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杞县沦陷,吴芝圃迎难而上,快速编成豫东游击队稳定抗日大局
1938年5月20早上,中共杞县中心县委书记王静敏领着抗日干部训练班的师生40余人,离开城南马新庄向南进发,中午到达傅集西门里县立第二高小住下。
19日下午,军事教员谭志政已率范中方、侯德忠等几位学生从大同中学到邢口以北一带村庄组织武装去了。谭乘回来开会之机,按军队的组织形式把学生编成三个战斗班,自任队长。
一、二两个班的男同学负责站岗放哨、送信、运粮、筹枪扩军。三班由赵抒、王雨琴、刘海芳、钟汉莲、李润芝、谷秀兰等几名女同学组成,除负责宣传工作外,轮流负责做饭。王可顺同学年纪大几岁,忙着跑里跑外负责办伙食。
一天晚上,一班长邓锡光带任培棠的岗,给了他一发子弹,并帮他放进枪膛里,一再嘱咐不要走火。邓说他也只有一发子弹,其余的两发和一枚手榴弹,队长留着有情况时使用。
王静敏、杜省吾、孟海若、韩晓亭、王乐超、段佩铭、徐洪久等几位老师和谭志政一样,分别带着几个同学到周围各村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去了。有的同学把枪支从家中背来正式参军入伍。人员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谁也弄不清每天有多少人在队里吃饭,常常不是饭多没人吃,就是饭少不够吃,很难掌握。
一天下午任培棠和刘海芳正排练河南坠子,段佩铭老师把任培棠叫出来,要他立即到商丘北站弄子弹。谭志政老师老远就招呼说:“你不要再和他讲了,不让他去了。”段问:“怎么变了?”“这么要紧的事,让他一个小孩子去,就是找得到,兵荒马乱的也弄不回来,我现在带几个人一同去。”任培棠听他说得有理,要求同去。谭说:“你个子小,走路不行,已经有人了。”
不巧的是,第二天任培棠患了痢疾,一连几天不能行动。
谭志政等出发的第二天午后,就骑回一匹大黑骡,带着一支崭新的中正式步枪回来了。他们在睢县以东,遇见溃退下来的三五成群的军队,有百而八十的,有三百五百的,人数越来越多,有步行的伤兵,有乘坐太平车的官长,大道上人流逾来逾密。这些溃军沿途抢劫百姓的财物,一群群的老百姓也在开始逃难。这匹黑骡子就是他们从散兵手中缴来的。
熟悉旧军队生活的谭队长根据这一混乱情况判断:“有成营成团的部队向后溃退说明,徐州前线失利,再去商丘已经晚了,我们自己快抢时间抓紧干吧。”
他们在睢县以东所遇到的混乱情况,第二天就就出现在傅集的周围,钟汉莲同学的父母带着一家老小已从县北逃来。训练班的同学们分散在各村更加紧张地工作着。
溃军,各自争相逃命,真是溃不成军,谁也难以控制。一问,这个说“我们师规定到周口集合”,那个说“我们军队到漂河集合”,总之,都在向汉口方向溃退。
任培棠向一个江西口音的老班长打听:“前面到底打得怎么样?”“别提了小兄弟,我连一枪也没有放,上边就叫往下撤。你看我这四十五排子弹一发也不少。”“那就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打鬼子吧!”“官长们早在集合地点等着我们哩,我要不去集合点,这七个月的军饷一个也拿不到,我们当兵的不图升官,钱还得给我们养家呀。”
豫东黄淮一带是沃野千里的大平原,五月风暖,麦浪金黄。如今,溃军逃走了,鬼子兵杀来了。乡亲们逃向何处,奔向何方啊!任培棠怀着激愤心情,抱病沉思,写了首诗,说“国破家亡铁蹄前,溃军毛贼地生烟”,“游击健儿揭竿起,生死搏斗风火年”,“漫语杞人忧天呓,大同一校一重山”。
任培棠在文艺小说中,在战地记者的报导里,看到过“前线”这个词,现在他站在杞县县城周围及一直延伸到东北各乡的早已修筑好的战壕、地堡、瞭望塔的工事旁边,感慨万千:谁能想到过这里会成为前线呢?
