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帝国双璧,但我认为,卫青对汉朝的贡献,远高于霍去病
一直以来,大家都将卫青和霍去病这对甥舅称为大汉的“帝国双壁”。尤其是霍去病,毕竟他完成的封狼居胥,被视为武将的最高荣誉。甚至有网友戏称,霍去病是上天给汉武帝的限时“外挂”。
封狼居胥
霍去病能力很强不假,但我认为,卫青对汉朝的贡献,其实是远高于霍去病的。
一方面,是卫青领兵之前,立国七十余年的西汉对匈奴作战是屡战屡败,直到卫青领兵之后,才打了胜仗,此后对匈奴的作战也几乎无败绩。
另一方面,就是卫青是汉朝的战略家为非单纯的武将,善于分析敌我优劣势,对症下药。
卫青
简单来说,就是看破了匈奴年年拿南下的根本原因,即为脆弱的草原游牧找休养生息的血包,而大汉就是这个血包。
匈奴每次南下的目标其实很明确,对汉朝境内的土地没有任何兴趣,只对于土地上的人以及和人相关的一切物品感兴趣。
不管是粮食、布匹、手工制品、铁器还是人口,通通都是匈奴人劫掠的对象。
而且匈奴人下马是牧民,上马是骑兵,属于全民皆兵的民族。
每次南下劫掠,他们只需要准备一些奶和肉干之外,不需要额外的后勤供给。一旦到了汉朝土地,基本上就可以通过劫掠来补充后勤。
所以,作为进攻的一方,匈奴人基本没啥负担的,基本就是趁着秋冬之际,南下劫掠一把,赢了血赚,输了也没啥吃亏的,跑回草原就是了,反正汉朝又不知道匈奴王庭在哪里。
匈奴骑兵,来去如风
至于汉朝呢?作为农耕民族建立的王朝,有着漫长的边境线、数以百万计的边境百姓和庞大的农业生产体系。
在没有火器之前,只能依靠修建城池和长城进行被动防御。
但就和大家常说的一句话那样,只有千日做贼,哪里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换句话说,汉朝永远不知道匈奴下一次、下下一次从哪里打进来。
而汉军又和匈奴人不一样,属于脱产的职业军人,边地毕竟不是腹地,农业生产水平也相对落后,只能靠内陆运粮来维持。而内陆运粮又会产生巨大的损耗。
更要命的是,汉军的马和匈奴的马不一样,匈奴马在草原放牧就行,而汉军的马需要大量草料,又是巨大的耗费。
扩军防备,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扩军,又挡不住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
所以,尽管每次南下的匈奴造成的损失并没有大到哪里,但隔三岔五来一次,边境百姓被骚扰的相当疲惫,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那有人问了,汉朝掌握了铁器锻造,又是职业军人,主动出击,还打不过匈奴人吗?
你以为汉军不想吗?想啊,但要么是找不到匈奴人主力到底在哪,要么就是发现了匈奴人,汉军的步兵也追不上匈奴人的骑兵啊。
战争的主动权,完全在匈奴人手上
而匈奴人一旦发现汉军出城,立马主动出击包围,战争的主动权,完全在匈奴人手上。
可以说大军出城,近了找不到敌人,远了又会被匈奴人包围,着实有些窝火。
另一方面,匈奴人自幼生活在草原,骑射属于从小必备的生存技能,尽管武器和铠甲不如汉军,也攻不下城池。
但依靠精湛的马术和人多的优势,利用采用狼群战术进行进攻,且取得不错的战果。
即先派少量匈奴骑兵在城下挑衅,诱骗汉军出城作战,一旦离开城池,匈奴人就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迅速包围进行围歼。
最阴险的就是赶着百姓或者败兵在城下当炮灰,迫使守将开城门。
即便攻不进去,也可以劫掠周边的村寨,毕竟生活在城内的毕竟是少数人,村寨虽然不如城镇富裕,但总归什么也没有的好。
所以啊,为啥西汉立国都七十余年了,对匈奴作战始终未能取胜的原因,甚至还有“白登之围”的耻辱。
那为什么卫青一领兵出征,就打赢了呢?
这是因为卫青看破了匈奴南下的本质后又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匈奴的战略,即拆了匈奴老家,老家没了,哪里还有精力和实力南下劫掠?
匈奴部落
说白了,就是远征匈奴的老巢。
当然,卫青看出来了,其实汉武帝和其他将领也看出来了,也分析出来了。
别看匈奴看起来很强大,但其实内部非常空虚。
比如匈奴为什么只是秋冬南下?因为春夏时节,需要料理牲畜,而且为了让牲畜养的好,时不时要迁徙。
春天要迁徙到最先化雪的草场,夏天要到水源充足的草场,而秋天呢?又需要为过冬,迁徙到避风有草料的牧场,囤积饲料。
冬天,牲畜料理好了,也是马最肥的时候,所以南下劫掠一把。
至于为何只劫掠,不拿地呢?一方面他们不会种地,一方面攻城伤亡很大,以他们的实力,没法打攻城战。
况且南下是劫掠为主,又不是打天下,没必要拼命,万一死了,尸首被带回去,自己老婆家产可就是别人的了,亏大发了。
那为何匈奴会有这种奇葩的财产继承方式呢?
