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3:13

1958年,阎锡山和儿子吃早餐,几碟小菜就馒头,父子俩已貌合神离

文/历史勘探社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58年的那个清晨,在阳明山麓的一处简陋居所里,阎锡山和儿子阎志惠坐在餐桌旁吃早饭。
桌上就摆着几碟小菜、几个馒头,简单得很难让人相信,这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的家常早餐。

曾经的“山西王”阎锡山,此时正和儿子阎志惠安静地吃着饭,两人表面不动声色,可心里各自藏着心事,连带着周围的空气都显得有些压抑沉闷。
此时的阎锡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威风八面的山西霸主了,虽说顶着个“总统府资政”的名头,可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手里没权也没钱,每个月就靠着那点少得可怜的薪水过日子。

看着他如今这副模样,谁能想得到,他曾经在山西叱咤风云了三十八年呢?
他起初是山西地区叱咤风云的铁血军阀,凭借自身实力在山西站稳脚跟;后来在民国政坛上,他又成了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代表,有着相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然而,世事无常,他最终被蒋介石挤出权力的核心圈子,失去了往昔的权势,到了晚年,他只能在台湾孤独地度过余生。
要是把这一切都看成是一场权力的激烈游戏,那阎锡山绝对是其中结局最凄惨的那个玩家。

1883年,阎锡山诞生于山西五台县的一个普通小地主家庭,年纪轻轻,十六岁便告别学堂,跟着父亲投身商海,在金融领域里摸爬滚打多年,竟也练就了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

1902年,对他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他凭借自身努力成功考入山西武备学堂,自此正式开启了军政生涯。
之后,他跨越大洋前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在异国的环境里,他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革命思想,这些思想让他的观念发生了显著转变。

1905年,他毅然加入同盟会,还与孙中山先生结识,从此与革命紧密相连。
辛亥革命时期,年仅二十八岁的阎锡山一马当先,率领起义军勇猛攻克太原,一举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凭借此番功绩,他被众人推举为山西都督,自此开启了对山西长达三十八年的悉心经营。

在山西的建设上,阎锡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大力发展煤炭和铁路工业,让山西的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教育领域,他同样不遗余力,积极兴办新式学堂,为山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军事方面,他不断扩充实力,在北洋军阀混战、局势纷乱的年代,巧妙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将山西守护得如同铁桶一般,固若金汤。

1927年,北伐战争接近尾声,阎锡山审时度势,果断改旗易帜,加入国民党阵营,这一举措,让他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民国政坛上站稳了脚跟。
在国民党内部,阎锡山和蒋介石、冯玉祥这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关系十分微妙,他们时而为了共同利益携手合作,时而又因利益冲突暗自较劲,如此一来,阎锡山成了民国政坛上谁都没法忽视的重要角色。

1928年6月,阎锡山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他的部队一路高歌猛进,率先打进北京、天津,凭借这一战功,他被任命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那场面,那派头,真是风光至极。
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了,蒋介石一心想把权力都抓在手里,对阎锡山这些地方实力派早就看不顺眼。

1929年,蒋介石主持召开编遣会议,提出削减地方军阀兵力的计划,这一举措直接触怒了阎锡山等地方势力。
为对抗中央,阎锡山随即联合冯玉祥、李宗仁发起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双方调动的总兵力超过百万,战火迅速蔓延至多个省份。

然而,这场大战却因为内部矛盾重重,再加上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入关支援蒋介石,最终以阎锡山等人的惨败告终,无奈之下,他只能下野,跑到大连避难。
在大连的日子里,阎锡山表面上过着隐居生活,好像不问世事,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操控山西的军政大事,就盼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后来,日本侵华的脚步越来越快,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阎锡山这才回到山西,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
抗战那段日子里,阎锡山采取了十分微妙的策略,他一方面与八路军携手合作,共同对抗侵华日军;另一方面,又对八路军的发展壮大心存顾虑,时不时制造一些摩擦冲突。

尽管山西大部分地区沦陷于日军之手,但他凭借山西复杂的地形条件,以及晋军将士的顽强抵抗,在山西中南部地区坚守抗战阵地,成为华北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力量。
然而,历史并未再给阎锡山重振旗鼓的机会,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势不可挡,国民党军则连连败退,阎锡山苦心经营的晋系势力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1948年,解放军对太原发起猛烈攻势,他的部队渐渐难以支撑,眼看太原即将失守,阎锡山匆忙乘坐飞机逃离太原,先抵达南京,后又辗转多地,最终于12月8日逃至台湾,永远告别了他苦心经营大半辈子的山西。

抵达台湾后,阎锡山的境遇十分尴尬难堪。
蒋介石对他一直心怀不满,这不满源于两方面:一是阎锡山昔日势力庞大,还曾多次公开反对自己;二是如今他失去了大陆的根基,在蒋介石眼中已无太大利用价值,变得无足轻重。

