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问县令:你父亲叫什么?县令答后,嘉庆当即说道:朕要重用你
嘉庆皇帝破例召见县令嘉庆年间,固始县县令谢兴峣接到了朝廷的旨意,要他进京面圣。他拿着诏书,神情激动。这也怪不得他,毕竟他区区一个县令能够得到皇帝召见,实在是太罕见了。虽然在普通百姓眼里,县令已经是不得了的人物了,但是在朝廷眼里,县令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存在。
别的不说。清朝光县就有1300多个,也就是说有1300多个县令。什么东西,数量一多,就不值钱了。
更何况,县令才七品官,在整个朝廷体系中的地位是很低的。
皇帝日理万机,每天能召见的大臣数量是有限的。因此皇帝不可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区区一个县令身上。
毕竟清朝地大物博,一个县的事情再大,在皇帝眼里也算不了什么。
别说县令了,即便是知府,一辈子也不一定有机会和皇帝见上一面。
现在嘉庆皇帝竟然要召见谢兴峣,他怎么能不激动?毕竟那是古代,是皇权社会,人们对于皇帝的崇拜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能见皇帝一面,瞻仰一下皇帝的面容,可谓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两个月后,谢兴峣出现在了皇宫之中。嘉庆皇帝问了他很多地方上的事情,他都对答如流。
作为一个深宫之中长大的皇帝,嘉庆对于地方上的事情其实是缺乏认识的。让他欣慰的是,谢兴峣事无巨细,讲解得十分详细。
虽然谢兴峣只是一个县令,但是他的回答却让嘉庆对于自己执掌的这个帝国有了更深的认识。
正事说完了后,因为对谢兴峣很满意,于是嘉庆又随意和对方聊了几句家常。
嘉庆看着谢兴峣的履历,好奇地问道:“我看你是湖南人,但是你怎么能讲一口地道的京师方言?”
谢兴峣毕恭毕敬地答道:“家父谢振定,在京师当了十几年的官。臣小时候便跟随父亲来了京师,因此一直讲的是京师的方言,反倒是湖南的家乡话不会说。”
嘉庆闻言大为诧异道:“什么!你是谢振定的儿子?就是那个‘烧车御史’?”
谢兴峣也颇为诧异:“陛下知道家父?”
嘉庆笑了:“你父亲可是大名人,他‘烧车御史’的名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你不知道,你父亲后来官复原职后,是朕提拔重用的。”
嘉庆越说越高兴:“既然你是谢振定的儿子,那我不能亏待你,朕要好好地重用你!”
这谢振定到底是什么来头?那“烧车御史”又是怎么回事?嘉庆为何听了他的名字,立刻要重用谢兴峣呢?
这个御史不简单谢兴峣的父亲谢振定乃是少有的“神童”,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10岁就遍读十三经,于乾隆四十五年高中进士。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翰林院里修书。翰林院的翰林们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最为清贵,朝中大臣,大多是翰林出身。
可以说,只要进了翰林院,这前程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但是修书久了,谢振定静极思动,想要换个位置,做点实事。毕竟他读的是圣贤书,他入朝为官为的贯彻圣人之言,报效国家。
整天在翰林院修书,对他来说是虚度光阴。
于是他向乾隆皇帝反映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乾隆朝的吏治不敢恭维,但是有年轻官员愿意勇于任事,这可是好事,还是要鼓励了。于是乾隆皇帝准了他的奏疏,让谢振定去做了一名监察御史。
当时已经是乾隆晚年,此时的乾隆皇帝早已没了雄心壮志,朝廷中的很多事情,他都交给和珅去处理。
和珅是个什么人,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他打着皇帝的旗号。党同伐异,弄得朝堂上下怨声载道。
而且上行下效之下,原本就很糟糕的吏治进一步恶化。阿谀奉承之辈横行朝野,清廉之士却备受打压。
对于和珅的种种倒行逆施,谢振定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虽然胸怀抱负,但是并非那种愣头青。他明白自己根本撼动不了和珅的地位,如果贸然对和珅出手,倒霉的只会是自己。
远的不说,和珅家的管家刘全,大家应该都耳熟,《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他的戏份还不少。
就这么一个和珅家的恶奴,仗着有和珅撑腰,可谓是坏事做尽。人们是敢怒不敢言。
有个叫曹锡宝的御史,琢磨着动不了和珅,还动不了和珅的家奴?于是弹劾刘全的私宅比皇宫还奢华。
乾隆皇帝当时虽然不太管事,但是他对于皇帝颜面还是很看重的,刘全此举是赤裸裸地打皇帝的脸。
所以说,曹锡宝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他是经过深思熟虑,谋而后动的。
但是他还是小瞧了和珅。和珅接到消息,竟然一夜之间就将刘全的私宅夷为平地,让曹锡宝的弹劾成了“污蔑”。
结果反倒是曹锡宝被罢官,而刘全啥事也没有。
同为御史,谢振定感同身受,于是暗下决心为同僚报仇,给和珅点颜色瞧瞧。
别说,还真被他找到了机会。
当时和珅权倾朝野,依附他的人多了去了,而狐假虎威、仗势欺人之辈更是数不胜数。
和珅妻妾成群,但是他最宠爱的是一个小妾刘氏。刘氏有个哥哥名叫刘武,仗着是和珅的“小舅子”,经常横行霸市、欺男霸女,可谓是坏事做尽。
刘武这人属于是“暴发户”,因此做起事来没刘全那么谨慎,破绽自然也就多。
而谢振定在做了一阵子监察御史后,被调去做了巡城御史。恰巧就在这期间,让他遇到了刘武。
当时谢振定带着手下在城中巡视,忽见一辆奢华的马车在路上疾驰,沿途撞伤了不少行人。谢振定立刻命手下将马车拦下,叫车上的人下来说话。
他一看下来的是刘武,立刻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谢振定假装不认识刘武,问道:“你是何人?可知道这种车架只有一品大员才有资格乘坐?”
