,另一道封奕䜣为恭亲王。这种情况,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于博尔济吉特氏来说,这个结果无疑是巨大的失望。她知道,自己的太后梦,恐怕要破灭了。但她也明白,君无戏言,既然道光帝已经做出了决定,她只能接受。
新帝登基:太后梦碎的开端道光三十年(1850 年),道光帝病逝,皇太子奕詝即位,也就是咸丰帝。
咸丰帝即位后,按照惯例,要对先帝的后妃进行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作为先帝的皇贵妃,又是自己的养母,自然是尊封的重点对象。咸丰帝登基后的第七天,就下旨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 “皇考康慈皇贵太妃”,让她迁居到绮春园的寿康宫居住,并且按照皇太后的规格来奉养她。
从表面上看,咸丰帝对博尔济吉特氏确实不错,待遇规格都很高。但博尔济吉特氏心里却十分不满,因为咸丰帝给她的,并不是她最想要的 “太后” 尊号。
在博尔济吉特氏看来,自己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六宫多年,对咸丰帝又有十年的抚育之恩,就算没有亲生儿子继位,被尊为太后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清代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先例,比如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等,都是因为儿子继位而被尊为太后。虽然自己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而咸丰帝之所以不愿意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出于私心。咸丰帝虽然是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的,但他心里很清楚,博尔济吉特氏终究还是更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子奕䜣。而且,在储位之争中,博尔济吉特氏明显是偏向奕䜣的,这让咸丰帝心里一直存有芥蒂。他担心,如果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会让奕䜣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对自己的皇权造成威胁。
第二个原因是不合祖制。按照清代的祖制,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册封的皇后一般不超过三位。道光帝生前已经册封了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和孝全成皇后三位皇后,咸丰帝如果再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太后是皇后的尊号),就属于违制。而且,在清代历史上,还没有过将先帝的非嫡非生母妃嫔尊为太后的先例,咸丰帝不想开这个头。
基于这两个原因,咸丰帝始终不愿意给博尔济吉特氏太后的尊号。而博尔济吉特氏和奕䜣对此都十分不满。奕䜣多次在咸丰帝面前提及此事,希望能给自己的生母争取一个太后尊号,但咸丰帝总是避而不谈,既不答应也不反对,就这样一直拖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尔济吉特氏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知道,自己在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再得不到太后的尊号,恐怕就要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人世了。于是,她开始主动向咸丰帝提出请求,希望能在临终前得到这个荣誉。
面对养母的请求,咸丰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答应吧,既不合祖制,又会给自己留下后患;不答应吧,又会落下 “不孝” 的骂名。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临终封后:一场闹剧背后的亲情破裂咸丰五年(1855 年)夏天,博尔济吉特氏的病情突然加重。咸丰帝多次前去探望,每次看到养母虚弱的样子,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而博尔济吉特氏则抓住每一次机会,向咸丰帝提及太后尊号的事情,希望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有一天,咸丰帝再次去探望博尔济吉特氏,刚走到寝宫门口,就遇到了奕䜣从里面出来。咸丰帝赶紧询问养母的病情,奕䜣叹了口气说:“母亲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恐怕时日无多。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太后的尊号,要是得不到这个封号,恐怕到死都不能瞑目。”
咸丰帝听了,心里十分复杂,随口 “哦、哦” 了两声,算是回应。但他没有想到,奕䜣竟然抓住了这两声 “哦”,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情。
奕䜣当时担任军机大臣,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从咸丰帝的寝宫出来后,立刻赶到军机处,向大臣们宣布,皇帝已经下了口谕,同意尊封康慈皇贵太妃为皇太后,让礼部赶紧准备册封典礼事宜。
大臣们听了,虽然有些疑惑,但毕竟奕䜣是军机大臣,又是皇帝的弟弟,而且事关太后尊号,他们也不敢怠慢,赶紧按照奕䜣的吩咐去准备。
咸丰帝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浑身发抖。他没有想到,奕䜣竟然敢假传圣旨,给自己强加一个这样的决定。但事已至此,册封典礼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满朝文武都知道了这件事,如果自己再出面否认,不仅会让奕䜣颜面扫地,也会让自己落下 “出尔反尔” 的骂名。
无奈之下,咸丰帝只能硬着头皮承认了这个事实。咸丰五年(1855 年)七月,咸丰帝正式下旨,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 “康慈皇太后”。
博尔济吉特氏终于在临终前实现了自己的皇后梦,她激动得老泪纵横。但她不知道的是,这场看似圆满的册封,却彻底破裂了她与咸丰帝之间的亲情,也给她的亲生儿子奕䜣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就在博尔济吉特氏被尊封为皇太后的九天后,她就病逝了,享年四十四岁。或许是了却了心愿,她走的时候很安详。但她不会想到,自己死后的待遇,会因为这场 “闹剧” 而大打折扣。
咸丰帝虽然没有取消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太后封号,但在她的葬礼规格上,却处处体现出了不满和打压。
首先,咸丰帝下令,不给博尔济吉特氏的谥号加上道光帝的庙谥 “成” 字。清代皇后的谥号,通常都会加上皇帝的庙谥,比如孝全成皇后、孝慎成皇后等,这代表着皇后与皇帝的嫡妻关系。而博尔济吉特氏的谥号被定为 “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没有 “成” 字,这就意味着,在咸丰帝看来,她并不是道光帝真正的皇后,只是一个 “挂名” 的皇后。
其次,咸丰帝下令,将博尔济吉特氏的神位不祔太庙。太庙是清代皇室祭祀祖先的地方,只有皇帝和皇后的神位才能供奉在太庙中,享受后代的香火。博尔济吉特氏的神位不能祔太庙,就意味着她不被皇室正统所承认,地位比其他皇后低了一等。