1950年春,蒋介石逼迫阎锡山辞去行政院长一职,这一职务可是他在台湾仅有的权力依托了,此后,他被安置在台北一处偏僻的公馆居住,实际上跟被软禁没多大区别。
想当年,他在山西可是说一不二、威风八面的“山西王”,如今却落得这般凄凉境地,内心的苦闷与憋屈,实在是难以言表。

为了远离复杂的权力纷争,1950年9月,阎锡山搬到了台北阳明山麓的菁山居住。
那菁山所在之处,原本是日据时期未完工的农场,位置偏僻至极,距离最近的公路,步行都得花上半小时。

这里荒山野岭,条件极为艰苦,电灯、电话、自来水这些基本生活设施,统统都没有,阎锡山带着几十个老部下和家眷,在此安下了家。
为了有个栖身之所,他们放下往日的身份架子,自己动手盖房子,起初搭建的是茅草屋,极其简陋,每逢台风来袭,茅草屋便摇摇欲坠,屋顶更是常常被狂风掀翻。

后来,阎锡山请人用石头和水泥,仿照山西窑洞的样式,盖了几间房子,并取名为“种能洞”,以此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pic/g4tspwj3izh.jpg
在盖房子的那段日子里,阎锡山时常会和当地的老农拉家常,有一次,他好奇地询问老农,为何此地不建造窑洞来居住呢?
老农耐心地解释道,这里土地湿气重,并不适宜挖掘窑洞;而且窑洞通风性能欠佳,再加上台湾时常发生地震,这样的窑洞根本无法承受地震的冲击。
pic/3joppt2wuus.jpg
但阎锡山觉得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在窑洞四周抹上水泥就能防潮,前后开窗就能通风,只要设计合理,也能具备一定的防震能力。
在菁山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阎锡山和侍卫一起开荒种菜,还养过鸡,可这点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人。
pic/gb4krktsn4b.jpg
他还曾试着经营一家印刷厂,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亏损的结局,以赔本收场。
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们,实在难以忍受这般艰苦的生活,一个接一个地选择离开,阎锡山心里清楚大家的难处,虽满心难过,却也没有出言挽留。
pic/gug4vpp22ev.jpg
再来说说阎锡山那个和他一同吃早饭的小儿子阎志惠吧,他出生于1927年的山西五台县,这孩子打小就聪明伶俐,在阎家子弟里名气不小,人称“五公子”。
阎锡山自然是对这个小儿子寄予了厚重的期望,阎志惠也没辜负父亲的期盼,凭借自身努力考进了军官学校,之后又在成都接受了严苛的军事训练。
pic/mxzvmkfpx5p.jpg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1949年太原解放后,阎志惠随父亲阎锡山一同前往台湾。
没过多久,他便独自前往日本,投身商海,还当上了山西贸易公司日本分号的社长,在日本期间,阎志惠与二哥阎志宽的遗孀赵秀金产生了感情,二人最终步入婚姻殿堂。
pic/1jm22mrol5e.jpg
这件事可把阎锡山气得够呛,在他看来,这两人此举有悖伦理纲常,于是坚决反对,甚至一分钱都不肯资助他们。
pic/1vhucvkgfsf.jpg
不过,阎志惠和赵秀金婚后的生活倒也和睦美满,还育有一儿一女,但好景不长,麻烦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由于种种原因,全家始终无法获得日本国籍,而公司经营也每况愈下,最终亏损严重,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返回台湾。
pic/vcsf1jug1op.jpg
更让阎志惠雪上加霜的是,阎锡山还专门写信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即便日子过得再艰难,阎志惠和妻儿也始终没有向父亲低头求情。
pic/kb0coamjtvu.jpg
1958年那次早餐时刻,阎锡山与阎志惠父子之间,因那桩不被看好的婚事,早已横亘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心墙。
两人虽一同坐在桌前,表面上看波澜不惊、气氛平和,可实际上,他们内心早已产生了隔阂,那看不见的距离,正一点点地将他们越拉越远。
pic/rcvxjnjffug.jpg
不久之后,阎志惠便携妻子与孩子远渡重洋,离开台湾前往美国定居,后来,当阎锡山走到生命尽头时,身边竟无一个子女陪伴,显得格外凄凉。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不幸因感冒导致肺炎发作,其病情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但他最终还是在台北“荣民总医院”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七十八岁。
pic/ocqoqqg33on.jpg
时至今日,阎锡山的故居与墓地,仍由当年追随他多年的侍卫张日明和他的子女悉心照料着。
张日明如今已是年逾九旬的老人,却依旧坚守着这份职责,这份执着与忠诚,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pic/2yycw3pupkx.jpg
阎锡山这一生,从权势滔天的显赫到落寞孤寂的凄凉,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也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参考资料:正北方网——阎锡山去台湾后,自己租地盖房 自己养猪养鸡耕地2016-10-27

pic/hwas44pclxz.jpg
澎湃新闻——太原保卫战前夕阎锡山的抉择2017-02-25

pic/d4hcf4ktpn0.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58年,阎锡山和儿子吃早餐,几碟小菜就馒头,父子俩已貌合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