傍晚传来惊人的消息:“下午4点钟,日军先头部队在西陵寺一带吃饭。”王静敏让杜省吾等先带留守的同志转移到荆岗待命,他领少数人通知分散各地的人员在庞屯集中,并派出人员进一步了解情况。一到荆岗,任培棠就拖着疲倦的病体睡着了。
6月1日天刚蒙蒙亮,王可顺嚷着把任培棠从睡梦中叫醒:“别人都吃过饭了,你怎么还睡呢?快吃饭,队伍马上出发了。”任培棠艰难地站起来,枪炮声越来越近。王可顺跑去拿来两个饼子给任培棠说:“快走,边走边吃,队伍已经出发了。”在蒙蒙细雨中,俩人赶上了队伍。
枪声响了一阵,日军迂回占领了杞县城,敌机追逐着溃退的士兵扫射、轰炸。防御敌人的大军,还未来得及进入工事,就土崩瓦解了。
任培棠幸运地捡了一支步枪扛在肩上,精神头更大了。杜兴国在泥泞中推着自行车很是吃力,生病的任培棠和他距队伍不到半里路,时近时远地走在后边。
下午,队伍到扶沟县吕谭中学住下,与豫东特委联系。5日接到省委指示:“迅速返回杞县找吴芝圃同志联系,一切问题均由吴决定。”
6日,除留下段佩铭等候省委对女同志的安排指示外,其余20余人由王静敏带领直抵吴的家乡赵村。方知吴芝圃于杞县沦陷当天上午,受命返杞组织豫东工委领导人民抗日。
吴迅速办了移交,当天黄昏离开省城,绕道尉氏回到赵村,现已开始工作三天了,组织了几股小的武装,正在找杞县的这支队伍。大家听说后既感到不安,又感到兴奋。以后每当唱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时,任培棠总是联想到吴芝圃的这次行动。
不久,段佩铭同志也带着几位女同志到赵村来汇合。
大家相聚,信心倍增。7日汇集了各方情况,8日成立了豫东工委(暂归豫东特委领导)。工委决定把能够集中起来的人、枪,迅速集中起来,打起旗帜,保卫自己,派出人员恢复党的组织,与各方有关人员广泛联系,扩大队伍,与敌人抢时间,尽快地组织起一支抗日的中坚力量,扩大政治影响。
9、10、11日三天,谭志政、孟海若、范中方、李芝荣、赵绍武、杨宏献、谢青料、任风瑞等同志各带所有人、枪,先后到达赵村。
11日上午全部人、枪在赵村北一里处丁庄集合,由谭志政负责将大小十一个单位的120余人,统一编为一个中队、三个分队、九个班。领导人在赵村开会公推吴芝圃为司令,孟海若为副司令,韩晓亭为秘书。谭志政为中队长,王静敏为指导员,具体负责部队的管理、训练工作。下午开赴宋庄驻训。
此时参与扩大武装、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主要有:杜省吾、王乐超、郭景尧、江程九、王旭廷、孔寅初、靳玉久、王亦言、白辛夫、王宏君、王宏儒、杜力生、王秩然、胡相三、任秀铎、马培元、王介夫、王林贞、刘继禹、任晓天、杨国才、孔泽友等人。
在豫东工委领导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队伍人、枪不断增多,工作很快就绪。因为很多溃兵的武器落入土匪手中,他们如被敌人利用,局面将对我方很不利。工委决定由吴、孟出面召开一次君子会议,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吴芝圃是领导农民起义赫赫有名的造反头领,孟海若是杞县大地主、资本家的少爷,当地一些出身绿林的好汉对他俩无不刮目相看,通过亲友关系,对我方的善意邀请不便推辞。同时在新形势下今后怎么办,他们心中无数,也想探个口气。李子安、杨风银、曹德林、李继书、刘锐亭等头目均如约赴会。
会议达成约法三章:
(一)各自经营,共同抗日,团结互助,互不相扰。互相保障过境人员及家属的安全。
(二)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不害百姓,不扰地方,维持地方安宁。