最后,咸丰帝还拒绝为博尔济吉特氏单独修建太后陵寝。按照清代规制,皇后如果先于皇帝驾崩,就与皇帝合葬;如果后于皇帝驾崩,就单独修建陵寝。而博尔济吉特氏去世时,道光帝已经驾崩五年,按照惯例,应该为她单独修建陵寝。但咸丰帝却以 “道光帝生前已经为博尔济吉特氏在妃园寝预留了位置” 为由,执意将她葬入慕陵妃园寝。
为了体现博尔济吉特氏与其他妃嫔的区别,咸丰帝下令将慕陵妃园寝提升规格,在宝城后面筑一道墙,将之前入葬的十六位妃嫔都放到宝城外,而将博尔济吉特氏葬在宝城内。这样一来,既没有违反道光帝的 “旨意”,又在表面上突出了博尔济吉特氏的地位,但实际上,她还是被葬在了妃园寝里,成为了清代唯一一位被葬入妃园寝的太后。
而奕䜣,因为假传圣旨的事情,彻底得罪了咸丰帝。就在博尔济吉特氏去世后不久,咸丰帝就下旨,革去了奕䜣的军机大臣等所有职务,让他回上书房读书 “反省”。此后,奕䜣在咸丰一朝始终不得志,直到咸丰帝去世后,才通过辛酉政变重新获得权力。
博尔济吉特氏费尽心机想要得到的太后尊号,最终不仅没有给她带来荣耀,反而连累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恐怕是她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身后荣辱:儿子掌权后的平反博尔济吉特氏去世后,她的命运并没有就此定格。因为她的亲生儿子奕䜣,在后来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咸丰十一年(1861 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逝,他的儿子载淳即位,也就是同治帝。由于同治帝年幼,咸丰帝临终前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但这八位顾命大臣专横跋扈,很快就与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产生了矛盾。
于是,慈禧太后与奕䜣联合起来,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铲除了八位顾命大臣,夺取了政权。此后,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掌权后的奕䜣,首先想到的就是为自己的生母平反。他多次向慈禧太后和同治帝上书,请求恢复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待遇。慈禧太后为了拉拢奕䜣,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同治元年(1862 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下旨,为博尔济吉特氏加谥,将谥号改为 “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抚圣皇后”,并且加上了道光帝的庙谥 “成” 字,正式称她为 “孝静成皇后”。同时,将她的神位供奉到太庙中,让她享受后代的香火。
至此,博尔济吉特氏终于获得了与其他皇后同等的地位和荣誉。虽然这份荣誉来得有些迟,但终究还是来了。
光绪元年(1875 年),光绪帝即位后,又为孝静成皇后追加了谥号。到了宣统元年(1909 年),宣统帝再次为她追加谥号,最终她的谥号定为 “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长达十九个字,与其他皇后的谥号长度一致,算是彻底完成了平反。
孝静成皇后的身后荣辱,可以说是晚清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她从一个被打压的 “挂名皇后”,到最终获得完整的皇后待遇,背后是奕䜣权力的起伏,也是慈禧太后掌权后的政治考量。
一个女人的欲望与无奈回顾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皇权制度下,努力挣扎、追求权力和荣誉的女性形象。
她十三岁入宫,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生育能力,从一个小小的贵人一路晋升到皇贵妃,统摄六宫事务,成为后宫实际上的女主人。这在等级森严的清代后宫中,已经算是一个奇迹。她的晋升之路,充分展现了她的过人之处 —— 她懂得隐忍,懂得讨好皇帝,懂得平衡各方关系,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后宫管理者。
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渴望得到更高的荣誉,渴望成为皇后,成为太后。这种欲望,在她抚养奕詝和奕䜣之后,变得更加迫切。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或者自己被尊为太后,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让自己的家族更加兴旺。
然而,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她的亲生儿子奕䜣虽然才华出众,却最终没能继承皇位;她虽然有抚育咸丰帝的恩情,却始终得不到太后的尊号。直到临终前,才通过儿子奕䜣的 “冒险” 行为,勉强获得了太后的封号,但也因此连累了儿子,自己死后的待遇也大打折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孝静成皇后的一生,是悲剧性的。她的悲剧,源于封建皇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在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完全依附于男性,无论是皇帝还是儿子,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女性才能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孝静成皇后的所有努力,本质上都是为了在这种制度下,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
同时,她的一生也反映了晚清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从储位之争到咸丰帝与奕䜣的兄弟反目,再到后来的辛酉政变,孝静成皇后虽然不是这些斗争的直接参与者,但她的命运却始终被这些斗争所左右。她的身后荣辱,更是直接与奕䜣的权力起伏挂钩,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战利品。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孝静成皇后的个人能力和品质。她在抚养奕詝和奕䜣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尽心尽力,展现了一个母亲的慈爱;她在统摄六宫事务期间,也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展现了出色的管理才能。而且,她始终保持着对皇后的恭敬,从未有过僭越之举,这在后宫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总的来说,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她既有对权力和荣誉的渴望,也有作为母亲和管理者的责任感;她既是封建皇权制度的受害者,也是这个制度的适应者和利用者。她的一生,充满了欲望与无奈,荣耀与遗憾,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思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