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有多美?老照片真实样貌,并非演员饰演,而是货真价实真品
文/大壮实验室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张学良晚年题写的这句诗,道尽了对原配妻子于凤至的复杂情感与高度认可。
爱新觉罗・溥杰曾用“容貌如雨后清荷”形容她的惊艳,张作霖见了更是连连称赞“标致大方”。
今天咱们就透过那些罕见老照片,聊聊这位被称作“凤命”女子的真实样貌,看看她如何用一生诠释“美在骨不在皮”。
1897年的东北乡村,多数人家还在为温饱发愁时,于凤至已在父亲于文斗打造的“豪门大院”里开启了人生。
这座足足六十多间房的三进四合院,青砖黛瓦间藏着于家的富庶,更藏着于凤至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
关于于凤至的“凤命”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清末民初的东北民间仍盛行生辰八字推算,于凤至的命理被批为“凤命”,称其能助丈夫成就大业。
对于野心勃勃的张作霖而言,这样的命理之说无疑是重要的加分项,但更关键的是他对於凤至本人的认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张作霖却格外看重女性的学识与见识。
而于凤至恰好符合他的期待,8岁入私塾,13岁考入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是当时少有的受过系统教育的女性。
1912年,张作霖正式向于家提亲,为表诚意,他特意承诺“张学良此生绝不娶二房”,这一承诺在纳妾成风的北洋军阀家庭中尤为难得,也打消了于文斗担心女儿沦为后宅附庸的顾虑。
虽为包办婚姻,但张作霖特意安排张学良迁居在于家附近,让两个年轻人培养感情,1916年,19岁的于凤至与16岁的张学良正式成婚,这场融合了商门实力与将门势力的婚姻,在当时的东北引起不小的震动。
嫁入大帅府后,于凤至并未像其他军阀眷属那样沉溺于锦衣玉食,而是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既是张学良的贤内助,也是大帅府的“定海神针”。
这座规矩森严、人多眼杂的府邸,藏着复杂的家族关系与政治博弈,于凤至用智慧与手腕站稳了脚跟。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人生急转直下,被蒋介石长期幽禁,于凤至的生活也随之坠入深渊,但她没有崩溃,而是以超乎常人的冷静承担起家庭责任与陪伴义务,成为张学良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先后被囚禁于浙江奉化、江西萍乡、湖南沅陵等地,于凤至不顾危险,毅然放弃北平的优渥生活,前往幽禁地陪伴。
据张学良后来回忆,那段日子里,于凤至总是“面带微笑,从不说苦”,但他知道妻子夜里常常偷偷落泪,正是这份守护,让张学良在绝望中保持了生存的信念。
1940年,长期的劳累与恶劣环境让于凤至的身体垮了下来,她发现左乳出现肿块,起初以为是普通炎症,后来疼痛加剧,经医生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且已发展到中期。
当时贵州医疗条件落后,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张学良心急如焚,多次向重庆方面申请让于凤至外出就医。
最终,在宋美龄的暗中协助下,蒋介石同意于凤至前往美国治病,临行前,张学良与于凤至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
据后来解密的资料记载,张学良叮嘱她:“此行赴美,首要任务是治病,然后把孩子们从英国接到美国,好好抚养,不要想着回来,这里太危险。”他深知蒋介石可能会对张家斩草除根,让于凤至赴美,实则是为了保存张家的“骨血”。
1940年冬,于凤至含泪告别张学良,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她不知道的是,这一别竟成永诀。
抵达美国后,她立刻前往纽约的医院接受治疗,先后经历了三次手术和多次化疗,头发几乎掉光,体重骤降三十斤,但她凭借顽强的意志挺了过来。
病愈后,她没有忘记张学良的嘱托,辗转将在英国读书的儿子张闾珣、张闾玗和女儿张闾瑛接到美国,安置在洛杉矶的住所。
1964年,一封来自台湾的信打破了于凤至平静的生活,为了断绝张学良赴美的可能,各方势力逼迫他离婚,于凤至眼神里满是痛楚却又带着决绝。
事情的导火索是1964年7月台湾《希望》杂志刊载的《西安事变忏悔录》,这篇以张学良名义发表的文章,被外界解读为他对西安事变的“认罪”。
远在美国的于凤至看到后极为愤怒,她深知张学良从未认为自己做错了,更不可能写下这样的“忏悔录”。
据中国新闻网援引美国解密资料记载,于凤至当时对《洛杉矶太阳报》表示:“这篇文章绝非汉卿所写,他的文笔我认得,而且他从未承认过西安事变有错。”
随后,她在美国政界和媒体界积极发声,指责台湾当局伪造文章,甚至联络国会参众议员为张学良呼吁自由。