刘武闻言,一位对方不认识自己,趾高气扬地答道:“我乃是和中堂府上的人,我妹妹是他的妾室。识相的话,赶紧放我离开,否则得罪了和中堂,有你好果子吃!”
言语中的威胁之意毫无掩饰。
谢振定闻言,大声呵斥道:“大胆,竟敢冒充和中堂的亲戚!谁不知道和中堂忠君体国,乃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和中堂行事一向光明磊落,受到我辈景仰,怎么会有你这样的亲戚?你肯定是冒充的!老实交代,你到底是何人?为什么要污蔑和中堂?”
刘武一听,急了,急忙辩解道:“我真的是和中堂的小舅子,不信你去他府上问问。”
“还敢信口雌黄,来人,给我把他拿下。”
就这样,刘武成了阶下囚。
但是事情还没完,谢振定以京师重地,竟然有人冒充朝廷重臣的亲戚,乘此逾越的车驾为由,竟然下令将马车给烧了。
事情闹到最后,和珅只能吃了哑巴亏。刘武横行霸市也就算了,还乘坐逾越之车,关键当时路上很多人都看到了,他实在没有什么可操作空间。
更何况谢振定自始至终都是打着维护和珅的名义严惩刘武的,和珅不仅不能怪罪他,反倒还要表示感谢。
更让和珅无语的是,由于自己马车被谢振定一把火烧了。使得他一段时间里出门都没有符合身份的马车,导致他这阵子都不便乘车出门。
和珅这辈子就没吃过这样的亏。
仕途坎坷,谢振定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吃了这么大的亏,和珅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但是此时也不便报复谢振定,只得等风头过去后,人们淡忘了此事,再命党羽弹劾谢振定。
当时乾隆皇帝已经禅位,但是依然以太上皇的身份摄政。不过他年事已高,说话都不利索,只有和珅听得懂。于是和珅就成了乾隆的“翻译”,很多“圣旨”都是从他口里说出来。
至于嘉庆皇帝,直接被和珅排挤得什么也做不了。因此当听说谢振定火烧和珅马车的事迹时,感到大快人心,也记下了这位“烧车御史”。
后来乾隆去世,和珅被下狱抄家,嘉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起复谢振定。
谢振定没有让嘉庆失望。他先是出任礼部主事,主持了嘉庆十一年的陕西科举考试,为朝廷发掘了不少人才。
因为工作干得漂亮,他后来又调任顺天府通州粮厅,管理漕粮。
这可是个肥差,负责漕粮的官吏个个都赚得盆丰钵满。但是谢振定为官清廉,他到任后约束手下,将通州粮厅的不正之风狠狠地杀了下去。
有一天,因为冬天干燥,有一艘运粮的漕船突然起火了。那些官吏个个手足无措,谢振定见状,立刻身先士卒,带领手下去灭火。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火很快就熄灭了,避免了朝廷的损失。但是他自己却多处受伤,休养了好一阵子才恢复。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嘉庆皇帝的知遇之恩。
嘉庆皇帝得知消息后,特意下旨褒奖了他。
嘉庆重的用意嘉庆皇帝为何如此重视谢振定?其实关键在于吏治。
清朝吏治的败坏始于乾隆朝,到了嘉庆朝则愈演愈烈。而这一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嘉庆深知吏治败坏的严重后果,他也尝试过各种办法整顿吏治,但是都收效甚微。
毕竟嘉庆不是他父亲乾隆,他要威望没威望,要魄力没魄力。更何况乾隆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更不可能解决了。
最终,他只能寄希望于官吏们自己醒悟。
为此,他需要树立一些榜样。这些榜样不仅要清廉,还要忠君体国,一心为公。而谢振定正是这样的人。
自从他烧了和珅的马车,嘉庆就知道谢振定这人可以一用。事后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而嘉庆重用谢振定之子谢兴峣也是一个道理。
谢兴峣之所以可以以区区一介县令的身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是因为他这县令当得堪称榜样,实在是太优秀了。
他在地方上兴修水利,鼓励开垦田地。同时约束手下,杜绝一切苛捐杂税。
此外,他还打压豪强,秉公办事,百姓都称颂他为“刘青天”。
正是因为看到他工作做得太出色了,嘉庆才破例召见他,想要将他立为榜样。
结果一问,竟然是谢振定的儿子,那就更要重用了。
此后谢兴峣历任裕州知州、陕州知州、叙州府知府、成都府盐茶道,都做得非常不错。
尤其是成都府盐茶道,这可是个“肥差”。历任盐茶道,没有不中饱私囊的。但是谢兴峣不一样,他不仅不拿朝廷一分东西,还严格约束下属,不让他们有一丝妄想。使得官场风气有所改善。
只可惜,谢兴峣、谢振定这样的官还是太少了。而嘉庆又只是个守成之君,最终未能阻止清朝在下坡路上一骑绝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