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却一生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如果你穿越到盛唐,遇到一个骑着毛驴、腰悬酒壶的人,对着庐山瀑布大喊“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他很可能就是李白。这位被称为“诗仙”的传奇诗人,一生写下无数千古名篇,却始终有个未圆的梦——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公元701年,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5岁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青莲乡,从此与蜀地结下不解之缘。少年时代的他是个“全能学霸”——“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不仅读书刻苦,还“好剑术”、“游神仙”。
据说他小时候曾见老奶奶将铁杆磨成针,从此明白了持之以恒的道理。
01 漫游与求索
25岁时,李白怀抱“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眉山附近的清溪出发,经三峡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以安陇为中心,开始了十六年的漫游。
在漫游期间,李白与道士吴筠相识。吴筠被召入京后,因他的推荐和贺知章及玉真公主的称誉,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应召入京。
得知这个消息时,他兴奋地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终于能够实现政治抱负。
02 长安的荣光与失落
初入长安,李白确实风光无限。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甚至亲自走下台阶迎接。见他写“和番书”时口若悬河、手不停笔,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他吃。
然而,玄宗看中的只是他的文学才华,让他成了御用文人。任命他为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李白本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阿谀奉承。他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捧砚的故事,虽为传说,却生动反映了他蔑视权贵的性格。
在京不满两年,他就被迫辞官离京。离开长安时,他沉痛地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3 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的诗,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称赞李白之语)。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诗风豪放飘逸,想象瑰丽绚烂。
他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语清新自然、明快晓畅,比喻生动,夸张出奇、想落天外。
在《将进酒》里,他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面对人生不如意,借酒浇销,却依然豪迈自信。
而他与杜甫的友谊,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两人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
04 晚年坎坷与不朽绝响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报国之志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的是,永王与肃宗发生争夺帝位的斗争。永王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
流放途中,他幸而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761年,61岁的李白仍不忘报国,请缨讨伐叛军,可惜半道因病而还。
次年病逝,结束了他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临终前,他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沉痛诗句,抒发自己的遗憾。这只梦想翱翔九万里的大鹏,终究未能挣脱现实的束缚。
据传李白曾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正准备提笔,却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不禁叹服,说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颥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那个一生狂放不羁的诗人,终于也有了他的叹服。
后世读者或感慨于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自信,或共鸣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绵长乡愁。在失意中,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了无数人前行的力量。
李白的肉体生命早已消逝,但他用诗歌铸就的灵魂,却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