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7:04

他被称为“贵州王”,建国后官至副部级,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南地区军阀割据、战事不断,他们名义上虽然归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节制,但实际上却处处不受约束,在地方享有极大的自治权。
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在上世纪初也涌现出了一批势力强盛的军阀,如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等。而其中最为出名,且势力最为强盛的,莫过于被称为——“贵州王”的王家烈了!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相较于当时贵州的其他军阀来说,王家烈的出身还是相对比较卑微的。

王家烈,贵州桐梓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他有5个兄弟姐妹,全家共8口人,全靠当私塾先生的父亲的微薄收入养活。虽然生活拮据,但也勉强能糊口。
然而,随着父亲的去世,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变得艰难,全靠王家烈的大哥和母亲帮人做工维持生计。或许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一家人虽然生活艰苦,但在读书这件事上,却表现出了一种近乎固执的虔诚。
正因如此,王家烈后来才得以进入桐梓县明德私立学堂和向家义学读书,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的“盟友”和“上司”——周西成、毛光翔等人。
王家烈结识的这些人中,有很多后来成为了贵州名噪一时的人物,他们取代了以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等人为代表的“兴义系”,成为统治贵州近10年的——“桐梓军政集团”,即所谓的“桐梓系”。
向家义学停办后,王家烈便失学了,为了维持生计,他加入了以背盐为生的“背老二”行列,每次都要背着上百斤的盐巴在长达100多公里的山路上来回穿行。这段时光虽然艰苦,但也使他练就了强劲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
然而,即便他每天起早贪黑,但依旧无法改变贫困的现状。此时,王家烈深刻意识到,靠干苦力是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于是他决定出去闯一闯。
1912年,王家烈来到了遵义。拥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他,先是在一位大户人家当私塾教师,尽管吃喝不愁,但这种生活显然并不是他所要的。于是,在干了一段时间后,他便辞职了,后于1914年8月参军入伍,自此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由于没有背景和资源,王家烈参军后从一名普通的列兵做起,后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被晋升为副班长、少尉排长、中尉排长、司务长等职。
值得一提的是,王家烈与当年的那些“同窗故友”周西成、毛光翔等人都在同一支部队中共事,但不同的是,周西成、毛光翔都是他的上级。

1918年底,周西成升任黔军第一混成旅第十团二营营长后,毛光翔任副营长,王家烈任连长。不久后,同为桐梓老乡的犹国才率部投靠周西成。自此,以周西成为核心,毛光翔、王家烈、犹国才等人组成的“桐梓系”逐渐形成。
王家烈作战勇猛,且为人沉稳、直率,深得周西成的赏识。随着“桐梓系”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王家烈也日渐提升、扶摇直上。
1926年,周西成升任贵州省省长兼国民革命军第25军军长后,时年33岁的王家烈被提拔为黔军第二师师长,并协助周西成管理军政事务。
从这之后一直到抗战爆发前夕,西南地区的各路军阀基本都处在混战之中,给西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1929年5月,周西成在黔西之战中兵败身亡,王家烈闻讯后立即赶赴遵义,协助毛光翔稳定军心、指挥作战。
在两人的通力合作下,“桐梓系”得以重新掌权。战后,毛光翔接替周西成任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主席,王家烈任副军长。
然而,当政后的毛光翔却恃功而骄、疑心重重,加上其本身没有周西成的能力和威望,难以驾驭心怀大志、颇具威望的王家烈,于是便对其产生了排斥之心。
“旁观者清”的蒋介石,立马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加紧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促成分裂,试图各个击破,统一西南。
在蒋介石的巧妙运作下,毛光翔与王家烈之间的矛盾很快便上升至顶点。
1931年底,蒋介石不仅提名王家烈为第二十五军代表出席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还特别召见了他,给了他大批的武器装备。
此时,毛光翔与王家烈之间基本宣告决裂了,而王家烈有了蒋介石这个靠山,自然有恃无恐,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取代毛光翔掌权贵州的决心。
1932年2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王家烈终于把毛光翔逼下台,成为了新一任的贵州省政府主席。

然而可悲的是,王家烈上台后,却不思进取,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政务,甚至还放任妻子肆无忌惮地干预政事,并安排自己的亲属、亲信出任要职。不仅如此,他还不给“主动让位”的老领导毛光翔应有的礼遇,反而处处设限。
他的这一系列做法,很快便引起了“桐梓系”的其他成员的反对,毛光翔甚至联合旧部犹国材、蒋在珍、车鸣翼等起身反王。
同年11月,毛光翔、蒋在珍等人率先发难,开始了第二十五军内部的大混战。
不久后,犹国材又开始向王家烈发难,引发了两部长达两年多的混战,而这也是贵州军阀历史上的最后一场大战。
毛光翔、犹国材、王家烈争斗的最终的结局是——“桐梓军政集团”彻底崩溃,国民党中央势力入主贵州。
1933年初,犹国材受蒋介石委任,宣布就任第二十五军军长、代理贵州省政府主席。结果,他刚上任没几个月,王家烈就率兵攻入贵阳,毛光翔、犹国材仓皇逃走,王家烈宣布复任。
几经辗转,使王家烈意识到自己此前统治的错误,同时更深感蒋介石强硬的手腕,他虽重新掌权,但这并不意味着蒋介石就真的认可他,相反,等蒋在贵州建立好直接的统治工作以后,他最后不过只是蒋介石的一颗弃子而已。
果然,后来我中央红军长征入黔,为蒋介石进入贵州除去王家烈提供了绝妙良机。1935年初,薛岳率部直取贵阳,基本控制了贵州的局势。
在此期间,中央军反客为主,连王家烈这个所谓的“贵州王”进出贵阳都要受到盘查,累累如丧家之犬。
中央红军前脚刚离开遵义城,蒋介石后脚就派人给王家烈送来了一道选择题——主政,还是主军。
事实上,王家烈根本没有所谓的选择权,当他无奈选了“主军”后,蒋介石当即便下令免去了他贵州省省政府主席的职务。短短几个月后,蒋介石又逼他辞去了担任的军事职务,给了他一个毫无实权的‘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职务。
从这之后,王家烈就基本没有执掌过兵权,从名噪一时的“贵州王”沦为了历史的“边缘人物”,1946年以后,王家烈干脆直接退出了政治舞台,回遵义闲居。
然而,让王家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国民党这里备受打压,却在共产党那里备受礼遇!

1950年初,王家烈应邀到贵阳参加政协会议,其间受到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和省长杨勇的接见。不久后,王家烈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
而他也没有辜负我党对他的信任,建国初期积极协助人民政府征粮、剿匪,为安定西南局势、巩固新生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土改期间,他还主动将自己在贵阳的私宅“虎峰别墅”卖掉捐献给人民政府。
1955年,时年62岁的王家烈当选为贵州省政协副主席。他非常关心贵州的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他晚年时重病缠身,加上1957年又被错误地划为了“右派”,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坚持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1966年8月,王家烈在贵阳病逝,终年73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得以平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被称为“贵州王”,建国后官至副部级,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