于凤至的行动引起了轩然大波,却也让台湾当局对张学良的“管束”更加严密,认为于凤至的存在是“不稳定因素”。
事实上,《忏悔录》确为张学良亲笔所写,但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应蒋介石的要求,当时张学良已被幽禁近三十年。
蒋介石希望通过这篇文章重塑舆论,同时试探张学良的“忠心”,而于凤至的赴美发声,让蒋介石意识到必须切断张学良与外界的“联系纽带”,离婚成为最直接的手段。
推动离婚的还有另外两股力量,一是张学良的至交张群和张大千,1959年,张大千在台北拜访张学良时,看到赵一荻多年陪伴在侧却无名分,便提议“给赵四小姐一个名分”。
这一建议得到了张群的支持,二是赵一荻本人的处境,她从1929年追随张学良,历经幽禁岁月,却始终以“女友”身份存在,社会各界对此多有议论。
1964年,张群受台湾当局委托,专程赴美游说于凤至,他向于凤至坦言:“若不离婚,汉卿的处境会更加危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于凤至深知蒋介石的狠辣,她明白自己的反抗只会给张学良带来灾难,在痛苦的挣扎后,她最终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据周鲸文的回忆录记载,于凤至从未主动提出离婚,她的签字完全是“为了保护汉卿”。
pic/jqfqd1tw44p.jpg
即便签了离婚协议,于凤至也从未放弃对张学良的牵挂,她在美国始终保留着“张于凤至”的签名,在洛杉矶的别墅里摆放着张学良的照片,甚至按照东北的习俗布置房间。
她曾对子女说:“我这辈子都是张家的人,等汉卿出来,我还要和他团聚。”这份坚守,直到她1990年去世都未曾改变。
pic/1rjdmehbztp.jpg
初到美国时,于凤至带着子女生活并不宽裕,仅靠张学良每月微薄的津贴度日。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为了给张学良未来的自由储备资金,她决定涉足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 股市,这位从未接触过金融的大帅夫人,竟在病愈后闯进了华尔街。
pic/uhv2v3gte4i.jpg
于凤至的投资眼光极为精准,多次在熊市中规避风险,凭借过人的天赋和胆识,她在股市里赚得盆满钵满,被业内称为 “来自中国的投资高手”。
通过多年的投资运作,于凤至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不仅让子女过上了优渥的生活,还购置了多处房产。
pic/fhktgpk1fpd.jpg
她始终坚信张学良有一天会来美国,特意在洛杉矶的别墅里为他留了一间书房,按照他的喜好布置了笔墨纸砚和古籍藏书。
1990年3月20日,83岁的于凤至在洛杉矶病逝,临终前,她留下了三份遗愿:一是将所有财产留给张学良,供他未来养老。
pic/x4zhz3ohsgs.jpg
二是在洛杉矶玫瑰公墓为自己下葬,并在旁边留一个空位,等待张学良百年后与她合葬;三是墓碑上刻“张于凤至”,表明自己永远是张家的人。
遗憾的是,这些遗愿最终未能完全实现,1991年张学良恢复自由后,虽曾赴美探亲,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前往于凤至的墓前祭拜。
pic/oqsik0aojz4.jpg
2001年张学良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与赵一荻合葬于夏威夷,但于凤至的坚守并未被遗忘,她在玫瑰公墓的墓碑上,“张于凤至”四个大字依旧清晰,旁边的空位仿佛还在等待着那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
pic/uwm1kebwk30.jpg
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曾多次提到于凤至:“凤至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对我好,对张家好,我这辈子欠她太多,”这句迟来的愧疚,或许是对这位“凤命”女子一生坚守的最好注解。
pic/wwxiigmb4cl.jpg
如今,再读张学良写给她的诗句,“别有天地非人间”或许正是对她一生最好的概括,于凤至从未活在丈夫的光环里,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走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资料:宋美龄劝张学良、于凤至离婚 2000年9月30日
pic/uvseccszxij.jpg
央广网——揭秘“少帅”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真相 2016-02-01
pic/ia0oc3gebya.jpg
人民网——张学良和11个女人的情史 2013年09月19日
pic/o34o4vkskvu.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