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奕譞应该是最无能的亲王了,但牛逼的是他父兄儿孙皆是皇帝
在晚清历史上,奕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不是他能力有多强,纯粹是家里出了两个皇帝(光绪、宣统)和一个摄政王(载沣)。加上父(道光)兄(咸丰)皆是皇帝,妥妥大清版李显。
按理说,儿子成了皇帝,这个当父亲就算不能掌握中枢,至少也该风光无限。
老醇王奕譞
可惜,奕譞自代替老哥进入中枢后,却一直战战兢兢夹着尾巴做人。
执政期间也无啥亮点,远远不如六哥奕䜣,甚至因身份过于敏感,连儿子光绪的大婚都不许参与,谁让真正掌权的是太后慈禧而不是亲儿子光绪呢?
不过年轻的时候奕譞,也曾年少轻狂过。
01道光二十年(1840年),奕譞出生,作为道光帝的第七子。
上有两个成年哥哥奕詝和奕䜣,皇储的位置也轮不到他。
因而在咸丰在位的岁月里,史书对于他的描述也是乏善可陈,最具影响力的记载,也就是咸丰丰继位后,封他为醇郡王。
咸丰驾崩后,奕譞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但不久就被被提拔为步军统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九门提督,掌管京师的卫戍。
马景涛版肃顺
而在奕譞之前,担任这个职位的是顾命大臣郑亲王端华。
但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说端华兼职太多,提出让奕譞做步军统领,奕譞这才掌握了这个重要的职位。
为啥选择奕譞呢?自然是因为他的嫡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
况且此时两宫太后又和不甘心游离于权力之外的奕䜣结成同盟,意图扳倒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奕譞这样亲上加亲的关系,自然令人放心。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三十日,而奕譞靠着兵权,捕杀了肃顺等人,清朝进入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的格局。
奕䜣
虽说获利最大的是六哥奕䜣,但奕譞也收获不小,被实授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奉宸苑事务等职。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更是加封亲王衔,一时间风光无二。
奕譞本想大施拳脚,却没想到,自己儿子居然当上了皇帝。
02同治驾崩后,没有留下子嗣,慈禧来不及悲伤,就和一帮王公大臣们商量由谁当新君。
同治帝画像
大行皇帝无子嗣,只能从最近的血脉上找,而咸丰只有同治这么一个儿子,只能在道光的子孙里找。
道光倒是子孙众多,但活到同治去世且有后代的,仅有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孚郡王奕譓四人。
要是让他们继承大统,意味着咸丰绝嗣,两宫太后将如何自处?
所以只能在道光的孙子和孙辈里选择,要么过继给咸丰当嗣子,要么过继给同治当嗣子,当然,最好是给同治找嗣子,也就意味着在溥字辈里找。
只是当时虽有溥伦和溥侃两个溥字辈的,但一个八个月大,一个三个月大,显然不太合适。
而且溥伦和溥侃的父亲载治,并非道光长子奕纬的亲子,而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那过继旁支的。
溥伦
虽说宗法上是道光子孙,但血脉上则跳过嘉庆、道光两系,作为还在世的道光系子孙,肯定不乐意。
溥字辈不行,只能从同治载字辈的堂兄弟找,恰好还不少。
当然奕纬系的载治也是最先排除。
其次就是老五奕誴的儿子,这一系被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了,这意味着人选只能在奕䜣和奕譞里选择。
对于两宫而言,奕䜣属于防范对象,奕譞作为奕訢的潜在竞争对手又被慈禧重点培养的,自然得选择奕譞。
最终奕譞的儿子载湉被过继给咸丰,然后继承大统,是为光绪。
儿子被送入宫,奕譞自然不舍,况且嫂子还是权利欲极强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光绪父亲,势必要避嫌,这意味着要远离朝堂了。
光绪
所以光绪改元当年,奕譞就以生病为由辞职。
可谁知儿子当皇帝后,自己虽然职务没了,但待遇却亦如从前,甚至还获封铁帽子王,为啥呢?还是慈禧要制衡。
尽管奕訢儿子没当上皇帝,但不影响奕訢继续掌权。
而随着奕訢掌权越深,越引起慈禧的忌惮,自然得引入外部势力制衡。
对于慈禧而言,老五奕誴过继走了,老大奕誴更年长,官声也更好,但和老六老七比,算是疏宗,没什么竞争力。
奕譞不一样,辛酉政变功劳不少,又是自己亲妹夫,没有比他更好的人选了。
这段时期的奕譞,虽说没了官职,但却不是晚年那种畏首畏尾的怂人,关键时刻那叫一个手狠心黑。
02辛酉政变之后,奕譞一度负责编练神机营。
这个神机营和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神机营不同,是一支使用新式武器的禁卫军,相当于清朝新军的初始版本,也是奕譞的自留地。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同光年间,京官想要升迁,得靠的就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八个字。
“帝师”,自然是同治、光绪的老师李鸿藻、翁同龢等人;
“王佐”,即亲王身边的亲信,特指恭亲王和醇亲王的心腹;
“鬼使”,也就是和洋人打交道的,办理洋务的人,但同光年间,负责洋务的是恭亲王,洋务也基本是恭亲王的自留地。
洋务也基本是恭亲王的自留地
“神差”,则是在神机营当差的人,也就是奕譞的手下。
对于大部分官员而言,帝师一般人根本搭不上线,而且帝师儒学水平很高,一般人,还真没资格和帝师论道,自然没什么希望。
而洋务运动,首先得懂洋人和洋事务,从小读四书五经上来的官员也是一窍不通,所以,想要走捷径,只有醇亲王这条线。
一时间,追求进步的新贵们,纷纷集中在奕譞身边,也为奕譞日后主政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包括荣禄。
左宗棠和奕譞
虽说奕譞为了避嫌,在光绪继位后就自觉开去一切职务,但拥有过权力的人,岂想一辈子赋闲在家?
