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土匪最恨的就是200多斤的银冬瓜,偏偏山西老抠就爱带这个!
这个标题就是清朝时候山西那些商人赚了钱,把散碎银子熔炼成一个个大块银锭,每个重两百多斤,形状椭圆溜滑,像个大冬瓜。草原上的土匪最烦这个,因为抢到手也带不走,偏偏那些山西老抠,就是山西商人那帮精打细算的家伙,特别爱用这招,觉得靠谱又省事。
晋商这帮人是山西人,从明朝就开始做买卖,到清朝达到顶峰。山西地处内地,资源不咋地,煤多但当时没啥用,农业也一般,地形多山,种地费劲。所以很多人出去闯荡,专攻商业。晋商分好几帮,像祁县帮、太谷帮、平遥帮,各有各的路子。他们不光在国内转悠,还跑到边疆和国外。走西口是他们的经典路线,从山西张家口出关,进内蒙古草原,再往北到俄罗斯边境。为什么选这条路?因为内地东西在草原上值钱啊。茶叶、丝绸、瓷器这些南方货,运到包头当基地,分销给蒙古部落的牧民和王爷。牧民用马、羊、皮毛换,利润翻倍。有记录说,一匹好马在内陆卖上百两银子,在草原上可能就换几个碗。
贸易不是光卖东西,还得带货回去。去的时候带内地货,相对安全,因为土匪看不上那些大件。回来的时候就麻烦了,换回来的多是银子、金子,或者武器啥的。清朝工业弱,武器靠进口,从俄罗斯弄点枪炮弹药,回内地卖给军阀或土豪,需求大,价钱高。但老毛子,就是俄罗斯人,不肯多给武器,怕中国人用上再打他们,主要还是换银子。银子好啊,硬通货。但问题来了,这上千里的路不太平。草原土匪多,他们骑马机动性强,专挑回程的商队下手。
晋商不是傻子,早想对策。散银子容易抢,一袋子扛走就行。干脆熔成大块,每个两百斤以上,椭圆形,光滑不溜手。为什么这个重量?因为一个人抬不动,得两三个壮汉合力。土匪骑马来,马上放不下,抱一个掉一个。用马车拉吧,慢腾腾的,镖师追上来就完了。时间紧,抢劫就几分钟的事儿,耽搁不起。结果土匪看到这些大银冬瓜,眼睛直冒光,但搬不动,气得直跺脚。历史上不少商队就这样保住了钱。
土匪为什么最恨这个?因为他们靠抢为生,草原穷,牧民日子苦,有些就干这行当。骑马快进快出是他们的优势,但碰上银冬瓜,优势没了。抬一个费半天劲,形状圆,容易滚落。马背上驮不住,颠簸几下就掉。历史上,土匪抢晋商商队的事儿多,但成功率低。不少土匪头子本来指望发笔横财,结果空手而归。有的土匪还为此改行,或者去抢其他目标。晋商这招,直接提高了抢劫门槛,让土匪成本增加。
山西商人为什么偏爱带这个?他们抠门有名,算计精细。熔银不费事儿,找个炉子炼一下就行。比起散银,熔成块便于清点,不容易丢。回山西后,存库房里,堆着稳当。乔家大院现在还能看到类似痕迹,那些库房设计得结实。晋商文化里,强调诚信和谨慎,防盗是基本。早年有商队被抢光,后来试这招,管用,就传开了。
而商队从山西出发,经张家口进草原。包头是中转站,那儿汉蒙混居,方便交易。从包头散货到部落,换畜产品。再北上恰克图,中俄边境小镇。清朝时候,蒙古没分内外,都是中国地界。恰克图是前沿,晋商在那儿和俄罗斯人换银子、武器。武器少,因为老毛子防着点。银子多,白银是主流。交易完,熔炼现场办,省得带散银。
到道光三年,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平遥开张。票号就是早期银行,汇兑银两。用纸票代替实物,便携又安全。晋商快速跟进,乔家也参与。银票防伪技术牛,水印、密押啥的,难造假。从此,不用带大银块,商队轻装上阵。银冬瓜渐渐退出,库房里的旧货闲置。
晋商整体历史,从明朝开始,他们帮朝廷运粮,赚第一桶金。清朝康熙后,开放边贸,晋商垄断对蒙俄生意。鼎盛时,票号汇通天下,富可敌国。但也暴露问题,家族式管理,保守,不创新。
因此,这标题道出晋商智慧和土匪无奈。晋商爱带银冬瓜,因为实用;土匪恨,因为抢不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