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想杀他,诸葛亮保了他,20年后他令曹魏胆寒,为蜀汉续命10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汉中战场,曹操大军在定军山惨败后仓皇北撤。乱军中,一位名叫王平的向导官被无情遗弃在战场。这位益州巴西郡出身的低阶军官,望着远去的曹军旌旗,摸了摸腰间空空的水囊,最终调转马头走向了刘备军营。
当王平站在刘备面前时,气氛微妙而紧张。这个曹操旧部的身份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其间。
史载刘备初见王平时,眼中闪过一丝警惕,毕竟汉中大战尸骨未寒,谁又能保证这不是诈降?但奇妙的是,当刘备仔细观察这个被抛弃的军官时,发现他“目光如炬,眼睛有神光”,分明是个品行坚定之人。
刘备最终压下疑虑,展现了枭雄的用人魄力,当场授予王平牙门将、裨将军的职位。
这个任命意味深长:既高于王平在曹营的代理校尉之职,又未给予真正兵权。王平在蜀汉的起点,就这样笼罩在刘备既赏识又戒备的矛盾阴影中。
更深层的隔阂源自王平的出身背景。作为益州本地人,他投降的动机被蜀汉元老们反复揣测:是真心归附,还是想借机还乡?
《三国志》透露了关键,王平自幼寄养在外祖父何家,故又称何平,这种复杂的家族关系让他在荆州派主导的蜀汉政权中始终像个“外人”。
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对诸葛亮特别叮嘱的两个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被认为“言过其实”的马谡,另一个就是王平。
史书没有记载刘备对王平的具体评价,但一句“此人是能保住蜀国基业的可用之人”背后,藏着多少试探与保留?
街亭烽火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势如破竹,陇右三郡望风归降。在这关键时刻,一个致命的人事安排改写了历史,参军马谡被派往咽喉要地街亭,而王平仅任副将。
当马谡执意带兵登上孤山扎营时,战场经验丰富的王平立即嗅到危机。他指着山下要道急切劝阻:“若魏军断我水源,全军危矣!”可自负的马谡指着兵书反驳:“居高临下方可势如破竹,你懂什么兵法?”
悲剧如期上演。魏将张郃围山断水,蜀军饥渴难耐不战自乱。当马谡弃军逃亡时,唯有王平临危不乱。
他命千余士兵擂响战鼓,在险要处列开阵势。张郃疑有伏兵竟不敢追击,王平趁机收拢溃兵,护送着惊慌失措的魏延、高翔等将领撤回大营。
五丈原军帐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做出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处罚:将军张休、李盛被斩首,黄袭兵权被夺。唯独王平被破格提拔为参军,统领精锐的无当飞军,封亭侯。蜀汉朝堂一片哗然,一个降将竟成街亭败仗中唯一的受益者?
诸葛亮看中的正是王平身上与自己高度契合的特质:谨慎持重,遵纪守法。史载王平“言不戏谑,从朝至夕,端坐彻日”,简直是诸葛亮的分身。
更深层的是,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将领凋零的困境下,王平这种“生长戎旅”的实战派成了稀缺资源。诸葛亮力排众议的这次提拔,既是对王平军事才能的认可,更是为蜀汉未来埋下的关键棋子。
兴势山前的惊天逆转公元244年,曹魏权臣曹爽为立威篡权,亲率**十万大军**直扑汉中。此时蜀汉朝野震动,诸葛亮已病逝十年,魏延因内斗被诛,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仅剩年过六旬的王平。
面对部将们“退守城池待援”的提议,王平一锤定音:“汉中距成都千里之遥,待援军赶到,魏军早破关而入!唯有据险死守,方有一线生机!”
他连夜调兵抢占兴势山要隘。当魏军先锋踏入山谷时,只见峭壁上蜀军旌旗如林,滚木礌石蓄势待发。曹爽冷笑:“王平一介文盲老卒,何足惧哉?”下令强攻。
谁知蜀军依仗地形,以连弩与火攻轮番阻击,魏军连攻七日竟寸步难移。时值盛夏,山谷中尸臭弥漫,粮道又被王平派奇兵截断,曹爽大军陷入绝境。
此时成都援军抵达,与王平形成夹击之势。魏军仓皇溃退时,王平亲率无当飞军从山巅俯冲而下。这支由南中勇士组成的精锐赤足如飞,在密林中追杀魏军,曹爽佩剑、印绶尽弃,狼狈逃回长安。
此战史称“兴势大捷”,曹魏十年不敢犯蜀,而王平以三万守军破敌十万的传奇,让魏人闻其名则惧称“山地鬼帅”。
蜀汉最后的顶梁柱升任镇北大将军的王平,坐镇汉中犹如蜀汉北门铁闸。他治军极重细节:每日黎明必登城巡视,对防务疏漏的将领当场杖责;士兵受伤,他竟能叫出对方家乡与父母姓名。史载“士卒感其严慈,皆愿效死”。
但这位战场硬汉内心深藏隐痛。因不识字,他听文书念军报时常紧攥拳头;朝堂论政时,面对蒋琬、费祎等士族重臣的引经据典,他总沉默退后。
直到一次战略会议上,当众人热议联合东吴伐魏时,王平突然拍案:“东吴反复无常!昔年背刺关羽,今岂可信?”满堂寂然,他用最直白的话撕破了士大夫们的幻想。
公元248年,王平病逝于任上。临终前他紧握儿子王训的手:“汉中防务图在…我枕匣中…”咽气时手指仍倔强指向北方。
他死后,接任的胡渊轻弃险要移防城中,七年后魏将钟会长驱直入,蜀汉灭亡。后人慨叹:“若王平在,汉中安能失守!”
老卒凋零,蜀汉将倾王平一生充满矛盾:刘备视他为“隐患”,诸葛亮却押注他为“奇兵”;士族笑他“不通文墨”,士卒敬他“爱兵如子”。这位被曹操抛弃、被刘备猜忌的降将,最终以钢铁般的务实成为蜀汉最后的屏障。
历史没有给他完美谢幕,他死后十年蜀汉覆灭,其子王训在成都陷落时自焚殉国。但当我们翻开《三国志》,会看见陈寿对这位“粗人”的至高评价:“王平忠勇而严整,以孤军护国门,功冠季汉”。
在浪漫英雄主义的三国叙事中,王平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续命之术,不在奇谋韬略,而在每一个隘口的死守不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