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00:37

全国首家,PEEK、超材料双寡头,藏不住了!

“如果生意模式好的话,庸才都不怕”。
巴菲特一语中的,道出了朴素又深刻的道理。
不过,什么样的生意能算是好生意呢?
贵州茅台的答案是不愁卖,靠着赤水河独一无二的产地和品牌护城河,不担心销路,也无需参与价格战。
寒武纪的答案是技术攻坚,瞄准AI时代里我国算力自主的刚性需求,进而占据AI计算芯片这一不可替代的生态位。
所以说到底,好生意要么有护城河,让别人进不来;要么就是有强需求,让客户离不开。
而当最深的护城河遇上最强的需求,超材料这门生意,就再也藏不住了!
先来理解一下超材料。
我们知道,传统材料的性质什么样,是由它是什么物质决定的,比如金属能导电,玻璃是透明的,这是自然特性。
但超材料,打破重组了这些传统材料内部的分子结构,让其做到传统材料做不到的事,甚至也能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理特质。
最典型的就是,超材料能被创造出负折射率,进而可以让光波、雷达波或声波绕道而行。

像无人机之所以能躲避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的追踪,就得益于超材料技术的突破。
如今在国防科技领域,无论是无人机还是新型舰艇,装备的隐身性能已经成为衡量装备先进性的关键指标,而这种刚性需求也正是超材料发展的关键引擎。
尤其是,超材料还在向更广阔的民用市场渗透。
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eVTOL通过覆盖特殊的超材料罩,能屏蔽其他飞机的电磁信号的干扰、提升飞行安全性;在消费电子领域,无线充电器能隔着桌面给你的手机充电等等。
不过话又说回来,造出超材料绝非易事。
要想超材料同时实现隐身、透波和减重等功能,其制造精度的控制要达到微米级,对工艺和设备的要求非常高。还得经历长期沉淀,去构建包含数万种结构单元的数据库和仿真模型。
而且,就算能在实验室里成功造出几片样品,但是要为整架飞机提供蒙皮,得要求数万件超材料产品性能高度一致。
也因此,能规模化稳定量产的能力,才是横在超材料领域的更高壁垒。
那么,谁有能力跨越这量产鸿沟?
光启技术。
目前,光启技术是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实现了超材料全产业链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垄断了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90%的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少有的能大规模量产军用超材料隐身结构件的企业。

截至目前,光启技术的超材料产品已经经历了四次迭代升级,新一代量产的超材料2.0技术直接改成微电子微结构制造工艺,把隐身性能翻了数倍不止。
而且,光启技术已经把PEEK材料和超材料技术结合起来,用在隐身战机蒙皮和卫星结构件上,保持电磁屏蔽性能的同时,还能让产品变得更轻。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企业目前在辛苦研发的PEEK材料,在光启技术的高端先进材料谱系中都排不上高级...
这几乎就意味着,光启技术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实打实的国之重器!

话说到这,一边是由极高技术壁垒守护的供给端,一边是由国防科技、低空经济这些强劲市场驱动的需求端,光启技术的成长前景几乎可以说是毫无争议的。
但是现实有点打脸,因为其业绩透着一股诡异!
虽说光启技术近年来营收和净利润的绝对值在保持增长,但增速却下滑得非常明显。
具体来看,2020年到2023年的时候,光启技术的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都保持双位数的高速增长,可到了2024年,其营收同比增速骤降到了只有个位数,净利润增速也只有11.77%。

2025上半年更明显,光启技术的营收同比增速依旧低位游走,净利润同比增速进一步下滑到了6.75%。
这就让人费解,既然超材料的需求刚性这么明显,怎么光启技术的业绩增速反倒下滑了?
因为,光启技术没有足够的产能!
2025年2月,光启技术的子公司光启尖端跟客户签下了7.80亿元的超材料航空结构件批产合同;9月,光启尖端又跟五家客户签订合计12.78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
仅这两笔订单加起来就已经比其2024年全年的营收还多。
但跟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能跟不上,不论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还是在2025年半年报里,光启技术都多次表达了现在产能不足,面临较大压力。为此即便是订单充足,其产能情况在短期内也没法兑现成收入。

产能跟不上需求,或许就像饭喂到你嘴边,你却张不开嘴。
但是要知道,其实早在2017年,光启技术就通过定增募集了68.94亿元,计划用于超材料的相关产能。
结果如今过去8年了,截至2025年6月底,光启技术账上仍然还有近34亿元的定增资金没有使用。

那么问题很关键,有钱为什么不拿来扩产?
只能说也有苦衷。
毕竟超材料从实验室走到大规模量产的技术难度极大,要是不能保证产线的良率就盲目扩建,只会造成更大的亏损。所以光启技术不敢赌,也不能确保在短时间建出的产线能立刻赚钱。
再加上,募集资金不是一次性花出去的,一般要根据项目实际进度分批投入,资金支出的速度比较慢。而光启技术不想要大量资金的闲置,就把这些资金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了。
2021年以来,光启技术靠理财产品每年都能拿到1.7亿左右的利息收入,2025年上半年的进账也有0.57亿元。

可眼下超材料的需求明摆着旺盛,再靠理财赚小钱不是长久之计。
光启技术也显然清楚这一点。
于是,其把定增剩余资金重新立项并启动使用,抓紧投入了超材料的产能建设中,预计对天津906基地、株洲905基地两个项目,合计投入的募集资金超过22亿元。
从进展来看,目前光启技术的709基地二期已经投产,而且根据计划,其天津906基地、株洲905基地都有望在2025年年内投产。

后续等到这些新基地陆续转为固定资产,光启技术的产能瓶颈或许就能得到突破,届时也能支撑光启技术承接市场需求,进而加速业绩释放。
总而言之,技术是硬实力,产能也是真瓶颈。
好在如今光启技术重新把钱砸向产线,或许业绩迎来释放,只是时间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首家,PEEK、超材料双寡头,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