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吹捧杨贵妃,写下肉麻情诗,前两句几乎人人都会背
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742年初春,长安城里花开正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御花园赏牡丹,席间突然想起了那位“谪仙人”李白。
宦官跑去请人,李白正喝得微醺,一脸慵懒地被人拉进宫里。玄宗抬手一指:“来,写首诗,给贵妃添兴。”李白看都没看牡丹,提笔就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首《清平调》,一共三首,28个字让李白在宫中风头无两,也让他一脚踩进了权力的泥潭。
醉入长安:从“翰林供奉”到“被请出宫”,李白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一步的?李白的名气,不是靠吹出来的。他出生那年是701年,有说是西域碎叶城,也有人说是四川江油,不管哪种说法,李白从小就是个“别人家孩子”。
五岁开始读书,十几岁就能作诗写赋,练剑也不差,跟着山中隐士修炼,文武双全。十二岁在河边看见老妇磨铁杵,立志苦读,从那天起,李白就没再回头。
二十四岁那年,他带着父亲给的三十万金,佩剑出蜀,走南闯北。
他给渝州刺史李邕写诗求官,被拒后写《上李邕》直接嘲他老眼昏花,连年轻人都不敢信。这股狠劲,换成别人早就被关进大牢了,但李白靠才华硬是活下来了。
到了742年,他终于被玄宗召进宫,靠的是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推荐。
进宫当天,他喝着酒登门,一副“老子写诗你们听”的架势。玄宗不但没生气,还挺喜欢,直接封他为“翰林供奉”,说白了就是皇帝养着玩儿的文艺骨干。
但李白这种人,坐不了冷板凳。他不守规矩,喝酒误事,最出名的一次是让高力士替他脱靴子。
高力士是杨贵妃的心腹,堂堂宦官头子,被李白当奴才使唤,心里早就憋着火。偏偏这时候,李白又碰上了关键人物,杨贵妃。
743年春天,玄宗和杨贵妃又一次在宫里赏牡丹,玄宗心情好,说:“叫李白来,写首诗。”
李白这次喝得更凶,摇摇晃晃地进了御花园,拿过金花笺,刷刷几笔,写下了那句万人皆知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不是普通的夸人,这是一种“技术性彩虹屁”。“云想衣裳”,是她的衣服美得像云;“花想容”,是花都嫉妒她的脸。
玄宗一听乐了,贵妃更是开心得合不拢嘴,李白接着又写。
他写道,“可怜飞燕倚新妆。”飞燕是谁?赵飞燕,历史上的著名美人,也是“祸国殃民”的代名词。
高力士抓住这句不放,回去就跟贵妃说:“他是在讽刺你呢,这不是说你是赵飞燕转世吗?”贵妃一听,笑脸立刻没了。
玄宗本来就对李白的醉态不满,加上贵妃和高力士的挑拨,当年暮春,李白就被“赐金放还”,也就是软性扫地出门。
他临走前写下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杨贵妃只是表象,李白真正写的是“盛唐的幻觉”很多人以为李白是为美人写情诗,其实他写的是整个盛唐的繁华。你看那句“云想衣裳”,表面上是夸贵妃衣裳美,实际上是在描绘皇宫的奢华。
唐玄宗时代,长安城百万户,灯火通明,诗酒风流,物质极盛。李白靠着“盛世的镜像”写出那首诗,也正是因为他看得太清楚,所以写得太重。
他从不讳言自己对功名的渴望。他试图干谒各地官员,甚至愿意花光三十万金来结交名士。但他又极度排斥被驯服。
第一次进长安失败,是因为他不愿对张说的儿子低头;第二次进宫成功,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醉酒命高力士脱靴。这个人脑子里没有“规则”二字,所以最终被权贵踢出局,也不算冤。
但李白留下的那首《清平调》,却成了盛唐最后的华丽绝唱。那是一个诗人用尽全部才情写下的时代缩影,艳丽、浮华、也虚幻。
第三首那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写的是贵妃与牡丹的争艳,但也像极了李白与长安的短暂相逢。
他在长安只待了两年,却把盛唐写到了极致。之后再没有一个人,能写出那样的诗,也再没有一个时代,能养出那样的诗人。
从盛唐梦中醒来的人,注定孤独李白离开长安后,命运急转直下。他被贬,被流放,还差点被处死。757年,他卷入永王李璘的叛乱,被流放夜郎。后来遇赦,但身体已差,762年病死在安徽当涂,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也是失意者的一生。他曾在《行路难》中写:“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他知道自己不属于那个世界,但他又忍不住想进去看看。
李白不是不懂现实,他只是太清楚现实。他知道自己配得上更高的位置,但就是不愿意低头。他宁愿喝酒写诗,也不肯做一个“摧眉折腰”的人。
所以他被赶出宫,也没求情;他被流放,也依旧写诗。最后他死在江边,传说是醉酒捉月落水而亡,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这个结局太适合他了。
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哪怕这个自由是孤独的、是失败的,也愿意去换。那首《清平调》留下的,不只是杨贵妃的美貌,更是一个人对理想、对盛世、对命运的挣扎。
李白不是为杨贵妃写诗,他是借杨贵妃,写自己。
页:
[1]