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1939年通城县的城墙和雁塔,汉奸的老婆孩子罕见出镜
通城县是湖北省咸宁市的下辖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位置非常重要。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之后,侵华日军于11月初从崇阳出发,向通城发起进攻。11 月 9 日攻入通城县城,通城沦陷。本组图片记录的是日寇铁蹄下的通城景象。
通城远望
1939年,隔着隽水河远眺通城的城门。通城古城墙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 年),历时 132 年才修筑完成。古城共设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东门宾阳门、南门引薰门、西门乐成门和北门拱极门。
隽水河
从隽水河的船上看通城,有一座桥横跨在河面上,河岸对面的建筑密集,高低错落,很有立体感。
通城大桥
城墙外的一座木结构桥,桥头的栏杆上写有“通城大桥”的字样。近景是一个戴草帽的当地百姓,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拎着一只筐子。身后一个鬼子兵正牵着驮着物资的东洋马从桥面经过,远处眺望,有一座宝塔。
三层塔
通城大桥桥头处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四方塔非常醒目。这个四方塔和雁塔距离不远,推测是当地的魁星阁。
换个角度
从堆满青砖的城墙上看魁星阁及周边的建筑。资料记载,1938 年,通城土城墙曾被日军飞机炸毁,县长简廷仁征集民工紧急修筑,后任县长赵廷严又奉命将原来的土城墙改为砖石城,图中的场景应为没有来及完成的一处工地。
城门
通城的四座城门都是石拱结构,城门上建有用来望远和指挥作战的敌楼。此时,城门内侧的墙壁上刷着一面巨大的膏药旗,正对着大门入口还可以看到中国守军建的地堡。
碉楼
在紧靠城墙的位置,有一座造型奇特的碉楼,同样是用来观察敌情所用。在碉楼下,有两个靠墙休息的日本士兵,两相比较可以直观感受到碉楼的高度。
宝塔远望
从远处眺望落于隽水和秀水汇流处的雁塔。这座宝塔始建于唐代,由僧人满大募资建造,最初为五层,高五丈。
雁塔近景
图中的雁塔是经清代乾隆二十九年周湘重修之后的模样,此时的塔身为七层,通高达三十米。雁塔是通城古八景之一,有 “雁塔穿云” 之美誉。
城内
当时通城内的街道很窄,街道两边杂乱的房屋使街道变得曲曲弯弯。远处可以看到一座过街的牌坊,雁塔则位于图片的右侧。
合影
几个日本兵和两名当地女孩子的合影。两个女孩子神情都有些拘谨,虽然一个面带笑容,但笑容里流露出内心的忐忑,另一个女孩子则紧张得低着头不敢看镜头。
汉奸家属
这几个孩子身份比较特别。图片后面的注释为:通城自治会长的孩子。查阅资料得知:当时通城自治会(维持会)长叫吴竹林,是通城水口乡人,读过书,做过裁缝,还扛过两年枪。
女孩子
两个戴着白袖箍代表“顺民”身份的的女孩子。吴竹林可谓是一个死心塌地的汉奸,为了报答日本人的扶植,四处宣扬日军 “安民” 政策,强迫百姓交银洋领 “良民证”,并向百姓摊派各种物资作为侵华日军的军事供给 。另外,他还组织巡逻队四处打探,帮助日本人提防抗日武装的袭扰。
小女孩
在吴竹林的操弄之下,很多百姓的抵抗意志被削弱,尤其是一些小孩子,更是产生了一些亲日情绪。图中这么小的孩子也戴上了袖箍,手里拿着的是两盒日本人奖赏的罐头。更为可恶的是,这些照片的后面都清楚标注了孩子的姓名。
男孩子
帮助日本人照看小狗的男孩子,其中一个戴着日本帽。因为吴竹林作恶多端,当地百姓对他深恶痛绝,专门编了一条顺口溜:会长吴竹林,做过裁缝淘过金,办出事来拐煞人(坏透了)。
排队
当地百姓在一座建筑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原照片后面的注释说:这些百姓是在领取侵华日军的配给粮。但是从排队人手里拿着长长的木棍而不是口袋看,显然是在胡说八道。
日本兵
人群当中的两个日本人,一个穿着军装,拄着维持秩序的棍子,一个头上缠着毛巾,双手抄着口袋。地上放着一只木桶,是当地百姓售卖物品的小摊。
古塔
通城境内的另一座宝塔。民国时期通城有三座古塔,除了雁塔之外、还有宝塔和新塔。因为这两座塔均已被毁坏,不知图中呈现的是哪一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