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9:36

从宫女到皇贵妃: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的逆袭人生

低微出身:选秀中不起眼的 “小透明”道光十七年(1837 年)的紫禁城,又到了三年一度选秀女的日子。放眼望去,参选的秀女们要么出身显赫世家,要么容貌惊艳绝伦,一个个昂首挺胸,期待着被皇帝选中,从此一步登天。在这群光彩照人的姑娘里,有一个名叫乌雅氏的少女,显得格外不起眼。
乌雅氏的出身,在满朝勋贵中实在算不上出众。她的父亲灵寿,只是个从四品的笔帖式,在官僚体系里属于基层办事官员,手里没什么实权,家族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按照清代选秀制度,虽然她有资格参选,但这样的家世,想在众多秀女中脱颖而出,难度极大。
更让乌雅氏吃亏的是,她的容貌只能算清秀,算不上倾国倾城。选秀现场,道光帝的目光大多停留在那些容貌艳丽、家世显赫的秀女身上,好几次都掠过了站在角落的乌雅氏。就连负责记录的太监,在登记她的信息时,也只是潦草地写下 “笔帖式灵寿之女,年十六”,没多做任何标注。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无亮点的 “小透明”,最后竟然被道光帝留了牌子。后来有人猜测,或许是道光帝看惯了那些争奇斗艳的女子,反而觉得乌雅氏身上那份沉静、质朴的气质格外难得;也有人说,是当时负责选秀的嬷嬷觉得乌雅氏性格温顺,适合在后宫安分生活,悄悄在道光帝面前提了一句。
不管原因如何,乌雅氏总归是幸运地踏入了后宫大门。不过,初入宫的她,地位并没有多大提升。道光帝只是给了她一个 “秀贵人” 的封号,把她安排在偏僻的永和宫居住。在等级森严的后宫里,“贵人” 属于中下级位分,上面还有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想要往上走,难如登天。
刚入宫的日子,乌雅氏过得十分平淡。没有显赫的家世撑腰,没有出众的容貌吸引皇帝,她很少能得到道光帝的召见。大多数时候,她都待在自己的小宫殿里,要么跟着宫里的嬷嬷学习礼仪规矩,要么自己看看书、做做针线活。宫里的太监宫女都是 “看人下菜碟” 的主,见她不受宠,对她也只是表面恭敬,暗地里并不怎么重视。
但乌雅氏并没有因此抱怨或消沉。她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就懂得 “安分守己、低调行事” 的道理。她知道,在后宫里,冲动和抱怨只会招来祸患,只有耐心等待时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有可能迎来转机。

意外得宠:一碗热汤暖了帝王心道光帝晚年,性格变得越发孤僻多疑。当时后宫中,虽然有皇后和几位高位妃嫔,但要么过于强势,要么只会阿谀奉承,很少有人能真正体谅他的心思。道光帝每天处理朝政已经心力交瘁,回到后宫后,想找个能安安静静说话、让自己放松的人都很难。
道光十八年(1838 年)冬天,京城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气温骤降。道光帝处理完朝政,冒着风雪回到后宫,又冷又累,心情格外烦躁。他本来想去皇后宫里,但一想到皇后又要跟他谈论后宫琐事和朝堂纷争,就打了退堂鼓。走着走着,他无意间走到了永和宫附近,想起这里还住着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秀贵人乌雅氏。
“反正也没地方去,就去看看吧。” 道光帝心里想着,便迈步走进了永和宫。
乌雅氏没想到皇帝会突然驾临,又惊又喜,赶紧起身迎接。她看到道光帝脸色不好,身上还带着寒气,没有像其他妃嫔那样忙着献殷勤、说吉祥话,而是先让人赶紧端来一盆热水,让道光帝暖暖手,然后又亲自去小厨房,煮了一碗热腾腾的姜汤面。
“皇上,天这么冷,您吃碗热面暖暖身子吧。” 乌雅氏把面端到道光帝面前,声音温柔,却没有丝毫刻意讨好的意味。
道光帝看着眼前冒着热气的姜汤面,又看了看乌雅氏那双充满关切、毫无杂质的眼睛,心里突然一暖。他这一辈子,吃过山珍海味,喝过琼浆玉液,却很少有人像乌雅氏这样,在他疲惫寒冷的时候,递上一碗简单却暖心的热汤面。
那天晚上,道光帝在永和宫待了很久。他没有谈论朝政,也没有要求乌雅氏做什么,只是随意地跟她聊了聊家常,比如她小时候在家的生活,宫里的饮食起居。乌雅氏始终安静地听着,偶尔回答几句,语气平和,从不打断他的话,也不刻意迎合。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让道光帝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从那以后,道光帝就经常往永和宫跑。他发现,乌雅氏虽然话不多,但心思细腻,总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出最贴心的照顾。他处理朝政累了,乌雅氏会为他按摩肩膀;他心情不好了,乌雅氏会陪他在院子里散步,听他倾诉;他偶尔发脾气,乌雅氏也从不辩解,只是默默地等他气消,然后再轻声细语地开导他。
道光帝越来越喜欢这个温顺、体贴的女子。道光十九年(1839 年),他下旨将乌雅氏晋封为 “琳嫔”,还特意赏赐了她不少珍宝,让她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咸福宫居住。
乌雅氏的晋封,在后宫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都没想到,这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竟然能得到皇帝的青睐。有人嫉妒,有人好奇,还有人开始刻意讨好她。但乌雅氏并没有因此变得骄傲自满,她依旧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对待其他人还是和以前一样温和有礼,只是更加用心地侍奉道光帝。

连诞皇子:母凭子贵地位飙升在后宫中,“得宠” 只是暂时的,“得子” 才是长久立足的根本。乌雅氏深知这个道理,她在侍奉道光帝的同时,也默默期盼着能为他生下一儿半女。
