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14:41

五虎将没一个能守住荆州!刘备帐下只有他去能行,可惜益州需要他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都没想到,荆州是这么丢的。
不是兵败如山倒,也不是城破屠城,而是一夜之间,后方突然没了声音。

前线三万精兵还在攻打襄阳,回头看,老巢已经不见了。
关羽那时候还在前线指挥,根本没反应过来,等到消息传到手上,整条防线已经崩了。
时间是公元219年秋,地点在汉水以南。
关羽刚刚打下一场大胜——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了庞德。
这场仗打得太漂亮了,连曹操都一度打算迁都避其锋芒。
可是就在这风头正盛的时候,荆州的后门被打开了。
打开门的人,不是敌人,是自己人。
那时候,镇守荆州的是糜芳和傅士仁。
一个是刘备的内弟,一个是资历老、根子深的将领。
都不是新兵蛋子。
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两人带着几千人直接投了东吴。
这事儿传到前线,关羽懵了。
不是说他没料到东吴会动手,而是没想到这么快、这么狠,最重要的是,内应居然来自自己阵营。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荆州的地位。
这地方不光是兵家必争,更是蜀汉出川的唯一跳板。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之后,就把重心放在拿下荆州和益州两地。
荆州在东,益州在西,夹着整个中原腹地。
守住荆州,就能威胁曹魏;拿下益州,就有了后勤保障。
刘备是一步一步来的。

先借荆州,再取益州。
等到219年,益州已经拿下,荆州也由关羽坐镇多年。
表面看,局势稳了。
可实际上,问题已经埋下。
关羽性格刚烈,军纪严明,对部下要求极高。
他虽然能打仗,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并不圆滑。
糜芳犯错,他公开斥责;傅士仁办事不力,他当众训话。
对外人来说,这叫严明;可对熟人来说,就可能是羞辱。
那会儿,东吴已经看准了这个裂缝。
孙权早就对荆州不满,一直想要回来。
他知道,靠打是不行的,得用别的法子。
于是就盯上了糜芳和傅士仁。
东吴那边派的是吕蒙。
这个人表面病重,实则布下大局。
他让陆逊接替鲁肃,稳住前线,然后自己突然“病好”,发兵偷袭江陵、公安。
整个行动布得极为巧妙,用的是“白衣渡江”的策略,轻装上阵,不惊动关羽。
那时候的襄樊战场,关羽正打得火热。
他把三万主力都压在前线,后方只留了几千人。
糜芳负责江陵,傅士仁守公安。
两人面对东吴大军,没硬扛,直接投降。

这不是胆小,而是没信心。
他们不相信关羽能救他们,也不相信自己能守住,更不相信后方会有援军。
说到底,就是一个“心散”了。
而这“心”的问题,关羽压不住,刘备来不及,诸葛亮也调不过来。
诸葛亮当时在成都。
益州刚拿下,满城都是问题。
户籍、税赋、兵员、治安、民心,全靠他一人撑着。
刘备让他留守,是因为他比谁都稳得住。
可也正因为他不在荆州,后方没人统筹,粮草补给出了问题,政令传递也慢了半拍。
有人说,如果那时候诸葛亮在荆州,结果就完全不同。
不是空话。
诸葛亮懂军事,也懂人心。
他能安抚糜芳、傅士仁,也能调度物资,稳住局面。
更重要的是,他不会让三万主力孤军深入,而是留有余地,前后呼应。
但历史没有如果。
关羽前线被断了后路,退无可退。
他试图突围,但兵疲将乏,士气全无。
最终败走麦城,被俘遇害。
那年冬天,荆州正式易主,蜀汉的战略门户彻底被东吴夺走。
刘备闻讯震怒,挥兵东征。
那场仗叫“夷陵之战”,打得极惨。
刘备败退白帝城,没几年就病逝。
蜀汉从此元气大伤,三国局势也彻底定型。
说起来,这场失败,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没协调好。
人心不稳,后勤不济,指挥脱节,一点点积累,最后在关键节点全爆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有人提过一个人——魏延。
这人打仗有一套,头脑也灵活。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多次请缨带奇兵走子午谷。
他不是五虎将那一类的猛将,而是能独当一面、善于应变的统帅。
如果当初让魏延守荆州,会不会守得住?说不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会像糜芳、傅士仁那样,轻易投降。
他不怕得罪人,也不在乎谁的面子。
不过他镇不住荆州的世家大族。
那时候的荆州,不是靠一把刀就能管理的地方。
要的是既能打仗,又能安民,还能稳住内部结构的人。
诸葛亮能做到,可惜他在益州。
从那以后,荆州再没回到蜀汉手里。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中华书局,1983年。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吕思勉,《三国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杨天石主编,《中国历史文库·三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虎将没一个能守住荆州!刘备帐下只有他去能行,可惜益州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