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后,卫戍司令唐生智,结局如何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1971年,唐生智的二儿子唐仁理接受采访,当被问到已故父亲唐生智时,他说:“面对南京保卫战,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在这场保卫战中,父亲确实犯了错误!”那么在这场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承担了什么角色呢,他又做了哪些事,让儿子也觉得他犯了错误呢?
主动请缨抗日1937年,唐生智被蒋介石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这纸任命下来后,改变的不仅是唐生智个人的命运,还有南京城的命运。很多人见唐生智能当首都卫戍司令,觉得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一定非常好,想帮他承担责任,其实不然,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一点都不好。
唐生智和蒋介石的关系差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在反对蒋介石上,他可是积极分子。在这之前,唐生智一共三次反蒋介石,第一次是1927年宁汉分裂时宣布反蒋,第二次是1929年和冯玉祥等人联手反蒋,第三次是在1931年的时候。
直到918事变后,面对日寇侵华,唐生智才决定团结一致,一致对外。在打日本上,唐生智非常的积极。有意思的是,唐生智虽然三次反蒋,但却从未反共,更没有参与任何剿共活动。
所以说,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完全不掺杂个人情绪。而唐生智之所以能当卫戍司令,这都是他主动请缨的。
在上海沦陷后,国民党便就守不守南京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在会上,绝大多将领都主张放弃南京,尤其是李宗仁、白崇禧。他们之所以主张放弃,是因为南京无险可守,南京到上海之间,一马平川,这在军事上是死地,日本鬼子可以凭借机械化,很快兵临南京城下。
就在众人一致反对守卫南京的时候,唐生智却站了起来,说:“南京是我们的首都,是我们对外的窗口,是先总理陵墓所在,如果就这样放弃南京了,如何对得起总理在天之灵,抗战打了这么多年,我们死了很多将领,但还没有一个高级将领为国捐躯,因此,我愿意当哪个为国捐躯的人,我愿意守卫南京,与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的一番慷慨发言,让蒋介石非常的感动,也坚定了他坚守南京的决心。在蒋介石看来,唐生智说得很在理,南京作为首都,一枪不放就撤退了,说不过去。于是,在确定守卫南京后,蒋介石便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
政府给了唐生智很大的支持为了守卫南京,南京政府组建了14个师11万余人保卫南京。这其中,有中央军最嫡系的部队36师、87师、88师以及由黄埔生组成的教导总队,有军中新贵第2军、第74军、第66军、第83军。
12月4日,20万日本鬼子开始逼近南京,并和国军开始了交锋。在激战了一个星期后,国军损失非常惨重,但依旧没有放弃南京,唐生智更是晚上到前线视察,白天用电话指挥作战。而日本鬼子也没讨到什么便宜,伤亡同样高达4万余人。
但情况在11号这天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蒋介石见伤亡太大了,已看不到守住南京的希望,于是便给唐生智发去电报:如果实在守不住了,就相机撤退,后面在找机会反攻。
打了一个星期后,眼见情况比预估的要惨烈,唐生智心里早就动摇了,如今正好蒋介石发来撤退电报,于是他二话不说,立马召集师以上将领来开会,商讨突围计划。
遭世人责备此时撤退是没有问题的,倘若唐生智能把撤退组织好,责备他的人也不会有那么多,可他偏偏就没组织好。
突围会议结束后,一些军长、师长怕死,没有将撤退命令传递下去,便一走了之了,以至于前线部队群龙无首。大家在后侧时,非常的混乱。
当时宋希濂的36师负责严守挹江门,他根本没接到撤退命令,眼见前方一大批士兵后撤,他以为是逃兵,便将枪口全部对准了他们,最终导致很多士兵死在了自己人手上。而唐生智在下达撤退命令时,因为命令不严谨,又导致了更大的混乱。最终,很多士兵没死在了冲锋的路上,却是死在了撤退的路上。至于唐生智,则是趁夜率领少部分人顺利过江了。而没能撤退过江的士兵,则是遭到了日本鬼子的屠杀。
日本鬼子进城后,便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也是因为这起惨案太过悲痛,所以外界把责任全部推到了唐生智身上。那么唐生智从南京逃出来后,结局如何呢?
回到湖南老家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并没有问责唐生智,因为开战之前,他对南京的预期就是守不住,况且撤退命令也是自己下的。再说了,唐生智主动接过守卫南京的任务,失败后又承担了一切罪责,相当于为蒋介石顶下了一切了。
唐生智虽然没被问责,但他心里却十分有愧,为此他辞掉了一切职务,回湖南老家办学校了。虽然后来蒋介石多次要他出来带兵,但他都拒绝了。
也是在湖南办学校期间,他暗中支持党组织的地下斗争,并为抵御日寇,多方奔走。
当选湖南省副主席抗战胜利后,唐生智反对内战,为此,他公开发言:“8年抗战,国家元气大伤,老百姓太受苦了,不能再打了,要让老百姓安养生息!”
为了反对内战,唐生智更是拒绝了蒋介石对他西北行政长官的任命。后来,程潜确定在湖南起义,于是唐生智便暗中帮助,并响应程潜的起义行动。
在湖南和平解放后,唐生智被任命为湖南省副主席。此后,唐生智一直在湖南工作,为湖南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直到1971年因病在长沙去世。可以说,在南京沦陷后,唐生智虽然备受社会苛责,但他的结局还是很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