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5:13

吕伯奢和曹操什么关系?曹操到底有没有误杀他一家?正史如何记载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经典名言,出处则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一段情节:曹操亡命天涯,好心肠的吕伯奢杀猪款待,曹操却因疑心病发作,误以为对方要害自己,挥剑杀光了吕家老小,末了发现真相,还在路上把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本人也一并杀了……
这一幕,可以说把曹操多疑、残忍、冷血的形象,死死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此,他成了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绝代枭雄。

但是我们多问一句,这事,真的发生过吗?小说家的一支笔,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曹操和吕伯奢,究竟是什么关系?他真的那么丧心病狂,连自己父亲的朋友都不放过吗?
故人相逢,是恩情还是杀机?吕伯奢到底是谁?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吕伯奢似乎就是个路人甲,一个倒霉的乡下老头。
但实际上,他和曹操家的关系可不一般。根据多种史料的旁证,吕伯奢和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老朋友,甚至是结义兄弟。
这么算下来,吕伯奢就是曹操的叔伯辈,是曹操需要恭恭敬敬喊一声“伯父”的长辈。

当时曹操是个什么处境呢?他因为刺杀董卓失败,或者说是不满董卓的专权而选择逃离京城洛阳,被董卓下了海捕文书,四处通缉。
可以说,当时的曹操,是个亡命之徒,脑袋是别在裤腰带上的,随时可能掉下来。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他选择去投奔吕伯奢,这本身就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他对吕伯奢非常信任,知道这位父辈的老友会收留自己;第二,吕伯奢也确实有这个胆量,敢于窝藏朝廷的头号通缉犯,可见二人关系之深厚。
《三国演义》里也是这么写的,曹操逃到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又是张罗杀猪,又是亲自去打酒,完全是一副“我的家就是你的家”的架势。

故事到这里,还是一片温情脉脉。
然而,转折点就在于曹操听到了后院传来的磨刀声和人声。作为一个高度警惕的逃犯,曹操的疑心病立刻就犯了。他脑补了一出吕家贪图悬赏、准备将他捆了送官的大戏。
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冲进后院,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
等他杀完人,才在厨房里发现一头被捆着、正准备挨刀的猪。
那一刻,曹操才明白,人家磨刀霍霍,不是向着他,而是向着猪。他杀错了人,误会了这位父辈故交的一片好意。

可小说为了突出他的冷酷,又加了一段更狠的戏:曹操在逃离路上遇到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为了不让事情败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位老伯也给杀了。
陈宫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质问他为何如此残忍,曹操这才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裴松之的三种说法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尤其是在《魏书·武帝纪》中,从头到尾,竟然完全没有记载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
是的,你没看错,连一个字都没提。

这就奇怪了,这么一件足以影响曹操一生声誉的大事,作为最严谨的史书,陈寿为什么会选择性“失明”呢?
是陈寿不知道,还是他有意为尊者讳,替曹魏的开创者隐瞒了这件不光彩的往事?我们不得而知。
但到了南朝宋时期,有位叫裴松之的史学家,他觉得《三国志》写得太简略了,很多事情没说清楚。
于是,他给《三国志》做了个“注”,也就是注解。裴松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搜罗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史料,把它们补充进《三国志》里,让我们能够看到同一件事在不同记载中的不同面貌。

关于“曹操与吕伯奢”的这桩公案,正是通过裴松之的注,才第一次进入了正史的视野。然而,裴松之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反而给我们提供了三种互相矛盾的说法,让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成了一个“罗生门” 。
第一种说法,来自王沈的《魏书》。这本书是曹魏政权的官方史书,立场上自然是偏向曹操的。《魏书》的记载是这样的: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本人不在。他的儿子们和宾客一看,曹操这小子骑着好马,带着财物,于是起了歹心,合伙抢劫曹操。曹操是什么人?那可是个狠角色,于是奋起反击,亲手杀了这几个图财害命的劫匪。你看,在这个版本里,曹操不但无过,反而成了受害者,他的杀人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第二种说法,来自郭颁的《世语》。这本书的性质有点像当时的“野史”或“八卦合集”,里面记录了很多奇闻异事,可信度一直备受争议,连裴松之自己都评价它“最为鄙劣”。《世语》的说法是:曹操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出门了,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对曹操招待得很周到。但曹操因为自己是朝廷通缉犯,心里发虚,怀疑吕家要害他,于是在夜里拔剑,杀了吕家八口人,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版本,就把责任完全推给了曹操的多疑和猜忌,认为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第三种说法,来自孙盛的《杂记》。孙盛是东晋的史学家,他的记载更具戏剧性:曹操在吕伯奢家,听到了磨刀和锅碗瓢盆的声音(原文是“食器声”),以为对方要对自己动手,于是连夜动手杀人。杀完之后,他才感到一阵凄凉和悲怆,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可我对不起别人,也别让别人对不起我)。
这个版本最接近《三国演义》,但有几个关键点完全不同。首先,曹操杀人后是“凄怆”的,也就是悲伤、后悔,而不是小说里那种理直气壮。其次,他说的是“宁我负人”,而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格局和语气都小了很多。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这三种来自正史注解的记载,虽然细节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它们都没有提到曹操杀了吕伯奢本人。被杀的,要么是图谋不轨的儿子和宾客,要么是被误杀的家人。
吕伯奢这个关键人物,在正史系统里,从头到尾都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状态。
这与《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路上补刀杀死吕伯奢的情节,构成了最大的出入。
“宁我负人”还是“宁教我负天下人”我们前面提到,在孙盛的《杂记》里,曹操杀人后,是带着“凄怆”的心情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句话,我们今天来解读,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的自我辩解和心理安慰。
一个亡命之徒,在误杀了恩人一家后,内心充满了悔恨、恐惧和一丝庆幸,他对自己说:“算了,宁可我对不起他们,也比他们把我捆了送官强。”。
然而,到了《三国演义》里,这句话被巧妙地改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仅仅是加了“教”和“天下”两个词,整个意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负人”变成了“负天下人”,一下子就把曹操的行为从一个个案,上升到了与全世界为敌的哲学高度。
其次,去掉了“凄怆”的背景铺垫,让这句话变成了:我曹操就是这样的人,为了我的霸业,我可以牺牲任何人,辜负全天下,并且我对此毫无悔意,甚至引以为傲。
这一改,曹操的“奸雄”形象便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他不再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下犯下大错的复杂人物,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有着反社会人格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很多现代学者,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易中天先生,在解读这段历史时,也特别指出了这一点。

易中天先生认为,《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描绘是“量刑过当”了。
他倾向于认为,曹操说出“宁我负人”这句话时,更可能是一种真小人式的坦诚,他承认自己做了亏心事,但他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哪怕是扭曲的)理由,这比那些做了坏事还要立牌坊的“伪君子”要来得真实。
所以,当我们再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必须把小说和历史分开来看。小说里的曹操,是为了戏剧效果服务的艺术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其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远比小说描写的要复杂得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吕伯奢和曹操什么关系?曹操到底有没有误杀他一家?正史如何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