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从一品,都统、九门提督以及驻防将军,谁地位更高权力更大?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八旗武职系统中,位列从一品的有内大臣、都统(含驻防都统)、驻防将军、九门提督四个职务。他们的定位不同,内大臣主管大内侍卫,都统执掌本旗事务,驻防将军分管辖区八旗军政,九门提督守卫京师九门。清代的官制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同品级的情况下,因为执掌不同也会出现地位高下之分。比如吏部尚书高于工部尚书,工部尚书高于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高于尚书等,等等。那么,以上四个职务中,按地位高低应该如何排序呢?
排在首位的是都统都统分为两种,这里特指在京八旗都统。都统的前身是皇太极时期设立的“管旗大臣”,其目的就是为了分化各旗旗主的权力,入关后管旗大臣演变为八旗都统,每旗设满洲、蒙古、汉军三都统,八旗合计24员。
至雍正以后,已经没有严格意义的旗主王爷,实际负责本旗大小事务的就是都统。八旗不仅仅是军事组织,也是生活生产单位,各旗事务独立运行,既管军政也管民政。
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旗人都要受到本旗都统的约束,比如八旗驻防将军,尽管也是从一品大员,但是他们的户籍地仍在京师,本人和家属必须服从都统的命令。
八旗都统之所以排在首位,与任职条件是分不开的,需要注意的是,八旗都统也有高下之分,满洲高于蒙古,蒙古高于汉军。
乾隆时期,满洲都统出缺,例由公、侯、伯、子爵以上者,或是蒙古、汉军都统,以及驻防将军、驻防都统、内大臣等充任。
这就说明,在任职资格上都统明显高于其他三个职务,而且很多时候,皇帝对都统的任命十分重视,非勋臣世家子弟,一般不授予都统一职。
排在第二的是九门提督九门提督官方的叫法是步军统领,最初的品级为正二品,嘉庆时期提升为从一品。受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人们对九门提督的熟知度很高,尤其是《雍正王朝》中的隆科多,因担任该职,成为雍正顺利继位的保证。
然而九门提督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所谓的关闭九门就能挟制皇帝的说法根本不存在。从乾隆朝开始,就出台相关制度限制九门提督的权限,设置了左右翼总兵实际掌管京师步军。
正常情况下,九门提督都非专任,而是以在京大学士、军机大臣或部院大臣兼任,说白了就是挂个名而已。比如乾隆朝的和珅,光绪朝的荣禄,都是以军机大臣兼任九门提督。
不过我们也不能认为九门提督就不重要,毕竟他手下还有数万军队,虽然九门提督的军队以步军为主,战斗力也远不如守御皇城的亲军营、护军营那么彪悍,但一旦出现危机局面,九门提督偏向任何一方就很可能造成局面失衡。
相比都统来说,九门提督的任职资格要低一等,满洲、蒙古、汉军凡是符合条件的,军机处都可以开列请旨。
排在第三的是驻防将军入关后为了监视各省绿营,从顺治初年开始就在重要的城镇驻扎八旗军队,三藩之乱后,八旗驻防形成定制,除了个别省份之外,都有八旗驻防。
八旗驻防的最高单位就是将军,一般都在省城或重要城市,如江宁、杭州、广州、福州、荆州等。八旗将军设立的时候就是武职正一品大员,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伊犁、绥远除外)。
按照官制,八旗将军在地方官序列中排在总督之前,但是因为只管理八旗军政,无法涉及地方民政以及绿营军政,所以权力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和平时期,根本无所作为。
八旗将军的任职资格也不高,大致和总督、巡抚是一个级别,高配是以侍郎、尚书外放将军,低配是以以在京副都统、驻防都统、副都统升任,有的时候,还会让总督兼将军事。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湘军集团崛起,八旗驻防将军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比如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江宁将军根本没有任何话语权,凡事都得仰曾国藩鼻息。
排在最后的是内大臣内大臣应该说从一品八旗武职中最憋屈的岗位,名义上是侍卫和亲军的主管上司,但实权却在领侍卫内大臣手中。关键是,领侍卫内大臣还不是一个,上三旗每旗各二人,总计就有六人之多。
这么说,就是六个领侍卫内大臣中基本也有三四个是摆设,真正说话管用的就那么一两个或者是一个,像和珅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时候,其他人根本没有说法的份。
内大臣既是正式的编制,同时也是一个为勋戚子弟安排的清闲岗位。很多爵位较高的宗室、蒙古王公以及异姓公、侯、伯,因为他们本身的能力一般,难堪大任,但是为了笼络这些人又不得不给他们安排工作。
所以内大臣、散秩大臣、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等职务就成了他们的理想去处,无非就是让他们有一个较高的头衔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