或许是上天眷顾,或许是她的温顺体贴打动了道光帝,被晋封为琳嫔后不久,乌雅氏就怀孕了。这个消息让道光帝欣喜若狂,要知道,道光帝晚年一直担心子嗣问题,乌雅氏怀孕,无疑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为了让乌雅氏安心养胎,道光帝特意下旨,让太医院的御医定期为她诊脉,还从内务府调来最好的嬷嬷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甚至减少了去其他妃嫔宫里的次数,经常来咸福宫陪伴她。
乌雅氏也十分小心,谨遵医嘱,按时作息,安心养胎。她知道,这个孩子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命运,也关系到皇帝的期盼,容不得半点马虎。
道光二十年(1840 年)九月,乌雅氏顺利生下了一个皇子,这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后来被封为醇亲王的奕譞。皇子的诞生,让道光帝龙颜大悦,他当天就下旨,将乌雅氏晋封为 “琳妃”。
第一次当母亲的乌雅氏,对奕譞疼爱有加。她亲自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教他说话、走路,虽然宫里有专门的乳母和太监,但她总是亲力亲为。道光帝看到她们母子情深的样子,心里更加高兴,对乌雅氏也更加宠爱。
或许是因为身体条件好,又或许是因为深得道光帝宠爱,此后的几年里,乌雅氏接连怀孕生子。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她生下了皇九女;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生下皇八子奕詥;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生下皇九子奕譓。
短短五年时间,乌雅氏就为道光帝生下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这样的生育频率,在道光朝的后妃中是绝无仅有的。要知道,道光帝一生共有九子十女,其中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出自乌雅氏,她也因此成为为道光帝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嫔之一。
按照清代后宫 “母凭子贵” 的惯例,乌雅氏的地位也随着子女的出生不断飙升。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在生下皇八子奕詥后,她被晋封为 “琳贵妃”;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道光帝又下旨,将她的位分提升为 “皇贵妃”,仅次于皇后。
从 “秀贵人” 到 “皇贵妃”,乌雅氏只用了十二年时间。这样的晋升速度,在整个清代后宫史上都十分罕见。要知道,很多妃嫔一辈子都只能停留在贵人、嫔的位分上,而乌雅氏凭借着自己的温顺体贴和接连诞下皇子的功劳,一步步爬到了后宫的高位,成为了道光帝晚年最信任、最宠爱的妃嫔之一。
此时的乌雅氏,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不起眼的 “小透明” 了。她居住在华丽的咸福宫,身边有众多太监宫女伺候,宫里的人对她恭敬有加,就连皇后也要让她三分。但她并没有因此变得飞扬跋扈,反而更加谨慎小心。她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道光帝的宠爱和孩子们的支撑,一旦失去这些,她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道光驾崩:中年丧夫后的生存智慧就在乌雅氏的地位达到顶峰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道光三十年(1850 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慎德堂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中年丧夫,对乌雅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与道光帝相处十二年,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后来的深得宠爱,两人之间早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道光帝的去世,让她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那段时间,她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
但悲痛过后,乌雅氏很快就清醒过来。她知道,道光帝去世后,新帝咸丰帝即位,后宫的格局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她作为先帝的皇贵妃,虽然身份尊贵,但毕竟是 “前朝旧人”,如果处理不好与新帝的关系,不仅自己会陷入困境,还会连累到自己的孩子们。
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们,乌雅氏展现出了过人的生存智慧。
首先,她主动保持低调,不参与后宫的任何纷争。咸丰帝即位后,尊封自己的生母孝全成皇后为皇太后(此时孝全成皇后已去世),又对其他先帝妃嫔进行了尊封,乌雅氏被尊为 “皇考琳皇贵太妃”。面对这样的尊封,乌雅氏没有丝毫不满,反而十分感恩。她从不干预咸丰帝的后宫事务,也不与其他太妃争风吃醋,每天只是待在自己的宫殿里,抚养年幼的子女,偶尔礼佛祈福。