(三)君子协议,忠义为本。对叛国附敌当汉奸者,大家共讨之。
事实证明,参加君子会议的各部,基本上做到了上述诺言,欺压人民的行为均有所收敛。他们中的大多数队伍,于1939年春节后自愿参加了新四军,开赴豫、皖、苏前线作战。
李卫国、李振国、孟兆华等原来被国民党拉得较紧的少数同伙,后来公开投降日寇,当了汉奸,遗臭万年。
睢县党委在县委书记张缉五及白辛夫、王广文、任秀铎等同志领导下,此时也组织起百余人的武装,活动在睢县西南地区。在与豫东工委取得联系后,和杞县武装形成椅角,互相支持。
此时,在吴芝圃收编的30多个散兵游勇中,有两个排长煽动破坏,说什么跟着穷游击队既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妄图叛逃为匪作乱,继续危害百姓。睢、杞两县武装汇集于两县交界处的杨楼村后,就收缴了这些人的武器,遣散了不愿继续抗日的人员。
两县武装开往大郑庄统一整编为两个中队。睢县武装为第二中队,中队长王广文,指导员张缉五。两个中队轮流派出小分队,不断到杞县城郊侦察敌情,袭扰日军,取得一些小胜利,缴获了部分战利品,部队士气更加高涨,队伍日益扩大。
不久王海山由省委来,部队又整编为豫东人民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王海山、政委吴芝圃、副司令孟海若、政治处主任王静敏。下辖两个大队:一大队长谭志政、教导员杜力生;二大队长张缉五、教导员白辛夫。
以后,苗久润、由久瑞、秦卓然在睢县平岗以南组织起的一百余人武装和江郎山等在睢县近郊组织起的四十余人武装,也相继编入三支队。三支队的声势更大、影响更广了,成了睢杞太地区抗日救国的一支有生力量。
部队住在傅集东边七、八里一个小村子时,在刘继禹的家里召开了专门为部队命名的小型会议。到会的人员有王海山、孟海若、王静敏、张缉五、韩晓亭、吴芝圃等人,杜省吾急着外出,会议没开始就走了。刚刚调来的警卫员李玉桐负责门口警卫,技术书记冯金声和任培棠负责会场勤务。大家坐在院内一个小方桌周围,由吴芝圃主持会议。
大家提出了不少名字,如“睢杞太人民游击总队”、“八路军睢杞太游击队”、“豫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一战区豫东人民游击支队”等等,但大家认为都不够尽善尽美,特别是冠以“第一战区”更不恰当。
最后吴芝圃作总结性发言:“不经人家同意,我们不能用八路军或第一战区的名义,如用战区的名义,到哪里去找他们批准?不批准就是冒充,怪罪下来就要治罪。批准了也不会供你军械、军饷,一切还得靠自己。不服从改编、调动,不接受检查、指挥,不请示报告,就犯军法、军纪,我们也无法保密。所以谁的名义也不能用,还是用我们自己的名义好。
今后随着部队的扩大,睢杞太这个名字也要改一下。今天早上与省吾、晓亭一块商量了一个名称,叫‘豫东人民游击第三支队’,我们地处豫东,可在全豫东地区活动。人民有抗日救国的权力,不要什么人批准。敌人从徐州方向来,商丘、永城一带的党和人民组织起一支抗日武装,民权、考城地区的党和人民也有一支抗日武装。我们是第三支抗日武装,所以就叫第三支队,大家看是否可以。”
他的话一停,大家一致同意这个含有省委战略部署的命名。会后大家分成两个小组向部队进行传达教育,就这样“豫东人民游击第三支队”正式成了这支部队的光辉名称。
韩晓亭忙叫本村的老党员刘继禹找来一块长方型的梨木和刀具。冯金声学过木刻,他立即动手刻成个大“官防”。从此,白纸黑字加盖上大红印记,显得威严多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