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殉葬溯源,朱元璋甩锅元朝?4位后宫妃嫔殉葬有明确记载
现在网上总吵一件事,明朝宫廷殉葬这陋习,到底是不是朱元璋搞出来的?两派说法吵得厉害,一派说就是他授意,朱允炆执行,朱棣父子接着用,直到朱祁镇才废了。另一派却不承认,一会儿甩锅元朝,一会儿赖朱允炆,最近又说该怪朱高炽父子,总之朱元璋就是“背锅的”。
我翻史料的时候发现,“甩锅元朝”这说法最站不住脚,说朱元璋是“继承元朝旧俗”,可《元史》里明明白白写着,元朝宫廷就没一例强制殉葬的事。
那些人只能把元朝民间偶尔有的殉夫行为,硬说成和明朝宫廷殉葬是一回事。
更矛盾的是,朱祁镇后来废了宫廷殉葬,明朝民间殉夫的反而比元朝多,总不能说这是“废殉葬废了个寂寞”吧?还有说殉葬是朱允炆搞的,故意扣给朱元璋。
这就更说不通了,朱棣当年编《奉天靖难记》,为了抹黑朱允炆,连荒诞的罪名都编了,要是朱允炆真干了殉葬这种反人性的事,朱棣怎么会不拿出来大说特说?
反而半个字不提?答案其实很明显,殉葬是朱元璋的遗命,朱棣自认“孝子”,根本不敢推翻。
后来又有人说该怪朱高炽父子,可朱允炆早在仁宣之前,就已经为朱元璋办了殉葬的事,时间线都对不上。
如此看来,这派说法就是见一个锅甩一个,只为了保朱元璋的名声,其实不光现代人吵,明清时候就有人想给朱元璋洗地了。
晚明有个叫沈长卿的,在《沈氏日旦》里说殉葬是“元朝夷俗”,朱元璋只是“沿袭”,还怪宋濂这些大臣没劝阻。
他还说朱元璋遗诏要节俭,殉葬“不是本心”,是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没进谏。
可朱允炆那性格,懦弱得很,他敢不听朱元璋的遗命吗?朱元璋都死了,大臣对着空气劝谏吗?这话说得太勉强了。
清初的朱璘更有意思,他拿先秦魏颗的故事说事儿,魏颗父亲病重时让妾殉葬,清醒后又让改嫁,魏颗选了后者。
朱璘说朱允炆该学魏颗,不该执行朱元璋的“乱命”,可他这话其实默认了一个事实:殉葬就是朱元璋的意思,不然他骂朱允炆“愚孝”干嘛?
聊完了谁开的头,再说说洪武后宫里到底有哪些人没逃过殉葬这事儿,明初宫禁管得严,史书里没明说谁殉了葬,只能从“殉葬者家属”的记录里找线索。
建文朝的时候,有张凤、李衡等12个人,因为家里女孩殉了葬,被封了锦衣卫千百户,还能世袭。
朱棣登基后,又升了刘智、萧逊、葛能、李敬四个人的官,后来翻他们的墓志才知道,这四人也是殉葬者家属,从这些线索里,能确定四个人肯定殉了葬。
第一个是萧美人,她兄弟萧逊的墓志写着,萧美人被选入宫,后来“请从陪葬孝陵”,;第二个是葛美人,她是葛丽妃的妹妹,《清丰县志》明确写着她在朱元璋死后殉了葬,之前有人说葛丽妃殉了,其实是错的,葛丽妃没殉,殉的是她妹妹。
第三个是张美人,她是宝庆公主的妈妈,《太宗实录》说宝庆公主生下来朱元璋就死了,张美人也跟着死了,还被徐皇后养大,要是张美人没殉葬,怎么会丢下刚出生的女儿?
第四个是李淑妃,她是李杰的女儿,《天潢玉牒》直接写了她殉葬,朱元璋还夸过她像“班婕妤”,挺受宠的,没想到也没逃过。
本来想再找找有没有其他人,可史料里就这么多,剩下的估计早就没人记得了。
还有个怪事:李淑妃殉葬了,她兄弟李谅、李忠在建文朝被罢了官,朱棣复位后虽说是恢复了官职,可没几年又给罢了,待遇还不如萧美人家、葛美人家。
搞不清这是为啥,可能朱元璋让李淑妃殉葬,背后还有别的政治心思,比如怕后宫干政,只是没明说,连累了她兄弟?
明朝殉葬这事儿,朱元璋确实要负最大责任,他没把殉葬写进《皇明祖训》,可他开了这个头,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才敢接着用,慢慢成了默认的规矩。
后来朱祁镇废了宫廷殉葬,算是做了件好事,可民间殉夫的反而多了,这说明礼教的影响比制度难改多了。
评价朱元璋不能只看这一件事,他统一全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这些是功;可殉葬这事儿,确实是他一生里绕不开的黑点。
历史就是这样,不能因为他是“洪武大帝”,就把不好的地方遮起来,该认的得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