其次,她严格教育子女,让他们安分守己,不参与朝堂纷争。乌雅氏的四个孩子中,皇九女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就夭折了,剩下的三个儿子奕譞、奕詥、奕譓都还年幼。乌雅氏亲自教导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要尊敬新帝,遵守礼仪规矩,不要凭借自己是先帝之子的身份妄自尊大。在她的教导下,三个儿子都养成了低调、谦逊的性格,尤其是奕譞,后来成为了咸丰帝信任的臣子。
最后,她与咸丰帝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既不刻意讨好,也不疏远冷淡。咸丰帝每次前来探望,乌雅氏都会恭敬迎接,向他汇报自己和孩子们的生活情况,但从不谈论朝政,也不请求任何特殊待遇。她的这种态度,让咸丰帝对她十分放心,不仅经常赏赐她珍宝财物,还允许她的儿子奕譞在宫中自由出入,陪伴在她身边。
正是因为乌雅氏的这些生存智慧,她在道光帝去世后的几年里,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排挤和打压,反而生活得十分安稳。她的孩子们也在她的保护下健康成长,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咸丰朝的安稳岁月:享受天伦之乐咸丰帝即位后,虽然面临着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内忧外患,但他对先帝的妃嫔们还是比较尊重的。尤其是对乌雅氏,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比较年幼,咸丰帝对他们格外照顾,这也让乌雅氏的生活更加安稳。
在咸丰朝的几年里,乌雅氏最主要的生活就是抚养子女,享受天伦之乐。她的长子奕譞,在咸丰元年(1851 年)被封为醇郡王,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开始参与一些朝政事务。乌雅氏经常教导奕譞,要忠于咸丰帝,好好为国家效力,不要辜负皇帝的信任。奕譞也十分听话,在朝堂上兢兢业业,从不拉帮结派,深得咸丰帝的信任。
她的次子奕詥和三子奕譓,虽然年纪还小,但在乌雅氏的教导下,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品行。他们每天按时到上书房读书,与其他皇子相处融洽,从不惹是生非。乌雅氏看着三个儿子健康成长,心里十分欣慰。
除了照顾子女,乌雅氏还喜欢礼佛。她在自己的宫殿里设立了一个佛堂,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诵经祈福,一方面是为了悼念去世的道光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祈求国家安定、子女平安。或许是因为经常礼佛,乌雅氏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整个人也显得格外慈祥。
咸丰帝对乌雅氏的生活也十分关心。每年乌雅氏的生日,咸丰帝都要亲自前来祝贺,并赏赐大量的珍宝财物;逢年过节,也要派人送来节日礼品。有时候,咸丰帝处理朝政累了,还会特意到乌雅氏的宫殿里坐坐,跟她聊聊天,听听她讲一些道光帝生前的趣事。乌雅氏总是耐心地陪伴着他,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开导他,让他感受到一丝亲情的温暖。
在咸丰朝的岁月里,虽然国家面临着诸多危机,但乌雅氏的生活却过得十分平静祥和。她不用参与后宫的纷争,不用为子女的前途过度担忧,每天只是享受着天伦之乐,过着安稳的生活。这种平静的生活,对于经历了宫廷风雨的乌雅氏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同治即位:成为太贵妃的荣耀与责任咸丰十一年(1861 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逝,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即位,也就是同治帝。同治帝即位后,尊封自己的生母慈禧太后和嫡母慈安太后为皇太后,实行 “两宫垂帘听政”。
按照惯例,同治帝也要对先帝的妃嫔进行尊封。乌雅氏作为道光帝的皇贵妃,被尊为 “皇祖琳太皇贵妃”。从 “皇贵太妃” 到 “太皇贵妃”,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代表的地位和荣誉却更加尊贵。这也意味着,乌雅氏成为了当时后宫中辈分最高、地位最尊贵的太妃之一。
成为太皇贵妃后,乌雅氏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她的地位更加尊贵,宫里的人对她更加恭敬,同治帝和两宫太后也经常前来探望她,向她请教一些后宫的礼仪规矩;另一方面,她也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需要协助两宫太后管理后宫事务,照顾年幼的同治帝。
乌雅氏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她依旧保持着低调、谨慎的作风。在协助两宫太后管理后宫时,她从不独断专行,总是先听取两宫太后的意见,然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她的这种态度,让两宫太后对她十分信任,也让后宫的管理更加有序。
在照顾同治帝方面,乌雅氏更是尽心尽力。同治帝年幼,离开父母的身边后,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害怕。乌雅氏经常把同治帝接到自己的宫殿里,陪他玩耍、讲故事,用自己的慈爱温暖着这个年幼的皇帝。同治帝也十分喜欢这位慈祥的太皇贵妃,每次见到她,都会亲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宫女到皇贵妃: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的逆袭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