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为别人透支自己的福气
老话说得好:“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力气小的时候,就别硬扛重的东西,说话没分量,那就别总想着教育别人。
这话说透了天理人情,毕竟人这一辈子啊,所谓的福分、精力、本事,都应该有个限度。
唯有加强清醒的自我认知,才是善待自己福气人生的第一道门槛。
过度牺牲,救不了别人更害了自己
一个人若是为了别人而总是过度牺牲自己,那么到头来两边都不讨喜。
而自己最终也势必会掉进到一个更为痛苦的深渊当中,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文不值。
北魏猛将杨大眼,在战场上可谓是威风八面,但他却有个软肋——太重义气。
他有个同乡好友,名叫崔延伯,本事平平却总想立大功。杨大眼为助他升迁,不惜将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军功分给崔延伯。
一次,他甚至冒险替崔延伯执行必死的断后任务,自己身负重伤,几乎丧命。
结果呢?崔延伯并未因此成为名将,反而在一次指挥失误中葬送了更多士兵性命,自己也战死沙场。
杨大眼躺在病榻上听闻消息,只能长叹一声:“是吾害之也!”
他那一份豁出性命的“义气”,最终成了催命符。
《淮南子》讲得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给人一条鱼只能管一时饥,教他捕鱼的本事,才能管一辈子饱,这是远见,也是智慧。
人生路程里,透支自己去填别人的无底洞,如同用血肉供养永远饥饿的深渊。
而自己过度的牺牲,终究亦是无法满足他人,而供养者终将枯竭。
真正的助人,是点燃对方心中自立的火种,而非燃烧自己作为柴薪。
没有底线的付出,终成“升米恩,斗米仇”
五代十国时南汉宫廷里有个宫女,叫梁鸾真。
她性情温婉,特别怜惜同伴。谁缺了胭脂水粉,她悄悄送去;谁被管事责骂,她出言维护;谁病了,她甚至熬夜照料。
久而久之,众人视她的善意为理所当然。一次,一位新入宫的采女因笨拙打破珍贵玉器,害怕至极,哭求梁鸾真顶罪。梁鸾真心软,竟真的认下。
不料此事被王后知晓,认为她胆大妄为,直接将其杖毙。那些曾受她恩惠的宫女,竟无一人敢为她辩解。
民间有一句话,真的是一针见血:“升米恩,斗米仇。”小恩小惠能让人感激,但大恩大德反而会招致怨恨。
人最怕的,就是竟然愚蠢到为了他人而毫无底线地付出。
最终,别人非但没有记住你的好处,甚至因此还把自己亲手拖下水。
试问,这样的人,又如何不蠢呢?
当你持续无度付出,对方便习以为常,一旦停止,反会视你为仇敌。
善行一旦越过边界,便成了滋养贪婪的温床,最终结出了忘恩负义的苦果,独自一人品尝痛苦。
先自爱沉稳,而后爱人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会自爱自重,活出清醒而沉稳的一面。
而后,我们才能有辨别他人、认识他人的能力和智慧。
最终,才能看清人,而后爱人。
北宋文人苏舜钦,性情豪爽,仗义疏财。朋友缺钱,他典当衣物相助;同僚困窘,他慷慨解囊。家中常高朋满座,酒宴不断。
他深信“钱财散尽还复来”,为接济他人甚至不惜借贷。然而当他因事被贬,家道中落,昔日门庭若市瞬间冷清似水。身染沉疴时,竟窘迫到无钱延医用药,最后在贫病中凄然离世。
《论语》有言:“君子不器。”
真正的君子不该像器皿一样,只被限定于某种用途。
人若将自己全然定义为“付出者”的器具,便是对自身生命丰富性的巨大剥夺。
毕竟,当一个人的灵魂被掏空,再耀眼的付出也终将黯然失色。
唯有珍惜自己的“器”,才能盛装丰盈去滋养他人。
所以啊,福气是颗种子,深植于自己心田。若只顾为他人遮风挡雨,耗尽自身沃土甘泉,终有一日,那棵本该枝繁叶茂的福树也会悄然枯萎。
护好自己这方福田,适度灌溉,细水长流——如此,福泽才能既滋养自己,也真正有余力温暖他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