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9:36

苏轼从惠州到海南走的是什么路线?用了多长时间?

宋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苏轼位于惠州白鹤峰上的新居落成。一家喜气洋洋搬进了新居,结束了在桥西和桥东之间来回搬迁的日子。
作屋二十间,规做终老计。经过贬谪岭南的两年零七个月,苏轼已经认命了,准备不辞长作岭南人了,可是,命运和对手都在折磨他。两个月后,一纸诏书,又把他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苏轼将被贬到海南做什么官?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用现在的行政设置来套用一下。苏轼的官职大致是的地级琼州市的副市长,当时琼州的治所就是琼州城(今海口市),而苏轼名义上是副市长,实际上连住在市区及周边的资格都没有,被打发到偏远县昌化军居住。
我们先来看看“昌化军”是一个什么地方。《宋史.地理志》里是这么记载的:“旧昌化军,同下州。本儋州,熙宁六年,废州为军。隶琼州,元丰户八百五十三。”
昌化军,又称为儋州(地名来回改了很多次),隶属于琼州,只是一个县级的军(同下州),治所为现在的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昌化当时居然只有八百五十三户,按照户数推算,总人口也就四五千人,跟现在一个偏远乡镇差不多。
在惠州的时候,苏轼至少还住在州府一级的城市里,到了海南,竟然被安排到偏远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昌化军居住,这恐怕是准备要他的老命了。
宋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苏轼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在合江楼下的码头上船,挥泪告别他曾以为会终老于此的惠州,前往琼州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苏轼这一次去海南,走的什么路线?
有人会说,难道不是坐船直接去海南岛吗?
错了。宋朝虽然有指南针等技术加持,台风、暗礁、迷航等因素,导致当时航海还是危险重重,只有讨生活的海商才敢驾船出海。对普通人来说,渡海旅行还是一种危途。
此时的苏轼已经62岁,更受不得海上的风浪。他将通过水路到广西,然后到雷州半岛渡海,再到海南。这一路有驿道系统支持,危险比较小。
苏轼一行沿着来时的路,先坐船顺东江而下,经过今天的博罗和东莞,到了广州。
东江走罢入西江,在广州短暂停留后,苏轼的船驶入了西江。广东和广西之间,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就是西江水运。

苏轼一路经过了端州(今肇庆),廉州(今德庆),封开,然后到了广南西路的梧州。
在苏轼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时,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苏辙知道苏轼将往海南的消息后,提前在藤州(今广西藤县)等待。苏轼加快船速,追赶苏辙。
五月十一日,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相遇于藤州,距离上次分别,两兄弟已经三年没有见面了。
到了藤县,两兄弟的船转入绣江,航行到了容州。他们在容州弃舟登岸,沿着驿道前行,经过陆川,石城(廉江),遂溪,到了雷州。
雷州是苏辙的贬谪安置地,在雷州治所海康县,两兄弟又相处了一段时间。
苏辙把兄长送到了徐闻,不能再往前送了,因为他不能出境。
这次送别,生离死别的意味更浓。苏轼已经62岁了,去的地方是气候条和生活条件比岭南还恶劣的海岛,恐怕会一去不复返了。这两兄弟在晚年,每次相聚都像是捡来的,而每次离别,心情都像永别。
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十日晚上,苏氏兄弟在苏轼的船上对坐了一晚,除了长吁短叹以外相顾无言。第二天一大早,苏辙北返雷州,苏轼乘船渡海前往儋州。
苏轼的船在徐闻离开大陆,横渡琼州海峡,在琼州府的治所琼山县(今海口市)登陆。
短暂停留以后,苏轼又启程从陆路,经过了临高县,于七月初二昌化军治所宜伦县(今儋州市中和镇)。
四月出发,七月抵达,苏轼这次贬谪之旅行程3000里,用时三个月。
我曾经统计过,苏轼一生中有七年半的时间是在旅途中度过。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要经历多少颠沛流离,才会有最终豁然开朗。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从惠州到海南走的是什么路线?用了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