就趁着有人汇报有乱党进攻京师之际,主动请缨去带兵弹压。
而当时兼署步军统领的荣禄正在请病假,听闻朝廷有意要派人大动干戈,敏锐察觉到这事有些蹊跷,搞不好是谣言。
于是顾不上休假,连忙跑到慈禧面前痛陈利害,让慈禧打消了这个念头。
可谁知,放出乱党进攻京师这个消息的居然是自己的靠山奕譞。
奕譞本就想借这个机会复出,可谁知被荣禄破坏了,自己复出计划落空,自然暴怒不已。
荣禄得知这个消息后,吓了半死,马不停蹄去醇亲王的府上赔礼道歉,奕譞也不惯着,直接给他他一个闭门羹。
奕譞
而后荣禄被贬,如果奕譞想拉他一把也是完全可以的。
但就是看着他被判闭门三年,没有出手搭救,可见这件事对于奕譞来说,是多么震怒。
除了对荣禄,奕譞对于六哥,也是一言不合就怼。
早在同治年间的天津教案发生的时候,奕譞就和奕訢翻过一次脸。
当时奕訢打算对洋人曲意逢迎,想息事宁人,但奕譞不依不饶,认为奕訢干了这么多年,最后竟然对洋人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奕訢身边的宝鋆和董醇据理力争,说这些年如何如何等等,双方在御前就僵持不下,让夹在中间实际处理这件事的曾国藩夹在两派中间受夹板气,最后心力交瘁,不久去世。
晚年奕訢
而第二次翻脸,就是中法战争。
奕譞不顾现实困难,上蹿下跳,最终让老哥彻底坐了冷板凳,当然,这背后也有慈禧推波助澜,借机罢免奕訢的因素在内。
甲申易枢,奕訢丢了权力,军机处也大换血,虽说由礼亲王世铎担任军机处首席大臣,但慈禧宣布,如遇大事先与醇亲王奕譞商办。
换句话说,奕譞没有军机处首席大臣之职,却有军机处首席大臣之实,也意味着奕譞掌权时代的到来。
03和奕訢时代相比,奕譞主政期间,过于平庸,唯一可以说道的也只有两件事。
其一就是组建了北洋海军,其二就是为慈禧修建了颐和园。
颐和园
而为了修建颐和园,又挪用了海军的军费。
当然,北洋海军需要在昆明湖操练,让海军负担一部分修建成本,也很合理。
而之所以挪用,无非是奕譞想让颐和园早日修成,好让儿子早点亲政的意思在内。
毕竟慈禧把颐和园当做自己的养老退休的地方,早一点修成,早一点退休。
奕譞自认为已经为慈禧鞠躬尽瘁,尽心尽力,对慈禧的命令也是无条件服从,寄希望于儿子能够亲政,可到头来,落得和六哥一样的境遇。
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李鸿章向慈禧提议,放了被关押在保定的大院君李昰应,奕譞表示赞同。
李昰应
李昰应是朝鲜高宗李熙的生父,儿子李熙继位后,总摄朝政,权倾朝野。
但和儿媳闵妃争权失败后,不惜搞政变赶走了闵妃,最终被清军抓到保定关押。
但长期关着也不是事,不时有人提议放他回国。
慈禧却表示,不能轻易放了他, 就是要让别人看看,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就忘乎所以的人的下场。
听得这话的奕譞,岂能不知道慈禧的弦外之音,也体会到当初六哥的艰辛之处。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绪大婚,可作为亲生父亲,奕譞因身份称呼问题却无法参与。
奕譞五十大寿
本来奕譞身体就不好,现在又频遭慈禧的讥讽和惊吓,奕譞的病情迅速恶化。
次年冬天,奕譞突然一病不起,一个月不到就撒手人寰
临死前,奕譞留下祖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奕譞算是看明白了自己处境和光绪的未来,所以告诫另一个儿子载沣要低调。
毕竟自己一辈子对慈禧无条件服从,慈禧未见得有对自己多好。
窝囊了一辈子,到了,还是未能为儿子换来真正的亲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