是因为草原生活过于艰苦,婴儿的夭折率远超中原农业社会,加上还有野兽和自然灾害的袭击,一个匈奴人家庭过于脆弱,顶梁柱没了,家庭也就散了。
而一个部落才多少个家庭?今天散一个,明天散两个,没几年就散光了。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维持部族的人口,避免部族消散甚至被其他部族吞并,因而劫掠人口,也是匈奴南下的一个重要目标。
匈奴人
所以打垮匈奴人的老家,将匈奴部族摧毁,那匈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匈奴人冬天需要避风温暖的草场,那草原上这样的山谷并不多,于是,汉武帝时期,其实是打算远征击溃匈奴主力的。
但为什么都失败了?
就是因为不知道匈奴人的老家到底在哪里,匈奴的作战力量到底是多少,加上对草原不熟悉,几乎打不出战果,比如李广,就是经常迷路。
李广
这时候,就显示出卫青的重要性了。
其实卫青也知道,去特定的草场拆了匈奴人老家,至于匈奴主力?没必要寻找,毕竟匈奴哪里来的主力?都是聚散的匈奴小部落而已。
只要拆了匈奴人老家,就会摧毁匈奴脆弱的草原生态,一旦知道汉军是奔着匈奴人老家来,匈奴自然集结重兵找汉军,这时候就可以决战了。
而且进攻,还得选择三四月份。
毕竟三四月份,大量牲畜准备下崽,怀孕的牲畜一惊吓,就会大量死伤,然后再劫掠剩下的牲畜,那这些部落财产在大量损失的情况下,难以熬过下一年。
更重要的是,初春到三四月份时间,匈奴马的马力是比不上初冬时期贴了一年膘的马力的。
可以说三四月份,就是匈奴人草原生态最脆弱的时候。
除此之外,卫青明白,汉军在骑射上和匈奴人骑兵有着天然的劣势,既然骑射比不过,那就干脆放弃弓马骑射,直接选择搞突击骑兵,也就是所有人都骑马,利用人数优势来弥补骑术的不足。
不会骑射?骑射不熟悉?没关系,一起冲就好了,挨过了弓箭的射程,剩下的就是直接砍。
和匈奴相比,汉军都是职业军人,砍死匈奴是有军功的,而死伤则有抚恤,动力很强,至于匈奴人?则害怕家产被人夺取,对于军功的渴望不大,况且汉军在武器上占优。
而在具体上的战术上,以快速行军为第一要务,遇到袭扰的匈奴骑兵,突破后不要恋战,防止辎重被偷袭,而一旦找到匈奴人老家,直接一把火烧毁,毁了他们的草原生态。
为什么说卫青伟大呢?就在于这里,因为他开拓性的创造了汉人大规模运用骑兵的战术,而且卓有成效。
卫青开拓性的创造了汉人大规模运用骑兵的战术
第一次出征,尽管没有斩杀太多匈奴人,但却成功探知了匈奴王庭的情报,为后面大规模远征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情报,相当于战略游戏里,驱散了战争迷雾。
因而回来之后,汉武帝立马封他为关内侯,仅次于彻侯、通侯、列侯,出道即巅峰。
汉军杀伤或许不多,但缴获了牛羊非常多,即便这次出征,没有获得大胜,但匈奴一定会大败。
而利用了卫青的这一套战略思路,后面汉军不仅发现了祁连山这个匈奴世代停留的传统牧场,更是烧过、抢过一轮了。
这其中,发挥到极致的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特种部队,这支精骑可以无视短期后勤,在极短时间内便可穿过大漠,然后通过找寻对方牧场来补充后勤,以战养战,得以横扫漠北的匈奴庭帐,实现封狼居胥。
霍去病将这个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而后匈奴人只能痛苦的唱出:“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为什么“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呢?因为他们往后只能去更远的地方寻找新的适宜生存的草场了。
这也是为何我说,相比于霍去病,卫青其实对汉朝更重要的原因。
卫青的战功虽然不如霍去病,但他是天生的统帅。
要知道,即便知晓匈奴老巢在哪里,但要组织几十万人在草原上展开军事行动,这组织调度能力差一点儿都不行。
而且卫青每次缴获的粮食多,毁灭性更大,从经济上最大限度的摧毁匈奴的草原生态。
龙城一战,别人都无功迷路或者遭遇匈奴主力,只有他能够找到,尽管没遇到匈奴主力,但却把龙城一把火烧了。
赵信城,抢了粮食又一把火烧了。
河南战役,准确找到了娄烦王、白羊王的大部队,俘获牛羊百万头计,算是永久性的毁了匈奴人的河朔草原。
而漠南之战,夜袭了右贤王王庭,又俘获几十万牛羊。
每次都是损失几十上百万的牛羊,到了秋天,得饿死多少匈奴人?
除此之外,卫青还在匈奴手上夺回了河套平原这个养马地,弥补汉地战马的不足。
当然,能打出这么多战绩,其实还得靠汉武帝。
汉武帝
也只有汉武帝这样的强势君主的统筹,才能完成这样的壮。
毕竟每次远征,花费的钱粮不计其数,也只有国力强盛的王朝才能按照这种战略打出战绩。
可以说卫青和汉武帝,真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真正的互相成就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