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5:14

万事,不求圆满,尽心足矣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确,为人处事,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想法,却偏偏少了行动。
更多的时候,都应该带着凡事尽心尽力的心态和态度去对待。
最终,才能收获更好的人生结果。
曾国藩亦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话糙理不糙,人这一辈子,哪里真能事事都算得滴水不漏?
拼尽全力之后,那结果如何,便不是你我所能强求的了。
选择尽心尽力,便是对得起自己这双手,这颗心。
尽心,在事前的“笨功夫”
北宋仁宗年间,黄河决口,河北大饥。
名臣富弼受命救灾,他深知饥荒如虎,等不得朝廷公文来回扯皮,便当机立断:允许地方官先开仓放粮,后补手续。
有人担忧:“这般行事,不怕担责?”
富弼只回:“若按部就班层层请示,公文到时,人已饿死大半。救命要紧,哪还顾得了许多!”
遇到问题,相信本能,找到第一性原理,踏实去做,哪怕看起来很笨。
但是,效果但凡产生,就是有意义的。
很多时候,人就是怕想太多,导致事态变得愈发严重,而自己也在现实里变得迷惑不解。
《礼记》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说白了,事前的盘算与准备,就是那“笨功夫”,是给“尽心”打的地基。
即便后来事有变化,这基础也让人心不慌,手不软。
然后,地基打得深,楼才立得稳;准备做得足,事才有成算。
最终,在这么一种笨功夫的实行之下,我们反倒能靠自己拥有更好的人生。
尽心,在事中的“活脑筋”
古罗马工程师维特鲁威在主持修建输水道时,原计划需跨越一道深谷,按当时技术,需建造庞大高架桥,费时且难成。
维特鲁威没有死磕图纸,他带人沿山谷勘察,最终发现一处天然石桥——稍加修葺,便成坦途。
水道最终也绕开了“完美”却虚妄的方案,以实用之道将清泉送入罗马城。
维特鲁威自己也总结了这么一个道理:“坚固、实用、美观。”
这顺序大有深意:坚固实用乃根本,美观是锦上添花。
做事若一味求那“圆满”的幻影,反倒容易在苛求中迷失。
反倒学会变通,才能巧妙地化解难题,消除困难。
在做事的过程里,最忌讳的就是照本宣科,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样的固执风格,其实是非常容易在做事的过程里陷入困境,甚至离正确的方向和路途越来越远。
而且人越是想要追求圆满,那么就越容易跟自己过不去,在一些其实根本就没有意义的细节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如打开思维,变通想法,才能更为巧妙地寻找到好的突破口,在起伏不定的环境下,真正稳住自己。
毕竟,真正的尽心,是在崎岖路上灵活变通——以活脑筋寻活路,目标在前,方法在变,脚步却从未停下。
尽心,在事后的“平常心”
明朝海瑞,以清廉刚直闻名。
任应天巡抚时,见吴淞江水患肆虐,他倾尽心血,亲督疏浚。
然工程浩大,非一任之功,加上地方阻力重重,终未竟全功。
离任时,他对着未平的江涛喟叹:“力竭矣,然水患非一日之寒,亦非一人可平。”
海瑞曾言:“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这话里透着自己的心得和智慧:尽心是问心无愧,而非强求那不可控的结局。
世上许多事,如同治水,你我尽力挖开一锹土,后人接着挖,方有通衢之日。
如果想要一劳永逸,那是万万不可的。
尽心后放下执念,才知那“无悔”二字的分量,早已填满了“未成”的遗憾。
尽心尽力者,如那执灯夜行的人——灯火虽微,照亮的却是脚下每一步实在的路。
圆满如明月悬于天际,尽心则是我们手中可掬的清辉。
当无数尽心汇成星河,那么,那些所谓的心中想要的圆满,早已在跋涉的足迹中悄然成形。
毕竟人间万事,但问耕耘深几许,莫计秋收几斗粮。
始终要相信,人活着,不求万事圆满,但求自己一直都可以做到尽心尽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事,不求圆满,尽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