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红蒋介石的幕后大佬:张静江,用资本玩转民国权力场
民国时期,江浙财阀势力深远,浙江南浔的张静江是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出身南浔富豪之家,身有残疾却胸怀韬略,以“现世吕不韦”自居。作为老牌财阀,他全程投资民国革命,是孙中山信任的财政部长,被称为“革命圣人”。孙中山去世后,他代理国民政府主席,操持北伐。他还培养素人蒋介石,被尊为终身导师。
1877年,张静江生于浙江南浔的富豪之家,其父系张家与母系庞家皆为南浔“四象”之一,家族以丝商、盐商起家,富过三代。受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鏳“心怀天下”的家训影响,他虽自幼不喜功名,20岁仍无科举成就,却在父辈以10万两白银为其捐得二品候补道衔后,逐渐显露超出商人阶层的格局。
1902年,张静江以参赞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访欧洲,在赴法轮船上偶遇孙中山。面对这位“乱党”,他突破身份桎梏,主动提出资助革命,此后在巴黎创办通运公司,通过经营古玩、绸缎等生意为革命筹款,甚至不惜倒卖古董换购军火,直言“与其让文物烂在清廷,不如换钱助革命”。1906年,经胡汉民介绍,他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正式成为革命阵营的核心成员。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危机,张静江带头联合南浔富商捐巨款化解危机,孙中山为此将南浔镇破格升为“南浔市”。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张静江毅然赴日支持,被任命为财政部长,通过经商、炒股等手段持续输血,被誉为“国民党的天使投资人”。
即便足疾恶化至股骨坏死、体重仅六七十斤,他仍坚守后方,直至孙中山在广东建立护法根据地后才隐居休养。孙中山感其忠诚,称他为“革命圣人”,手书“丹心侠骨”相赠,视其为全党模范。
作为商人,张静江深谙“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现实逻辑。因身体残疾无法涉足军事,他转而物色军界盟友,最初与同乡陈其美结为“文武同盟”,后在陈其美1916年遇刺后,将目光投向其引荐的蒋介石。
他对蒋介石的“投资”极具策略性:1913年为其担保加入中华革命党;在蒋介石因挥霍陷入经济困境时,多次资助巨款,甚至为其支付与姚冶城的离婚费用;1920年邀其入股上海证券交易所“恒泰号”,助其积累资本。
更关键的是,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张静江力劝蒋介石“逆流赴粤”,登永丰舰护卫孙中山,此举使蒋介石获孙中山赏识,声望骤升。
1924年黄埔军校筹建期间,张静江力排众议,向孙中山举荐蒋介石任校长,称其“有东洋留学经验,可破旧局”。孙中山采纳其建议,蒋介石由此掌握党军核心资源。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张静江成为国民党第二代领导层核心,当选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国民政府主席,主导北伐筹备,与掌握军权的蒋介石形成“党政分掌”格局,达到权力顶峰。
随着蒋介石势力膨胀,两人关系逐渐失衡。蒋介石掌权后,转而扶持宋、孔、陈等新财阀,挤压以张静江为代表的老江浙财阀空间。
1928年,蒋介石设国民经济委员会,以宋子文为委员长,架空张静江主导的建设委员会;1929年,陈果夫在国民党三大上撤销其中央执行委员职务,将其排挤出核心圈。
1930年,张静江任浙江省主席期间,因抵制蒋介石以路矿抵押向德国借款修铁路、坚持优先建设浙江本土交通,与蒋介石爆发激烈冲突。蒋介石怒斥其“搞浙江独立”,张静江愤而辞职,从此脱离政坛,隐居吃素念佛,告诫亲友“不要做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江避居香港、瑞士、纽约,仍暗中捐款支援抗战。1950年9月3日,他在纽约病逝,享年73岁。蒋介石在台湾省为其设灵堂公祭,亲书“痛失导师”挽词,承认这位昔日“投资人”的不可替代。
张静江的一生,是民国财阀深度介入政治的缩影:以资本为杠杆,既成就了革命与政权,也因权力更迭沦为时代博弈的牺牲品。他的起落,印证了近代中国“资本与权力共生又博弈”的复杂轨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